"路出双林外":路过双林之外,
"亭窥万井中":从亭子俯瞰众多村落。
"江城孤照日":江城在日光下孤照,
"山谷远含风":山谷深远蕴含着风。
# 山:一作春。
"兵革身将老":战乱中我身已渐老,
"关河信不通":关河远隔音信不通。
"犹残数行泪":还残留着几行泪水,
"忍对百花丛":怎忍心面对那百花丛。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人通过描写江城孤照、山谷含风等景色,将自己身处战乱、年华老去、音信不通的愁苦之情融入其中,使情与景相互交融。对比:将眼前的百花丛与自己内心的愁苦形成对比,以乐景衬哀情,更显诗人内心的伤痛。
2. 分段赏析
《登牛头山亭子》第一句“路出双林外”,点明诗人路径,“出”字生动地写出从双林走出到达亭子的过程,为下文写景做铺垫。第二句“亭窥万井中”,一个“窥”字,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站在亭子俯瞰全城的视角,展现出开阔的视野。颔联“江城孤照日,山谷远含风”,运用景物描写,“孤”字营造出江城在日光下的孤寂氛围,“远”字凸显山谷的幽深,借景暗示出社会的动荡与个人的孤独。颈联“兵革身将老,关河信不通”,直抒胸臆,将战乱不止与自己年老体衰、音信断绝的现实进行对照,表达出无奈与悲哀。尾联“犹残数行泪,忍对百花丛”,以乐景衬哀情,诗人面对百花盛开之景,却只能流下伤心泪,深刻地体现出其内心的痛苦与对时局的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