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èng
yǎn
luó
mén
sēng

朝代:唐作者:刘禹锡浏览量:2
sān
qiū
shāng
wàng
yǎn
zhōng
qióng
liǎng
jīn
xiān
àn
zhōng
nián
lǎo
wēng
kàn
zhū
jiàn
chéng
xiū
jīn
fēng
shī
yǒu
jīn
shù
wèi
méng

译文

长期以来因伤怀望远而损伤了眼睛,终日像阮籍一般哭于途穷。如今双眼已经先昏盲,人到中年竟似老翁般衰颓。看红色渐渐变成了绿色,眼睛畏光且禁不住风吹。您擅长金针拨障术,怎样才能为我去除眼疾,让我重见光明呢。

逐句剖析

"三秋伤望眼":长期以来因伤怀望远而损伤了眼睛,

# 伤望眼:一作“伤眼望”。伤:害。望眼:一作“远望”。即眼睛。,三秋:秋季的三个月,即七、八、九月。

"终日哭途穷":终日像阮籍一般哭于途穷。

# 哭:一作“泣”。

"两目今先暗":如今双眼已经先昏盲,

"中年似老翁":人到中年竟似老翁般衰颓。

"看朱渐成碧":看红色渐渐变成了绿色,

# 看朱渐成碧:因得眼疾,逐渐把红的看成绿的,辨不清颜色了。

"羞日不禁风":眼睛畏光且禁不住风吹。

# 不禁风:禁不住风吹。,羞日:是一种眼病,叫作“羞明”,是视神经衰弱所致,怕见太阳,怕强烈的光线。

"师有金篦术":您擅长金针拨障术,

# 术:是古代方术之一。,金篦:用金属制成的篦子。

"如何为发蒙":怎样才能为我去除眼疾,让我重见光明呢。

# 发蒙:犹发矇。除掉朦障,使眼睛重见光明。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赠眼医婆罗门僧》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中描绘了诗人长期受眼疾困扰的境况:视力衰退、畏光怕风,中年便衰败如老翁。诗人借眼疾求医之事,暗喻自身参与“永贞革新”被贬后的政治失意与仕途无望的抑郁,也寄托了向佛门寻求身心疗愈的期盼。全诗借疾抒怀,融病理描写与人文隐喻于一体,展现出刘禹锡诗歌深邃的艺术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刘禹锡因投身“永贞革新”而遭贬谪,长期深陷政治失意的困境。步入中年后,他患上严重眼疾,看东西模糊不清,甚至出现色觉错乱。诗中“看朱渐成碧”“羞日不禁风”等语句,正是其眼疾症状的生动描绘。当时,擅长金针拨障术的印度医僧来到大唐,于是诗人写下这首诗,既向医僧求医,也借此倾诉内心的愤懑与忧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借疾抒怀诗。诗中写诗人中年患眼疾之苦,借向婆罗门僧求医,暗喻自身政治失意,表达疗愈期望。

2. 写作手法

用典:“终日哭途穷”一句化用了阮籍“穷途之哭”的典故。阮籍是魏晋时期的文人,《晋书·阮籍传》记载他常独自驾车随意而行,不循路径,直至路的尽头无法再前进时,便痛哭一场而后返回,以此抒发对现实的失意、迷茫与悲慨。诗人借此典故表达了眼疾给自身带来的痛苦以及隐喻自身因“永贞革新”被贬后,政治理想破灭、人生困顿的失意。起兴:全诗共八句,首联“三秋伤望眼,终日哭途穷”以眼疾之苦起兴,自然引出下文,后逐步深入至政治隐喻。

3. 分段赏析

首联“三秋伤望眼,终日哭途穷”,诗的开篇,诗人以直白的语言交代眼疾的起因。“三秋”点明时间长久,“伤望眼”说明长期伤心远望致使眼睛受损;“终日哭途穷”化用阮籍穷途而哭的典故,既暗合自己因政治失意而内心痛苦,又为下文写眼疾之态做铺垫。颔联“两目今先暗,中年似老翁”,这两句紧承上文,直陈现状。步入中年,本应正值壮年,诗人却因眼疾双眼昏暗,视力衰退,未老先衰,如同老翁一般,直白地写出了眼疾对诗人造成的影响。颈联“看朱渐成碧,羞日不禁风”,此联细致刻画眼疾症状。“看朱渐成碧”生动描绘出色觉异常的状况,眼前色彩颠倒,连最基本的颜色都难以分辨;“羞日不禁风”则写出眼睛畏光怕风的脆弱,稍遇日光、微风便难以承受,进一步强化了眼疾给诗人带来的痛苦与不便。尾联“师有金篦术,如何为发蒙”,诗人将目光转向婆罗门僧。听闻医僧掌握“金篦术”(金针拨障术),诗人满怀期待地发问,渴望对方能治愈自己的眼疾。这一问,表面是求治眼疾,实则暗含希望摆脱政治失意困境、重见光明的深层期盼,巧妙地将身体之疾与内心之痛相联结,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与愿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刘禹锡《马嵬行》

下一篇:唐·张籍《玉真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