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ù
tàn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lián
zhī
huā
yàng
xiù
luó
běn
xīn
nián
xiǎng
xiǎo
jué
féng
chūn
ráo
chàng
wàng
shuí
néng
měi
chèn
gōng
zhēn
tóu
jiě
chóu
méi
jié
xiàn
线
nán
chuān
穿
lèi
liǎn
zhū
suī
píng
xiù
chuáng
dōu
xiù
tóng
chuáng
xiù
bàn
zhī

译文

绣着带有连枝花样的罗襦,本来打算在新年的时候把它送给小姑。自己感觉到一到春天就充满了惆怅,谁还能每天有心思去花功夫刺绣呢。手中的针头无法解开我紧锁的愁眉,线缕难以穿过我挂满泪珠的脸颊。虽然靠在绣床边,但是却完全不想刺绣了,和我同在一起刺绣的伙伴,你能理解我的心情吗?

逐句剖析

"连枝花样绣罗襦":绣着带有连枝花样的罗襦,

# 罗襦:丝绸短袄。

"本拟新年饷小姑":本来打算在新年的时候把它送给小姑。

# 饷:赠送。

"自觉逢春饶怅望":自己感觉到一到春天就充满了惆怅,

# 饶怅望:更加惆怅与失望。

"谁能每日趁功夫":谁还能每天有心思去花功夫刺绣呢。

# 趁功夫:抓紧时间干活。

"针头不解愁眉结":手中的针头无法解开我紧锁的愁眉,

"线缕难穿泪脸珠":线缕难以穿过我挂满泪珠的脸颊。

"虽凭绣床都不绣":虽然靠在绣床边,但是却完全不想刺绣了,

# 绣床:刺绣的床架。

"同床绣伴得知无":和我同在一起刺绣的伙伴,你能理解我的心情吗?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绣妇叹》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七言律诗。唐大和三年,白居易的挚友、身为宰相的韦处厚骤然离世,而裴度也即将外任他乡。朝廷中这一系列人事变动,让原本错综复杂的各个政治集团之间的关系变得愈发微妙。彼时,白居易曾一度怀揣着重返京都、参与政务的期望,然而随着这些变故的发生,他在宦海之中失去了有力的依靠。无奈之下,他只能辞去刑部侍郎的职位。在度过百日长假之后,以太子宾客的身份分司东都洛阳。自那以后,他便彻底与政治中心绝缘,再无机会重返曾经梦寐以求的政治舞台施展抱负。白居易对自己这次无奈的隐退以及由此带来的后果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知。他明白,这一退意味着自己毕生的理想与抱负都将如泡影般破灭,心中的沉痛难以言表。于是,他借诗歌来抒发内心深处的郁闷之情。《绣妇叹》表面上看,是在细致描绘一位绣女在春日里因情思而产生的难以言说的痛苦,她的惆怅与无奈跃然纸上。但实际上,诗人是借绣女的遭遇,婉转地倾诉着自己鲜为人知的不幸经历,那些无人能够理解的心酸与失落,都隐藏在这字里行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绣罗襦女子心思的七言律诗,作者以第一人称代绣妇立言,通过手中的针线,表达心中的相思,借绣妇的叹息写白居易自己离开政治中心之后的苦闷。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自觉逢春饶怅望”,借春天这一特定时节,引出绣妇的惆怅情绪,春天本是充满生机的季节,却让绣妇心生愁绪,以乐景衬哀情。细节描写:“针头不解愁眉结,线缕难穿泪脸珠”,通过对绣妇刺绣时的细节描写,针头无法解开她紧锁的愁眉,线缕难以穿过她挂满泪珠的脸颊,生动地展现了绣妇内心的痛苦和悲伤。象征:表面上写绣妇的遭遇和心情,实际上可能象征着诗人自身的境遇和情感,以绣妇的无奈和哀愁来暗示自己的人生困境和内心郁闷,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3. 分段赏析

《绣妇叹》首联“连枝花样绣罗襦,本拟新年饷小姑”:首联点明了绣妇的行为和初衷。她正在绣着带有连枝花样的罗襦,本来计划着在新年的时候把这件罗襦送给小姑。这两句诗为后文绣妇的情绪变化做了铺垫,展示了她原本正常的生活和美好的打算。颔联“自觉逢春饶怅望,谁能每日趁功夫”:“自觉逢春饶怅望”,绣妇说自己一到春天就莫名地充满惆怅。“谁能每日趁功夫”,意思是谁还能每天有心思和精力去做刺绣的活儿呢?这两句诗开始转折,表现出绣妇因为春天带来的情绪变化而无心继续刺绣,突出了她的惆怅和无奈。颈联“针头不解愁眉结,线缕难穿泪脸珠”:这一联是全诗的精彩之处,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绣妇的痛苦。“针头不解愁眉结”,说的是手中的针头无法解开她心中紧锁的愁绪;“线缕难穿泪脸珠”,线缕难以穿过她挂满泪珠的脸颊,生动地描绘出绣妇沉浸在悲伤之中,以至于影响到了正常的刺绣动作,将她的哀愁表现得淋漓尽致。尾联“虽凭绣床都不绣,同床绣伴得知无”:尾联进一步强调绣妇的状态,“虽凭绣床都不绣”,虽然她靠在绣床边,但是却完全没有心思去刺绣了。“同床绣伴得知无”,她不禁发出疑问,和自己同在一起刺绣的伙伴能不能理解自己此刻的心情呢?这一问,更增添了绣妇的孤独感和无人倾诉的哀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题洛中第宅》

下一篇:唐·白居易《不出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