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枝花样绣罗襦":绣着带有连枝花样的罗襦,
# 罗襦:丝绸短袄。
"本拟新年饷小姑":本来打算在新年的时候把它送给小姑。
# 饷:赠送。
"自觉逢春饶怅望":自己感觉到一到春天就充满了惆怅,
# 饶怅望:更加惆怅与失望。
"谁能每日趁功夫":谁还能每天有心思去花功夫刺绣呢。
# 趁功夫:抓紧时间干活。
"针头不解愁眉结":手中的针头无法解开我紧锁的愁眉,
"线缕难穿泪脸珠":线缕难以穿过我挂满泪珠的脸颊。
"虽凭绣床都不绣":虽然靠在绣床边,但是却完全不想刺绣了,
# 绣床:刺绣的床架。
"同床绣伴得知无":和我同在一起刺绣的伙伴,你能理解我的心情吗?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绣罗襦女子心思的七言律诗,作者以第一人称代绣妇立言,通过手中的针线,表达心中的相思,借绣妇的叹息写白居易自己离开政治中心之后的苦闷。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自觉逢春饶怅望”,借春天这一特定时节,引出绣妇的惆怅情绪,春天本是充满生机的季节,却让绣妇心生愁绪,以乐景衬哀情。细节描写:“针头不解愁眉结,线缕难穿泪脸珠”,通过对绣妇刺绣时的细节描写,针头无法解开她紧锁的愁眉,线缕难以穿过她挂满泪珠的脸颊,生动地展现了绣妇内心的痛苦和悲伤。象征:表面上写绣妇的遭遇和心情,实际上可能象征着诗人自身的境遇和情感,以绣妇的无奈和哀愁来暗示自己的人生困境和内心郁闷,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3. 分段赏析
《绣妇叹》首联“连枝花样绣罗襦,本拟新年饷小姑”:首联点明了绣妇的行为和初衷。她正在绣着带有连枝花样的罗襦,本来计划着在新年的时候把这件罗襦送给小姑。这两句诗为后文绣妇的情绪变化做了铺垫,展示了她原本正常的生活和美好的打算。颔联“自觉逢春饶怅望,谁能每日趁功夫”:“自觉逢春饶怅望”,绣妇说自己一到春天就莫名地充满惆怅。“谁能每日趁功夫”,意思是谁还能每天有心思和精力去做刺绣的活儿呢?这两句诗开始转折,表现出绣妇因为春天带来的情绪变化而无心继续刺绣,突出了她的惆怅和无奈。颈联“针头不解愁眉结,线缕难穿泪脸珠”:这一联是全诗的精彩之处,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绣妇的痛苦。“针头不解愁眉结”,说的是手中的针头无法解开她心中紧锁的愁绪;“线缕难穿泪脸珠”,线缕难以穿过她挂满泪珠的脸颊,生动地描绘出绣妇沉浸在悲伤之中,以至于影响到了正常的刺绣动作,将她的哀愁表现得淋漓尽致。尾联“虽凭绣床都不绣,同床绣伴得知无”:尾联进一步强调绣妇的状态,“虽凭绣床都不绣”,虽然她靠在绣床边,但是却完全没有心思去刺绣了。“同床绣伴得知无”,她不禁发出疑问,和自己同在一起刺绣的伙伴能不能理解自己此刻的心情呢?这一问,更增添了绣妇的孤独感和无人倾诉的哀愁。
上一篇:唐·白居易《题洛中第宅》
下一篇:唐·白居易《不出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