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én
léi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zhàng
fēng
shuāng
zǎo
wēn
tiān
hòu
cuī
qióng
dōng
jiàn
xuě
zhēng
yuè
wén
léi
zhèn
zhé
chóng
shé
chū
jīng
cǎo
kāi
kōng
fāng
cùn
jiù
hán
huī

译文

瘴气弥漫之地风霜来得有些早,天气渐渐温热,气候争相催发。深冬时节不见雪花飘落,正月才至,就已经听到了春雷的声音。春雷响起,惊醒了沉睡蛰伏的虫蛇鼠蚁,也惊醒了枯草树木,它们纷纷开始吐露新芽。独独剩下我方寸之间的心,依旧像那死灰,了无生机。

逐句剖析

"瘴地风霜早":瘴气弥漫之地风霜来得有些早,

# 瘴地:烟瘴地面,瘴气多发之地。

"温天气候催":天气渐渐温热,气候争相催发。

"穷冬不见雪":深冬时节不见雪花飘落,

# 穷冬:古代对冬季的别称,也指深冬和隆冬。

"正月已闻雷":正月才至,就已经听到了春雷的声音。

"震蛰虫蛇出":春雷响起,惊醒了沉睡蛰伏的虫蛇鼠蚁,

"惊枯草木开":也惊醒了枯草树木,它们纷纷开始吐露新芽。

"空余客方寸":独独剩下我方寸之间的心,

# 方寸:指心。

"依旧似寒灰":依旧像那死灰,了无生机。

# 寒灰:指死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闻雷》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前四句以“瘴地风霜”“正月闻雷”的异常气候,勾画南方贬所的荒僻景象。后四句通过“虫蛇出没”“草木惊开”的生机勃发,衬托诗人“心如寒灰”的政治失意。全诗借异乡特殊的气候和自然景象,抒发了作者对异乡生活的感怀以及内心的孤寂之情,体现了白居易诗歌善于借景抒情、关注生活细节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闻雷》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于元和十五年(820年)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对比:“穷冬不见雪,正月已闻雷”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穷冬”时应有的下雪景象与实际“不见雪”作对比,又将“正月”通常较少打雷的情况与“已闻雷”对比,突出了当地气候的特殊,引发读者的好奇和对这种异常气候的关注,也为后文作者的情感抒发做铺垫。借景抒情:整首诗通过描写“瘴地风霜”“穷冬无雪”“正月闻雷”“虫蛇出”“草木开”等自然景象,将自己客居他乡的孤独、无奈以及对异乡气候的感怀之情寄托在这些景物之中。如尾联“空余客方寸,依旧似寒灰”,借景的描写自然地引出了自己内心如寒灰般的孤寂情绪,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沉。

2. 分段赏析

《闻雷》首联“瘴地风霜早,温天气候催”点明了地点是瘴气弥漫之地,这里的风霜比其他地方来得更早,温暖的天气似乎在催促着气候的变化。为全诗奠定了对特殊气候描述的基调,也暗示了作者身处异乡,对当地气候的特别关注。颔联“穷冬不见雪,正月已闻雷”具体描述了当地冬季和春季的奇特气候现象。在深冬时节看不到雪花飘落,而到了正月却已经听到了雷声。这种违背常理的气候现象,突出了当地气候的独特,也引发了作者内心的感慨。颈联“震蛰虫蛇出,惊枯草木开”承接上联的“闻雷”,写雷声震动使得蛰伏的虫蛇纷纷出动,让枯萎的草木也开始萌发生长。生动地展现了春天到来时,大自然万物复苏的景象,富有生机和活力。尾联“空余客方寸,依旧似寒灰”笔锋一转,从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转到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刻画。作为客居他乡的人,作者的内心依旧像寒灰一样孤寂。与前面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形成鲜明对比,更加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贺《黄头郎》

下一篇:唐·谢偃《踏歌词三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