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门积日无回飙":屯门连续多日没有回旋的狂风,
"沧波不归成踏潮":沧海之波无法退回从而形成了踏潮。
"轰如鞭石矻且摇":潮水轰鸣如同用鞭子抽打,连坚硬的石头都被撼动,
"亘空欲驾鼋鼍桥":似乎要横亘天空,架起由鼋鼍构成的桥梁。
"惊湍蹙缩悍而骄":汹涌湍急的潮水聚集起来,显得凶悍又骄狂,
"大陵高岸失岧峣":高大的山陵和高高的堤岸都失去了原本的险峻。
"四边无阻音响调":潮水四周没有阻碍,声音和谐有节奏,
"背负元气掀重霄":潮水仿佛背负着天地元气,要掀翻高空。
"介鲸得性方逍遥":大鲸在潮水中尽情遨游,逍遥自在,
"仰鼻嘘吸扬朱翘":仰头呼气吸气,扬起红色的鱼鳍。
"海人狂顾迭相招":海边的人惊慌地回头张望,相互呼喊招引,
"罽衣髽首声哓哓":穿着毛织衣服、梳着椎形发髻的人发出喧闹的叫声。
"征南将军登丽谯":征南将军登上华丽的望楼,
"赤旗指麾不敢嚣":挥动红旗指挥,众人不敢喧闹。
"翌日风回沴气消":第二天风势回转,不祥之气消散,
"归涛纳纳景昭昭":退回的潮水奔腾不息,景色明亮。
"乌泥白沙复满海":黑色的泥土和白色的沙子又布满了海面,
"海色不动如青瑶":海的颜色平静,如同青色的美玉。
"元和十年夏五月":元和十年的夏季五月,
"终风驾涛":大风刮起,
"南海泛溢":带动海涛汹涌,
"南人云":南方人说:“
"踏潮也":这是踏潮,
"率三岁一有之":大约每三年会出现一次。”
"客或言其状":有人描述了踏潮的景象,
"因歌之":因此作歌来描绘它。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1. 写作手法
夸张:“轰如鞭矻石且摇,亘空欲驾鼋鼍桥”,将潮水轰鸣的声音夸张为如鞭打巨石使其摇动,且似要在空中架起鼋鼍之桥,生动形象地突出潮水的声势浩大。拟人:“惊湍蹙缩悍而骄”,把湍急的潮水赋予人的“悍而骄”的性格特点,使潮水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展现其汹涌不羁的状态。动静结合:“介鲸得性方逍遥,仰鼻嘘吸扬朱翘”写介鲸的动态,“乌泥白沙复满海,海色不动如青瑶”描绘潮退后海面的静态,动静结合,全面展现踏潮前后的景象变化。
2. 分段赏析
《踏潮歌》开篇“屯门积日无回飙,沧波不归成踏潮”,简洁交代踏潮形成的原因,为后文描写踏潮蓄势。“轰如鞭矻石且摇,亘空欲驾鼋鼍桥。惊湍蹙缩悍而骄,大陵高岸失岧峣。四边无阻音响调,背负元气掀重霄”,运用夸张、拟人的手法,生动描绘出踏潮时潮水轰鸣,如鞭击石,似要架起鼋鼍之桥,汹涌湍急、凶悍骄狂,吞噬高岸,气势磅礴,仿佛背负元气要掀翻重霄,将潮水的壮观和威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尽显诗人对这一自然景象的惊叹。“介鲸得性方逍遥,仰鼻嘘吸扬朱翘”,描绘介鲸在潮水中逍遥自在的姿态,以动衬静,进一步烘托踏潮时独特的氛围。“海人狂顾迭相招,罽衣髽首声哓哓”,通过描写海人惊慌张望、相互呼喊的场景,侧面表现出踏潮给人带来的震撼。“征南将军登丽谯,赤旗指麾不敢嚣”,写征南将军登楼指挥,众人不敢喧闹,为踏潮场景增添了人文色彩。“翌日风回沴气消,归涛纳纳景昭昭。乌泥白沙复满海,海色不动如青瑶”,描绘风停潮退,潮水奔腾而归,景色明亮,乌泥白沙重满海面,海色平静如青瑶,与前文踏潮时的汹涌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大自然从狂暴到平静的变化过程。
下一篇:唐·孟郊《清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