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áo

朝代:唐作者:刘禹锡浏览量:1
tún
mén
huí
biāo
cāng
guī
chéng
cháo
hōng
biān
shí
qiě
yáo
gèn
kōng
jià
yuán
tuó
qiáo
jīng
tuān
suō
hàn
ér
jiāo
líng
gāo
àn
shī
tiáo
yáo
biān
yīn
xiǎng
diào
bēi
yuán
xiān
chóng
xiāo
jiè
jīng
xìng
fāng
xiāo
yáo
yǎng
yáng
zhū
qiào
hǎi
rén
kuáng
dié
xiāng
zhāo
zhuā
shǒu
shēng
xiāo
xiāo
zhēng
nán
jiāng
jūn
dēng
qiáo
chì
zhǐ
huī
gǎn
xiāo
fēng
huí
xiāo
guī
tāo
jǐng
zhāo
zhāo
bái
shā
mǎn
hǎi
hǎi
dòng
qīng
yáo
yuán
shí
nián
xià
yuè
zhōng
fēng
jià
tāo
nán
hǎi
fàn
nán
rén
yún
:“
:“
cháo
shuài
sān
suì
yǒu
zhī
。”
。”
huò
yán
zhuàng
yīn
zhī

译文

屯门连续多日没有回旋的狂风,沧海之波无法退回从而形成了踏潮。潮水轰鸣如同用鞭子抽打,连坚硬的石头都被撼动,似乎要横亘天空,架起由鼋鼍构成的桥梁。汹涌湍急的潮水聚集起来,显得凶悍又骄狂,高大的山陵和高高的堤岸都失去了原本的险峻。潮水四周没有阻碍,声音和谐有节奏,潮水仿佛背负着天地元气,要掀翻高空。大鲸在潮水中尽情遨游,逍遥自在,仰头呼气吸气,扬起红色的鱼鳍。海边的人惊慌地回头张望,相互呼喊招引,穿着毛织衣服、梳着椎形发髻的人发出喧闹的叫声。征南将军登上华丽的望楼,挥动红旗指挥,众人不敢喧闹。第二天风势回转,不祥之气消散,退回的潮水奔腾不息,景色明亮。黑色的泥土和白色的沙子又布满了海面,海的颜色平静,如同青色的美玉。元和十年的夏季五月,大风刮起,带动海涛汹涌,南方人说:“这是踏潮,大约每三年会出现一次。”有人描述了踏潮的景象,因此作歌来描绘它。

逐句剖析

"屯门积日无回飙":屯门连续多日没有回旋的狂风,

"沧波不归成踏潮":沧海之波无法退回从而形成了踏潮。

"轰如鞭石矻且摇":潮水轰鸣如同用鞭子抽打,连坚硬的石头都被撼动,

"亘空欲驾鼋鼍桥":似乎要横亘天空,架起由鼋鼍构成的桥梁。

"惊湍蹙缩悍而骄":汹涌湍急的潮水聚集起来,显得凶悍又骄狂,

"大陵高岸失岧峣":高大的山陵和高高的堤岸都失去了原本的险峻。

"四边无阻音响调":潮水四周没有阻碍,声音和谐有节奏,

"背负元气掀重霄":潮水仿佛背负着天地元气,要掀翻高空。

"介鲸得性方逍遥":大鲸在潮水中尽情遨游,逍遥自在,

"仰鼻嘘吸扬朱翘":仰头呼气吸气,扬起红色的鱼鳍。

"海人狂顾迭相招":海边的人惊慌地回头张望,相互呼喊招引,

"罽衣髽首声哓哓":穿着毛织衣服、梳着椎形发髻的人发出喧闹的叫声。

"征南将军登丽谯":征南将军登上华丽的望楼,

"赤旗指麾不敢嚣":挥动红旗指挥,众人不敢喧闹。

"翌日风回沴气消":第二天风势回转,不祥之气消散,

"归涛纳纳景昭昭":退回的潮水奔腾不息,景色明亮。

"乌泥白沙复满海":黑色的泥土和白色的沙子又布满了海面,

"海色不动如青瑶":海的颜色平静,如同青色的美玉。

"元和十年夏五月":元和十年的夏季五月,

"终风驾涛":大风刮起,

"南海泛溢":带动海涛汹涌,

"南人云":南方人说:“

"踏潮也":这是踏潮,

"率三岁一有之":大约每三年会出现一次。”

"客或言其状":有人描述了踏潮的景象,

"因歌之":因此作歌来描绘它。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踏潮歌》是唐代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诗中主题围绕对踏潮这一自然现象的生动描绘展开。开篇交代踏潮产生的原因,随后运用夸张、比喻等写作手法,如“轰如鞭石矻且摇,亘空欲驾鼋鼍桥”,将踏潮的声势比作驱赶石头发出的轰鸣,仿佛要在空中架起鼋鼍之桥,生动展现踏潮的磅礴气势;“惊湍蹙缩悍而骄,大陵高岸失岧峣”则写出潮水的汹涌冲击,致使高大的陵岸都失去了高耸之势。接着描绘了踏潮时海洋生物的状态以及海边人们的反应,还提及征南将军的指挥。最后写潮水退去后的平静景象。整首诗结构清晰,先写潮起,再写潮中,最后写潮落。通过对踏潮全过程的描写,展现出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其语言雄浑壮阔,意象丰富,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自然景观,体现出诗人对自然现象敏锐的观察力与高超的表现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夸张:“轰如鞭矻石且摇,亘空欲驾鼋鼍桥”,将潮水轰鸣的声音夸张为如鞭打巨石使其摇动,且似要在空中架起鼋鼍之桥,生动形象地突出潮水的声势浩大。拟人:“惊湍蹙缩悍而骄”,把湍急的潮水赋予人的“悍而骄”的性格特点,使潮水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展现其汹涌不羁的状态。动静结合:“介鲸得性方逍遥,仰鼻嘘吸扬朱翘”写介鲸的动态,“乌泥白沙复满海,海色不动如青瑶”描绘潮退后海面的静态,动静结合,全面展现踏潮前后的景象变化。

2. 分段赏析

《踏潮歌》开篇“屯门积日无回飙,沧波不归成踏潮”,简洁交代踏潮形成的原因,为后文描写踏潮蓄势。“轰如鞭矻石且摇,亘空欲驾鼋鼍桥。惊湍蹙缩悍而骄,大陵高岸失岧峣。四边无阻音响调,背负元气掀重霄”,运用夸张、拟人的手法,生动描绘出踏潮时潮水轰鸣,如鞭击石,似要架起鼋鼍之桥,汹涌湍急、凶悍骄狂,吞噬高岸,气势磅礴,仿佛背负元气要掀翻重霄,将潮水的壮观和威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尽显诗人对这一自然景象的惊叹。“介鲸得性方逍遥,仰鼻嘘吸扬朱翘”,描绘介鲸在潮水中逍遥自在的姿态,以动衬静,进一步烘托踏潮时独特的氛围。“海人狂顾迭相招,罽衣髽首声哓哓”,通过描写海人惊慌张望、相互呼喊的场景,侧面表现出踏潮给人带来的震撼。“征南将军登丽谯,赤旗指麾不敢嚣”,写征南将军登楼指挥,众人不敢喧闹,为踏潮场景增添了人文色彩。“翌日风回沴气消,归涛纳纳景昭昭。乌泥白沙复满海,海色不动如青瑶”,描绘风停潮退,潮水奔腾而归,景色明亮,乌泥白沙重满海面,海色平静如青瑶,与前文踏潮时的汹涌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大自然从狂暴到平静的变化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风雨看舟前落花戏为新句》

下一篇:唐·孟郊《清东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