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fēng
jiā
rén

朝代:唐作者:岑参浏览量:1
fēng
biān
féng
chūn
shàng
lèi
zhān
jīn
guī
zhōng
zhǐ
shì
kōng
xiāng
jiàn
shā
chǎng
chóu
shā
rén

译文

苜蓿峰边春天又已来临,胡芦河上不由泪下沾巾。你在闺中只能空作思念,怎知沙场愁极出征之人。

逐句剖析

"苜蓿峰边逢立春":苜蓿峰边春天又已来临,

# 立春:节气名。,苜蓿峰:玉门关外之山。峰,一作“烽”。

"胡芦河上泪沾巾":胡芦河上不由泪下沾巾。

# 胡芦河:说法不一,似指甘肃省西部玉门关外的疏勒河。

"闺中只是空相忆":你在闺中只能空作思念,

# 闺中:指岑参妻子。

"不见沙场愁杀人":怎知沙场愁极出征之人。

# 杀:同“煞”,极甚之义。《古诗十九首》:“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题苜蓿峰寄家人》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主题是表达诗人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安慰家人。诗的前两句“苜蓿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点明在苜蓿峰边立春时节,诗人身处胡芦河畔,以地点和时间强调与家人相去甚远,从而落下思家之泪。后两句“闺中只是空相忆,不见沙场愁杀人”,以家人对自己的思念来衬托自己思念之苦。写作上运用了衬托手法,使情感表达更为深沉。全诗语言朴质自然,感情真挚深切,格调苍凉沉重,生动地传达出诗人愁肠百转的心情,将诗人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岑参(715?~ 769?),唐代诗人,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天宝进士,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两度出塞,边塞生活的体验极为丰富和充实,是盛唐书写边塞题材诗歌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的诗人。其与高适并称为“高岑”。长于七言歌行,善于描绘异域风光和战争景象。诗歌风格上,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色调雄奇瑰丽。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在安西都护府任职期间创作的,大致作于天宝八载(749年)。当时,诗人在安西一带行役,抵达苜蓿峰时,恰逢立春时节,触景生情,顿时涌起浓郁的思家念亲之情,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边塞思乡诗。诗中描绘了诗人在苜蓿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的场景,体现了诗人身处边塞,对家人的深深思念之情,借闺中妻子空相忆,不见沙场之愁,写出了自己内心的愁苦与对家人的牵挂。

2. 写作手法

正衬:“闺中只是空相忆,不见沙场愁杀人”,诗人不直接写自己对家人的思念,而是着重写家人对自己的思念。“闺中”指代妻子,“空相忆”强调妻子只能徒然地思念自己,即便思念也难以排遣内心的牵挂,且凭空思念却不知沙场征战的艰苦。通过妻子思念之深,衬托出诗人自身思念之苦更为强烈,使得情感表达层层递进,更为深切。互文:“苜蓿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中,“苜蓿峰”和“胡芦河”互文,并非只是简单地分别提及两个地点,而是说在苜蓿峰和胡芦河一带这样的边地,诗人逢春而落泪。通过这种互文的手法,强调了边地的偏远和环境的艰苦,突出了诗人远离家人的孤独和凄凉之感。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紧扣“题苜蓿峰”,从诗人首宿苜蓿峰起笔。又一年春天,苜蓿峰与胡芦河一带迎来了新绿。诗人极目远眺,眼前皆是塞外独有的风光,可这份新奇并未带来愉悦,反而让他的泪水潸然落下,浸湿了衣衫。首句便明确点出了边地与季节,一个“逢”字,细细品来实则为“又逢”,无声诉说着诗人已在这塞外度过了漫长岁月,思乡之情早已在心底扎根。“苜蓿峰”与“胡芦河”,二者相互呼应,以互文之法强化了边地的意象,不仅精准点明所处位置,更因其迥异于故乡的风貌,凸显出与家人远隔千里的距离感。这般异地的景致,恰是触动诗人情思的关键,而“泪沾巾”这一细节,更是生动凝练地囊括了他此时复杂而沉痛的心境。至于落泪缘由,诗的后两句将娓娓道来。后两句则紧密呼应“寄家人”这一主题,诗人别出心裁,并未直接倾诉自己对家人的思念。而是笔锋一转,想象家中妻子对自己的牵挂。妻子在深闺之中,只能日复一日地思念着远方征战的丈夫,然而这种思念是徒劳的,不仅无法排解心中的牵挂,更因身处后方,难以体会沙场的残酷与艰辛。诗人深知妻子的“空相忆”,一个“空”字,既饱含着妻子思念无法得到回应的无奈,又暗示出她即便思念,也无从知晓丈夫在战场上的艰难处境。这般写法,巧妙地表达出诗人对家人的深切理解与怜惜,进而衬托出自身思念的浓烈与深沉,与常见的单纯书写家人思念征人的手法相比,情感层次更加丰富、深刻。至此,诗人开篇“泪沾巾”的缘由也得以揭晓,沙场的残酷、家人的牵挂,共同交织成他心中难以排遣的忧愁。作为征战在外的征人,诗人理解家人的思念,也渴望家人能懂得自己的不易,字里行间,慰藉与关切之情自然流露。

4. 作品点评

此诗语言质朴平实,却饱含真挚浓烈的情感,格调苍凉沉郁。在结构上,诗人巧妙构思,先以自身视角抒发对家人的深切思念,继而转换视角,从家人思念自己的角度落笔,使情感表达更具层次感。这种回环往复的结构,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更增添了韵味,让读者仿佛能感受到诗人内心愁绪百转千回。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凡人出外,每逢时节不免有所思,所谓“清明无客不思家”也,矧参于玉口关外而逢立春乎?首句叙时。凡人出外,苟风景之可访,犹足流连,若“胡卢河上”,风景又恶,欲思家矣,“泪沾巾”写出一种悲感之状。二句叙地。开首两句,分明从参在关外自己面说,如闺中相忆,忽从对面说矣。二句以虚接为转。沙场何处不可愁人?言闺中虽有许多想象,只在空里捉摸,未至关外实见其恶而致愁耳。四句就三句发之,所谓顺流之舟也。此前两句切己身说,后两句切对面说,读此可悟章法。

唐皎然《诗式》

# 他人只说闺思已足,此更深一层。

明敖英《唐诗绝句类选》

# 实历一苦语。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

# 相忆外更生一意,语便不浅。

清刘邦彦《唐诗归折衷》

# 亦是对面衬托法。

清刘宏煦《唐诗真趣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商隐《咏云》

下一篇:唐·岑参《题三会寺苍颉造字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