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ián
yuán
shǒu

朝代:唐作者:王维浏览量:1
yàn
jiàn
qiān
mén
wàn
jīng
guò
běi
nán
lín
guān
míng
yǒu
kōng
tóng
sàn
rén
zài
jiàn
fēng
hóu
wàn
tán
shuāng
shèng
ǒu
gēng
nán
gāo
dōng
chuāng
cǎi
líng
tóu
fēng
zhàng
lín
西
xié
xìng
shù
tán
biān
táo
huā
yuán
rén
jiā
chūn
cǎo
qiū
绿
luò
luò
cháng
sōng
xià
hán
niú
yáng
guī
cūn
xiàng
tóng
zhì
shí
guān
shān
xià
yān
yuǎn
cūn
tiān
biān
shù
gāo
yuán
piáo
yán
huí
lòu
xiàng
liǔ
xiān
shēng
duì
mén
táo
hóng
hán
宿
liǔ
绿
gèng
dài
zhāo
yān
huā
luò
jiā
tóng
wèi
sǎo
yīng
shān
yóu
mián
zhuó
jiǔ
huì
lín
quán
shuǐ
bào
qín
hào
cháng
sōng
nán
yuán
kuí
zhāo
zhé
dōng
huáng
liáng
chōng

译文

饱见高堂深院里的官府人家,经常出入北里南邻上层社会。经常出入北里南邻上层社会,装饰精美的马,这里暗指追名逐禄者。有人很快就能够封侯万户,在交谈的当时就能得到赏赐玉璧一双。这怎么能比得过归隐躬耕南亩,怎么比得上高卧东窗的闲适生活。采菱泛舟体验渡头疾风正吹,拄着拐杖到树林西面看夕阳西斜。我就是那杏树坛边的渔父,也就是住在桃花源里的人家。无论是春天秋季草木都很茂盛,夏季里高大的松树也带来阴凉。傍晚牛羊自在地回归村头巷中,村里的儿童不认识官家的服装。寂静的小村庄横卧在远处的山边,靠近天的地方有棵树独立于高原之上。生活在颜回那样简陋、艰苦的环境中,与陶潜那样与世无争的高士为邻。桃花瓣上还含着昨夜的雨珠,雨后的柳树碧绿一片,笼罩在早晨的烟雾中。被雨打落得花瓣洒满庭园,家童还未打扫,黄莺啼鸣,山客还在酣睡。喝酒时正好遇到山泉,醉后喜欢抱琴倚靠在大松树旁。早上到南园去摘折露葵,晚上来到东谷舂捣黄粱。

逐句剖析

"厌见千门万户":饱见高堂深院里的官府人家,

# 厌见:饱见。一作“出入”。

"经过北里南邻":经常出入北里南邻上层社会。

"官府鸣珂有底":经常出入北里南邻上层社会,

# 鸣珂:装饰精美的马,这里暗指追名逐禄者。,官府:一作“蹀躞”。

"崆峒散发何人":装饰精美的马,这里暗指追名逐禄者。

# 崆峒:指仙山。

"再见封侯万户":有人很快就能够封侯万户,

"立谈赐璧一双":在交谈的当时就能得到赏赐玉璧一双。

# 璧:美玉。,立谈:在交谈的当时。语自扬雄《解嘲》“或立谈而封侯”。

"讵胜耦耕南亩":这怎么能比得过归隐躬耕南亩,

# 耦:两个人在一起耕地。,胜:比得过,胜得过。,讵:岂,难道。表示反问。

"何如高卧东窗":怎么比得上高卧东窗的闲适生活。

"采菱渡头风急":采菱泛舟体验渡头疾风正吹,

# 菱: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

"策杖林西日斜":拄着拐杖到树林西面看夕阳西斜。

# 策杖:拄着棍杖。

"杏树坛边渔父":我就是那杏树坛边的渔父,

"桃花源里人家":也就是住在桃花源里的人家。

# 桃花源:用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典故。

"萋萋春草秋绿":无论是春天秋季草木都很茂盛,

# 绿:一作“碧”。,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落落长松夏寒":夏季里高大的松树也带来阴凉。

# 落落:松高大的样子。

"牛羊自归村巷":傍晚牛羊自在地回归村头巷中,

"童稚不识衣冠":村里的儿童不认识官家的服装。

# 衣冠:士大夫的穿戴。,童稚:儿童;小孩。

"山下孤烟远村":寂静的小村庄横卧在远处的山边,

"天边独树高原":靠近天的地方有棵树独立于高原之上。

"一瓢颜回陋巷":生活在颜回那样简陋、艰苦的环境中,

# 颜回:即颜渊,孔子的得意弟子。

"五柳先生对门":与陶潜那样与世无争的高士为邻。

# 五柳先生:指陶渊明,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田园诗人。

"桃红复含宿雨":桃花瓣上还含着昨夜的雨珠,

# 宿雨:夜雨,头天晚上的雨。

"柳绿更带朝烟":雨后的柳树碧绿一片,笼罩在早晨的烟雾中。

# 朝烟:春天里因气候变暖而产生的烟霭,一作“春烟”。

"花落家童未扫":被雨打落得花瓣洒满庭园,家童还未打扫,

# 家童:家中的仆人。

"莺啼山客犹眠":黄莺啼鸣,山客还在酣睡。

# 犹眠:还在睡觉。,山客:隐居山庄的人,这里指作者自己。,莺:一作“鸟”。

"酌酒会临泉水":喝酒时正好遇到山泉,

# 酌:斟酒,倒酒。

"抱琴好倚长松":醉后喜欢抱琴倚靠在大松树旁。

"南园露葵朝折":早上到南园去摘折露葵,

# 露葵:莼菜。

"东谷黄粱夜舂":晚上来到东谷舂捣黄粱。

# 舂: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东谷:一作“西舍”。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田园乐七首》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组诗。这组诗呈现了王维退居辋川后与自然万物交融的深切意趣,既凝练展现了其山水田园诗作的艺术臻境,亦清晰勾勒出诗人归隐后的心灵轨迹。诗中"诗中有画"的美学特质尤为突出,为后人探究王维思想演变与诗歌创作脉络提供了珍贵文本。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田园乐七首》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期所写的。此阶段诗人对现实政治采取“无可无不可”的超然态度,先隐终南山,后迁居蓝田辋川别业(原属宋之问),生活更趋闲适:与裴迪等道友“浮舟往来,弹琴赋诗”,日常“焚香独坐,禅诵为事”,形成“半官半隐”的独特生存状态。这组六言诗以辋川山水为背景,既延续了陶渊明田园诗传统,又融入禅宗“即动即静”的哲学思辨,故又称“辋川六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田园题材的六言诗。通过描写大自然和美好的田园生活,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其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

2. 分段赏析

其一,“厌见千门万户,经过北里南邻。”开篇以“千门万户”的市井繁华起笔,“厌见”二字直抒诗人对喧嚣尘俗的倦怠,暗藏对功名利禄的淡泊。次句“北里南邻”以方位代指权贵聚居之地,“经过”二字看似寻常,实则暗含诗人穿行其间却心无挂碍的矛盾——楼阁虽盛,终非心之所向。两句以现实场景与内心世界的对照,为后文隐逸之志埋下伏笔。“官府鸣珂有底,崆峒散发何人。”“鸣珂”以马饰清响代指宦海浮沉,“有底”的反问暗含对官场虚妄的讥讽;“崆峒”借仙山典故指向隐逸理想,“散发”的意象直承庄子“散发弄舟”的洒脱。末句“何人”的诘问,既是对现实的审视,亦是对精神栖所的探寻,全诗在仕与隐的对照中,完成对自由人格的礼赞。其二,“再见封侯万户,立谈赐璧一双。” “再见”暗含对功名速取的调侃,“封侯万户”与“赐璧一双”以夸张之笔勾勒庙堂荣宠;“立谈”典出扬雄《解嘲》,点破权贵相交的仓促。后句“耦耕南亩”的农事之景与前者形成疾徐之辨,揭露诗人对仕途纷扰的清醒认知。“讵胜耦耕南亩,何如高卧东窗。”“耦耕”以耕作喻隐逸之乐,“高卧东窗”化用陶渊明“羲皇上人”的闲适。反问句式“讵胜”“何如”如重锤击石,将追名逐利与闲云野鹤置于天平两端。末句“东窗”的意象,暗喻对精神自由的终极向往,在盛唐的喧嚣中拓出一方悠然天地。其三,“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前句以“采菱”的动态与“风急”的声息激活画面,桨声与杖影在暮色里交织出乡野生活的鲜活趣味;后句"策杖"显隐者风骨,“日斜”既是实景,又暗喻时光流转。两句以细腻笔触描摹生活图景,为后文理想的隐逸铺垫现实底色。“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杏坛”典出《庄子·渔父》,将渔父升华为哲人形象;“桃花源”直引陶潜笔下的理想之境。两处典故的叠用,既是对魏晋风度的致敬,更是对盛唐隐逸文化的重塑——隐居不再是避世,而是审美化生存的自觉选择。其四,“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萋萋”与“落落”以叠字勾勒草木的韵致,春草秋绿、松老夏寒的时序交错,打破自然规律的局限。草木的恒常生机与“牛羊自归”的天然秩序相呼应,暗合诗人对“道法自然”的哲思。“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自归”写牧畜的野性自在,反衬官场的束缚;“不识衣冠”以童稚视角消解世俗等级。此联通过日常细节,勾勒出无世俗机心的桃源图景,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其五,“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孤烟”与“独树”以极简笔调勾勒空阔之境,“远村”“高原”的地域延伸暗含对精神高度的追寻。两句以留白之法,如水墨画卷般晕染出寂寥禅意,为后文人物流转埋下伏笔。“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颜回”以箪食瓢饮彰圣贤安贫之志,“五柳先生”借陶潜自喻隐逸之趣。对仗中“陋巷”与“对门”形成巧妙呼应,将儒家苦修与道家逍遥熔铸为超越性的精神符号,彰显“穷则独善其身”的士人品格。其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桃红”与“柳绿”的色彩碰撞,“宿雨”“朝烟”的晨昏叠映,构建出被晨雾浸润的湿润画境。“复”“更”二字递进渲染,令静态景物顿生流动气韵,尽得王维“诗中有画”的真意。“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未扫”以留白写自然野趣,“犹眠”以静制动凸显隐者心境。落红与莺啼构成视听交融之景,禅意渗透于"落花不扫"的物我两忘中,展现“即动即静”的禅宗智慧。其七,“酌酒会临泉水,抱琴好倚长松。”“酌酒”“抱琴”勾勒文人雅事,“泉水”“长松”象征高洁品格。动词“临”“倚”赋予静态场景动态之美,如见诗人临风把盏、倚松听泉的逍遥姿态,暗合嵇康“目送归鸿”的魏晋风骨。“南园露葵朝折,东谷黄粱夜舂。”“朝折”“夜舂”以时间脉络展开田园劳作图景,“露葵”“黄粱”的意象选择暗含对粗茶淡饭的甘之如饴。农耕细节的捕捉,将隐逸生活诗意化,既承“劳者歌其事”的传统,又暗藏“大隐于市”的生命哲学。

3. 作品点评

王维诗歌美学的精髓凝缩于一个“静”字,这一特质在《田园乐》组诗中尤为凸显。其静境建构并非单纯摹写环境之幽寂,而是以禅宗“虚静”哲学为根基,将自然物象转化为心灵的镜像——青绿山水的冷调(如“萋萋春草秋绿”)与空林暮色的寂寥(如“空山不见人”)。这种“静”的深层意蕴,既包含对喧嚣尘世的疏离(如“官府鸣珂有底”的讽喻),更蕴含对生命本质的观照(如“月出惊山鸟”的刹那永恒)。王维对静境的追求,实为儒道交融的生存智慧。这种“静”非冷漠避世,而是以澄明之心拥抱自然。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无一语可俗。顾云:首首如画。

宋刘辰翁《王孟诗评》

# 摩诘《田园乐》诸篇,眼前口头自多灵机,铁鞋踏破、远觅千里者便觉多事。

清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第一首景之胜,第二首俗之朴,第三首地之幽,第四首供之淡,第五首身之闲,极尽田园之乐(按本书所选当此处、一、二、三、五首)。

清黄生《增订唐诗摘钞》

# 如此幽闲野趣,想见辋川图画中人。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比范石湖高数倍,宋人极力爽快处,正是低格。

清张谦宜《茧斋诗谈》

# 三、四写出田园真朴景象。

清李锳《诗法易简录》

# “先生对门”非讫然语,岂裴迪辈欤?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非右丞工于画道,不能得此语。

明唐汝询《唐诗解》

# 每哦此句,令人坐想辋川春日之胜,此老傲睨闲适于其间也。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

# 上联景媚句亦媚,下联居逸趣亦逸。

清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六言绝句,如王摩诘“桃红复含宿雨”及王荆公“杨柳鸣蜩绿暗”二诗,最为警绝,后难继者。

宋黄昇《玉林诗话》

# 或问六言诗法,予曰:王右丞“花落家僮未扫,鸟啼山客犹眠”,康伯可“啼鸟一声春晚,落花满地人归”,此六言之式也。必如此自在谐协方妙。若稍有安排,只是减字七言绝耳,不如无作也。

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张说《灉湖山寺》

下一篇:唐·储光羲《田家杂兴八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