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色无定姿":山色没有固定的姿态,
"如烟复如黛":时而像轻烟般缥缈流动,时而又似青黑色的颜料晕染而成。
"孤峰夕阳后":孤立的山峰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中,
"翠岭秋天外":青翠的山岭延伸向秋日的天际之外。
"云起遥蔽亏":云涛从远处涌起,时而遮蔽山体,让峰峦隐现残缺,
"江回频向背":江水曲折回旋,频繁地与山相向又背向而过。
"不知今远近":此刻难辨山与水的远近,
"到处犹相对":目之所及,峰峦与江云仍处处相对,难舍难分。
中唐诗人
刘长卿(726?~789?),唐代诗人。字文房,宣城(今属安徽)人,一作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进士。曾任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起为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复被诬贬睦州司马。官至随州刺史。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自诩为“五言长城”。他与钱起、郎士元、李嘉祐并称“钱郎刘李”。诗风简淡,多写仕途失意之感,也有反映离乱之作,善于描绘自然景物。代表作品有《新息道中》。著有《刘随州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山水诗,以简淡笔墨勾勒秋山云岭的灵动之景,于虚实交织中传递出对自然的敏锐感知与幽微哲思。
2. 写作手法
开门见山:“山色无定姿,如烟复如黛。”诗人乘舟水上,遥望傍水的秋云岭,岚光山色,是如此的变幻不定:时而山气蒸腾,烟雾缭绕,山势只能隐约显现;时而又郁郁苍苍,色彩如青如黛。开头两句,诗人把他数日观览的秋云岭山色概括地写出来,总摄全篇。开门见山,引人入胜。
3. 分段赏析
“山色无定姿,如烟复如黛。”诗开篇即以“数日观览”的视角,概括秋云岭的整体特征:“秋云岭下秋江碧,岭上秋云白如积。”两句以“秋江碧”与“秋云白”的色彩对照,先声夺人地铺陈出湖湘山水的明丽底色。而“岭上秋云白如积”的“积”字,已暗藏山色“无定”的伏笔——云气翻涌,山形便随云聚云散而变化,为后文具体描写作足铺垫。中间四句紧扣“山色无定姿”,从不同时间、视角切入,以“一句一景”的笔法,将秋云岭的动态之美铺展开来:“孤峰夕阳后”写暮色中的山景:夕阳西沉,余晖为群峰镀上一层暖金,原本葱茏的山影在暮霭中凝练为“孤峰”之态——暮色里的秋云岭褪去日间的灵动,唯余一峰挺秀,巍然独立,似在与归鸟、残阳对话。“翠岭秋天外”转写晴日之景:秋空澄澈,天高云淡,秋云岭的青峦如洗,直插云霄,仿佛与天际相连。此时的山景又添一份疏朗,似少女簪花,娇柔中带着几分洒脱。“云起万峰动”则聚焦云涌之态:浓云翻卷如潮,刹那间吞没群峰;须臾又退散开来,山尖在云缝间若隐若现。山色随云动而“千形千位置”,恍若一幅流动的水墨,浓淡干湿皆由云意决定。“江回频向背”从行舟视角补写:湘江蜿蜒曲折,诗人乘舟而行,两岸山影随波流转——忽而山与舟相向而行,似在“相迎”;忽而山随舟转,又似“相背”而去。山的静与江的动相互映衬,更显山色的“无定”之趣。四句虽各有侧重,却共同指向“山色无定姿”的核心:或因时间(朝暮晴雨),或因视角(远观近看),或因云气(聚散流动),秋云岭的面貌始终在变化中,如同一位善变的佳人,总也不肯以同一副姿态示人。诗的尾联“今来重款门,未识面向背”紧承前文,以诗人的迷茫之感收束。诗人行舟数日,始终与秋云岭“相对”,却始终辨不清它的“面向背”——山影随波、云气遮蔽,舟行愈久,山景愈奇,距离与方位的模糊感愈发强烈。这种“近在咫尺,又远在天边”的困惑,恰是秋云岭“无定姿”的最佳注脚。
上一篇:唐·刘长卿《代边将有怀》
下一篇:唐·韦应物《拟古诗十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