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仄何逼仄":多么的狭窄局促啊,多么的狭窄局促,
"我居巷南子巷北":我住在巷子南边你住在巷子北边。
# 子:指毕曜。
"可恨邻里间":可恨我们虽然是邻里,
# 邻里:邻居。古以五家为邻,五邻为里。
"十日不一见颜色":十天都见不上一面。
# 不一见颜色:不见一面。
"自从官马送还官":自从把官马送还给官府,
# 自从官马送还官:指至德二载(757)二月,唐肃宗议收复两京,尽括公私马以助军。
"行路难行涩如棘":出行的路难走得像有荆棘阻碍。
"我贫无乘非无足":我贫穷没有坐骑并非没有脚力,
# 无乘:无马可骑。
"昔者相过今不得":过去能互相拜访如今却不行了。
"实不是爱微躯":实在不是爱惜自己的身体,
# 实不是爱微躯:一本二句起处无“实”“又”二字。不是:一作“未敢”。爱微躯:一作“慵相访”。
"又非关足无力":也不是因为脚没有力气。
"徒步翻愁官长怒":徒步走反而担心官长发怒,
"此心炯炯君应识":我的这一片真心你应该了解。
# 炯炯:明亮的样子。
"晓来急雨春风颠":早晨突如其来的急雨,春风狂乱,
"睡美不闻钟鼓传":睡得香甜没有听到钟鼓报时声。
"东家蹇驴许借我":东家答应把他的跛驴借给我,
# 蹇驴:跛驴。蹇,跛足。
"泥滑不敢骑朝天":道路泥泞湿滑不敢骑着去上朝。
# 朝天:朝见皇帝。
"已令请急会通籍":已经让人请假,因为自己是有朝籍的官员(需遵守规矩)。
# 已令请急会通籍:一作“已令把牒还请假。”请急:请假。通籍:即注册。官员入朝,将记有姓名、年龄、身份的竹片挂在宫门外,经核对,合者乃得入宫。记名于门籍称通籍。
"男儿信命绝可怜":男子汉如此相信命运真是太可怜了。
# 信:一作性。
"焉能终日心拳拳":怎么能整天忧心忡忡,
# 拳拳:恳切、忠谨的样子。
"忆君诵诗神凛然":一想起你诵诗时神态庄重令人敬畏。
# 凛然:严肃的样子。
"辛夷始花亦已落":辛夷花刚刚开放如今也已经凋谢,
# 辛夷:香木名,又称木兰,落叶乔木,花大,外紫内白。亦:一作“又”。
"况我与子非壮年":何况我和你都不再是壮年。
"街头酒价常苦贵":街头的酒价一直苦于太贵,
"方外酒徒稀醉眠":超脱世俗的酒友很少能醉酒酣眠。
# 方外:世俗之外。
"速宜相就饮一斗":你应该赶快过来一起喝一斗酒,
# 速宜:一作“径须”。
"恰有三百青铜钱":我恰好有三百青铜钱。
# 恰有三百青铜钱:《全唐诗》注:建中三年,置肆酿酒,斛收直三千。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写作手法
反复:“逼仄何逼仄”,通过反复强调“逼仄”,突出诗人对生活局促的强烈感受,为全诗奠定了无奈的情感基调。直抒胸臆:“实不是爱微躯,又非关足无力。徒步翻愁官长怒,此心炯炯君应识”,直接表明自己出行困难并非自身原因,而是担心官长发怒,坦率地表达内心的无奈,让读者更能体会诗人的处境。
2. 分段赏析
前四句:“逼仄何逼仄,我居巷南子巷北。可恨邻里间,十日不一见颜色”,开篇以反复的手法强调生活空间或境遇的逼仄,点明自己与毕曜虽居住相邻,却十天都难得见一次面,表达出对与友人相见不易的感慨。中间二十句:“自从官马送还官”至“此心炯炯君应识”,叙述官马送还后行路艰难,自己并非无足或惜身,而是怕徒步出行引发官长不满,直接抒发内心的无奈,展现出诗人在生活与官场规则之间的无奈处境。“晓来急雨春风颠”至“男儿信命绝可怜”:描绘早晨急雨,春风狂颠,虽东家有蹇驴可借,但因道路泥泞不敢骑去上朝,只能请假。诗人感慨男儿竟如此受命运摆弄,可怜无奈之情溢于言表。“焉能终日心拳拳”至“方外酒徒稀醉眠”:表达不能整日忧心忡忡,因思念毕曜诵诗的神态而心生凛然。又借辛夷花开花落感叹时光流逝,自己和毕曜不再年轻,同时抱怨街头酒价贵,酒友难觅,进一步渲染生活的不如意。最后两句:“速宜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诗人急切邀请毕曜来饮酒,说自己恰好有三百青铜钱,在前面诸多无奈的铺垫后,以这种急切的邀请展现出对友人相聚的强烈渴望,使情感达到高潮。
上一篇:唐·杜甫《骢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