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īn
nián
yǒng
shí
nián
shí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bái
xuě
cháo
chén
yòu
zhí
xīn
zhēng
xún
lǎo
guò
zhàn
lán
wěi
jiǔ
bìng
shōu
dào
tóu
shēn
xiāo
suì
yuè
chéng
gāo
wèi
lèi
shí
liú
shì
xìng
rén
nián
zhōng
zhú
rén
jiàn
huì
chāng
chūn

译文

我这白发如雪,历经五个朝代的臣子,又迎来了新年,如今已是第七十个年头。年老之后,有幸享用那宴会末尾的蓝尾酒,病愈之后,庆幸保全了自己的身体。在漫长岁月的消磨中,终于成就了高位,与同时代的人相比,我算是幸运之人。遥想大历年中,我还年幼骑竹马,又有几人能够历经岁月,见到会昌年间的春天 。

逐句剖析

"白须如雪五朝臣":我这白发如雪,历经五个朝代的臣子,

# 五朝:指德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五朝。

"又值新正第七旬":又迎来了新年,如今已是第七十个年头。

# 第七旬:此指过七十岁。,新正:新年正月。

"老过占他蓝尾酒":年老之后,有幸享用那宴会末尾的蓝尾酒,

# 蓝尾酒:唐代宴饮,最后饮者叫作蓝尾,也作婪尾。元旦饮酒,自少至长,年最高者饮蓝尾酒,有祝寿之意。,老过:老来。

"病余收得到头身":病愈之后,庆幸保全了自己的身体。

"销磨岁月成高位":在漫长岁月的消磨中,终于成就了高位,

"比类时流是幸人":与同时代的人相比,我算是幸运之人。

"大历年中骑竹马":遥想大历年中,我还年幼骑竹马,

"几人得见会昌春":又有几人能够历经岁月,见到会昌年间的春天 。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喜入新年自咏(时年七十一)》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七十一岁高龄时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彼时的白居易,历经人生的风风雨雨,回顾往昔岁月,感慨万千,遂写下此诗以自咏抒怀。采用质朴直白的语言,不加雕琢,将真实情感毫无保留地倾诉而出。开篇点明自己身为五朝臣且步入第七个十年的境况;接着讲述年老、病后对生活的体悟;随后对比同辈,深感自己的幸运;尾句回忆童年,凸显岁月沧桑。此诗以简洁笔触勾勒出诗人漫长的人生轨迹,虽语言平实,却饱含人生哲理与真挚情感,让我们得以窥见白居易暮年的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对比:诗人将自己与“时流”(同时代的人)进行对比。通过“比类时流是幸人”一句,突出自己历经岁月磨难后能获得高位,相比同时代人更为幸运。这种对比不仅凸显了诗人对自身境遇的认知,也让读者感受到岁月对不同人命运的塑造,引发对人生境遇差异的思考。细节描写:“老过占他蓝尾酒”一句,通过“占他蓝尾酒”这一细节,生动描绘出诗人在年老之际享受蓝尾酒的场景。蓝尾酒在当时有特殊的饮用习俗,多在宴会末尾饮用,诗人借此细节展现出自己在新年之际,虽年老但仍能享受生活中这一微小乐趣,侧面反映出他对当下生活的珍惜。

2. 分段赏析

首联“白须如雪五朝臣,又值新正第七旬”,宛如一幅生动的人物画像,一位白发如雪、历经五个朝代的老臣形象跃然纸上,同时点明新年之际,诗人已步入人生的第七十个年头,岁月的痕迹与时间的节点相互交织,奠定了全诗深沉的基调。颔联“老过占他蓝尾酒,病馀收得到头身”,这两句诗描绘出诗人在年老体病之后的生活状态。“老过占他蓝尾酒”,展现出诗人在新年的宴会上,作为老者享用蓝尾酒的场景,蓝尾酒虽非珍馐美味,但这一细节却透露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当下时光的珍视。“病馀收得到头身”则反映出诗人在历经病痛后,对自己能保全身体、安享晚年的欣慰,也暗示了他一路走来所经历的风雨坎坷。颈联“销磨岁月成高位,比类时流是幸人”,诗人回顾自己一生,感慨在岁月的消磨中,终于成就了高位。与同时代的人相比,他认为自己是幸运之人。这其中既有对自身努力与坚持的肯定,也有对命运无常的感慨。高位的获得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在岁月的磨砺中逐步实现,而能在众多人中脱颖而出,诗人内心满是感恩。尾联“大历年中骑竹马,几人得见会昌春”,将时间回溯到早年大历年,那时诗人还是个骑竹马的孩童,而如今已身处会昌年间。这种今昔对比,跨度长达数十年,诗人借此感叹岁月匆匆,能历经如此漫长岁月并见证时代变迁的人少之又少,进一步强化了岁月沧桑之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池上早春,即事招梦得》

下一篇:唐·刘言史《竹里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