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日营阳内史孙":您是南朝刘宋时期营阳内史的后人,
"因家占得九疑村":家族在此定居,于九疑山的村落安家。
"童心便有爱书癖":您从小就有热爱读书的癖好,
"手指今馀把笔痕":时至今日,手指上还留着长期握笔的痕迹。
"自握蛇珠辞白屋":您凭借自身出众的才华离开贫寒之家,
"欲凭鸡卜谒金门":希望通过占卜等方式预测好运,前往朝廷参加科举求取功名。
"若逢广坐问羊酪":倘若在众多人聚集的场合遇到有人询问如“羊酪”之类的问题,
# 坐:一作“知”。
"从此知名在一言":您只需凭借精彩的回答,从此便能声名远扬。
"书居外次":我(作者自指)住在外舍。
"晨门曰":守门人禀告道:
"有九疑生持一刺来谒":有位九嶷山的书生手持名帖求见,
"立西阶以须":此刻正立于西阶等候。
"生危冠方袂":只见那书生头戴高冠,
"浅拱舒拜":身着宽袖长袍,
"且前致辞称":拱手行礼时姿态从容,
"贽其文":上前自荐时言辞恳切,
"颇涉猎前言":并呈上自己的文章,
"居五六日":此后五六日,
"复袖来":他又携文而来,
"益引古事以相劘切":愈发以古人事迹切磋学问,
"与之言":与之交谈,
"能言其得姓因家之所自":他能详述自家姓氏渊源、乡县风土人情,
"暨县道乡亭之风俗":乃至山水形胜之奇观,
"望山名水之概状":连罗含(
"罗含所未记":东晋地理学家)
"朱赣之未条":未及记载、朱赣(
"咸得之于生":西汉学者)
"由是始列于宾籍":因此他被正式列入宾客名册,
"临觞而司斟":宴饮时负责斟酒助兴,
"观博而窜言":观棋时偶作妙语,
"有日矣":如此已有多日。
"初":起初,
"邑中人闻有生来而二千石客之":城中人听闻有位受高官礼遇的书生来访,
"骈然来观":纷纷前来围观。
"迁客裴御史遇生于坐":贬谪至此的裴御史在席间遇见他,
"抵掌曰":拍掌笑道:
"‘人固有貌类而族殊者":世间确有容貌相似而宗族不同之人。
"周生疑罗玠也":众人猜测这书生或是罗玠(某历史人物)。
"众咸冁然而熟视生":便嬉笑着仔细端详,
"疑也愈甚":越看越觉可疑。
"夫形似":形貌相似之事,
"古所有也":自古便有。
"优孟似叔敖":昔者优孟扮作孙叔敖,
"而楚君欲以为相":楚王竟欲拜他为相。
"人殊而貌肖":二人虽非同族而容貌酷肖,
"犹或欲用之":君主尚且想任用他。
"玠生于衡山":如今罗玠生于衡山,
"而生生于九疑":此书生生于九嶷山,
"其似诚匹也":两人形貌实为匹敌。
"无乃蹑其武":莫非这书生也将追随罗玠之迹,
"升俊造":考取功名,
"仕甸服":任职京畿,
"佐君藩":辅佐君王治理藩地,
"为御史乎":最终官至御史?
"古文人无避事":古时文人从无避讳此类奇事,
"即有而书之":凡有所见必如实记录,
"尚实也":以求存真。
"行李之贶":临别之际,
"则征夫诗曰":我效仿《诗经》中征夫赠诗之例,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1. 写作手法
用典:诗中多处运用典故。“若逢广坐问羊酪”,典出《世说新语》中陆机兄弟在洛阳受中原人士询问南方特产“羊酪”之事,陆机回答精妙而为人赞赏。刘禹锡借此暗示周鲁儒若在科举等重要场合,能如陆机般凭借出色言论应对,便能声名鹊起,增添文化底蕴,含蓄表达对其前途的期许。细节描写:“手指今馀把笔痕”通过细致描绘周鲁儒手指因长期握笔留下痕迹这一细节,生动展现他自幼便勤奋好学,热爱读书与书写,多年来坚持不懈,使读者能直观感受到其对学问的执着追求,以小见大,凸显人物形象。象征:“蛇珠”象征珍贵的才能。周鲁儒“自握蛇珠辞白屋”,意味着他凭借自身卓越才华离开寒门,踏上求仕之路。以“蛇珠”作比,形象地突出周鲁儒所具备的价值,为其赴举增添了自信与不凡的色彩,也表达了诗人对他才华的高度认可。借代:“白屋”借代贫寒人家,“金门”借代朝廷。周鲁儒从“白屋”出发,欲往“金门”,以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事物代指相关概念,简洁明了地描绘出周鲁儒从出身寒门到渴望进入仕途、报效朝廷的人生轨迹,引发读者联想,丰富诗歌内涵。
2. 分段赏析
诗的首联介绍了周鲁儒的身世背景,点明他是宋时营阳内史的后代,家族在九疑村定居。这既为周鲁儒的出场营造了一种不凡的氛围,也暗示其家族有着一定的文化底蕴传承。颔联生动地描绘了周鲁儒自幼就对读书有着浓厚的兴趣,以至于手指上至今还留着长期握笔的痕迹。这一细节刻画,突出了周鲁儒勤奋好学的形象,展现了他对知识的执着追求,为后文他赴举的行为做了铺垫。颈联运用比喻的手法,“蛇珠”象征着周鲁儒自身的才华,他带着自己的学识离开了贫寒的家(白屋),想要通过科举考试(鸡卜指代占卜吉凶,此处寓意通过科举这一方式来决定命运)进入朝廷(金门指代朝廷)。此句表达了诗人对周鲁儒才华的高度认可,同时也充满了对他科举之路的期待。尾联使用了典故,晋时陆机在洛阳,有人问他东吴有什么可与羊酪相比的美食,陆机回答“千里莼羹,未下盐豉”,从此声名远扬。诗人借此典故,希望周鲁儒在科举的考场上或者未来的社交场合中,能够凭借自己的才学,如陆机一般,因精彩的言论而声名鹊起,表达了对友人的美好祝愿。整首诗通过对周鲁儒身世、勤奋好学以及对其赴举的期许等方面的描写,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真挚的友情以及对友人的鼓励与祝福。
上一篇:唐·高适《送裴别将之安西》
下一篇:唐·张说《醉中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