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péi
bié
jiàng
zhī
ān
西

朝代:唐作者:高适浏览量:1
jué
miǎo
nán
yōu
rán
xìn
fēng
chén
jīng
shè
yáo
luò
yuàn
kuí
xié
chū
liú
shā
wài
tiān
cháng
jiǎ
西
shào
nián
xíng

译文

安西之地遥远而难以到达,你就放心地骑着马悠然前往吧。经历了风尘仆仆的长途跋涉,因草木凋零而怨恨离别。那地方在流沙之外,在甲子西方向,天空辽阔。年轻人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出发吧,不要悲伤难过。

逐句剖析

"绝域眇难跻":安西之地遥远而难以到达,

# 跻:登。,眇:同“渺”。远,高。《楚辞·九章》:“眇不知其所虽。”,绝域:偏僻荒远、人迹罕至的地方。

"悠然信马蹄":你就放心地骑着马悠然前往吧。

# 信马蹄:任由马前行。

"风尘经跋涉":经历了风尘仆仆的长途跋涉,

"摇落怨暌携":因草木凋零而怨恨离别。

# 暌携:违离。,摇落:草木凋零。

"地出流沙外":那地方在流沙之外,

# 流沙:指西域地区。

"天长甲子西":在甲子西方向,天空辽阔。

# 甲子西:即远在九州分野之西,此指西域。甲子:古时以十二地支标记十二星次,以十二星次中的二十八宿为古九州诸国的天文分野。

"少年无不可":年轻人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行矣莫凄凄":出发吧,不要悲伤难过。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送裴别将之安西》是唐代诗人高适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中,高适以细腻笔触勾勒出边塞的荒芜萧索之景,将从军生活的艰辛困苦如实呈现,从中不难看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百姓疾苦的深切关怀。与此同时,作为送别友人之作,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对裴氏的深厚惜别之情。写作手法上,借景抒情,如“摇落”借秋景烘托离情;又通过对安西偏远之地的描述,侧面表现友人远行的不易。整首诗沉浸在苍凉悲壮的氛围中,生动地塑造出裴氏独自向着西方艰难行进的形象。而结尾处为友人壮行的豪迈语句,更是将盛唐那种雄浑壮阔、积极向上的气象展现得淋漓尽致,读来令人心潮澎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高适(700?~765),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南)人。安史之乱起,奔赴行在,历任淮南、西川节度使,封渤海县侯,终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或高渤海。高适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现实关怀。高适尤其擅写边塞军旅生活,所作边塞诗,对边地形势和士兵疾苦均有反映,《燕歌行》为其代表作。代表作品有《燕歌行》《塞上》《塞下曲》等。著有《高常侍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裴氏前往安西,从诗中迹象推断,送别地点很可能在长安,因此暂且将此送别事件系于天宝十一载(752)的秋天。在唐代,人们送别前往西北方向远行之人,大多选择在长安。此外,就在这一年,高适创作了许多送别诗,其诗作风格兼具苍凉与雄壮,生动地展现出高适在投身河西幕府之前,内心满怀着壮志豪情的精神状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边塞送别诗。描绘了友人裴别将即将前往遥远且难以到达的安西。友人此去将在风尘中艰难跋涉,诗人因离别而心生哀怨。安西之地在流沙之外,地域广袤。但诗人想到友人年轻,一切皆有可能,于是劝勉友人不要因离别而凄凄悲伤,要勇往直前。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远行塞外的担忧与牵挂,同时也传达出对友人的鼓励,希望他能勇敢面对远行的挑战。

2. 分段赏析

此诗开篇的前四句,诗人凭借丰富想象,勾勒出裴氏踏上行程后的艰难情景。裴氏在万物萧索、树叶飘零的秋季启程,目的地是那遥远荒僻的西北绝域。一路上,他只能在漫天风尘中艰难前行。后四句同样是想象别后的状况,裴氏将要奔赴的西北之地极为偏远,这一去,两人相隔千山万水,未来一片渺茫。然而,对于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来说,这也是一个展现自身才能的绝佳契机,切不可因离别而流露出小儿女般的哀伤。整首诗奠定了苍凉悲壮的情感基调,细致描绘出裴氏独自西行的孤影。尤其结尾处为朋友壮行的语句,雄浑有力,生动彰显出盛唐那种豪迈壮阔的气象。诗中提到的“绝域”,地处偏远,唯有骑马才能抵达。长途跋涉过程中,不时传来边境的警报,一个“惊”字,将行程的艰险体现得淋漓尽致。再加上秋日“摇落”引发的悲伤,以及背井离乡的愁苦,更添凝重氛围。“地出”两句进一步强调“绝域”的渺远难及,使得送别时的愁绪愈发浓烈。但在诗歌末尾,诗人以恳切的劝勉之语,鼓励“少年”要对未来充满信心,抛开离别的哀愁,坚定无畏地奋勇向前,字里行间洋溢着乐观豪迈的进取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裴谞《又判争猫儿状》

下一篇:唐·刘禹锡《送周鲁儒赴举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