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生何处暗周游":春天气息不知生于哪里而暗自周游天地,
"海角天涯遍始休":直到游遍海角天涯才肯罢休。
# 海角天涯:极言遥远。涯:是边际、尽头的意思。
"先遣和风报消息":先派遣和煦的春风来报春天的信息,
"续教啼鸟说来由":再叫啼叫的鸟儿诉说来由。
# 教:使、让,读平声。
"展张草色长河畔":春在河畔的草色中蔓延开来,
# 展张:铺开。
"点缀花房小树头":点缀着花房小树的枝头。
# 花房:花冠。
"若到故园应觅我":如果你(春)去到我的故乡寻觅我,
# 故园:指白居易的家乡下邽。
"为传沦落在江州":就为我捎去我沦落在江州的信息吧。
# 为传:替我捎信。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浔阳春三首·春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春诗。诗中通过对春天的拟人化描写,展现了春天的无处不在和生机勃勃。诗人描绘了春风、啼鸟、草色和花朵,生动地勾勒出一幅春日的画卷。然而,诗的结尾却流露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在江州的孤独与无奈。这首诗构思新颖,语言清新自然,通过对春天的描写,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诗中既有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也有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自身境遇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拟人:诗人将春天拟人化,赋予其“周游”“报消息”“说来由”等人的行为。“先遣和风报消息,续教啼鸟说来由。”通过拟人化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反衬:乐景衬哀情,诗的前半部分通过描写春天的美景,“展张草色长河畔,点缀花房小树头。”营造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尾联“若到故园应觅我,为传沦落在江州。”却流露出诗人被贬谪江州的伤感和无奈。这种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使诗人的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刻。动静结合:诗中既有静态的描写,“展张草色长河畔。”也有动态的描写,“先遣和风报消息。”使画面更加生动。
3. 分段赏析
首联:“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诗人以“春生”为题,描绘春天如一位神秘的旅者,悄然游历四方,直至海角天涯才停下脚步。这里赋予了春天以人的特性,形象地表现了春天的无处不在。颔联:“先遣和风报消息,续教啼鸟说来由。”诗人进一步拟人化春天,说它先派和风传递消息,再让啼鸟讲述春天的到来。这里不仅描绘了春天的景象,还赋予了自然现象以情感,使画面更加生动。颈联:“展张草色长河畔,点缀花房小树头。”这一联具体描绘了春天的景色:河畔的青草铺展开来,小树上的花朵竞相开放。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诗人展现了春天的绚丽多彩,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尾联:“若到故园应觅我,为传沦落在江州。”诗人以一种幽默的口吻说,如果春天来到故乡,应该会找到他,因为他正流落在江州。这里既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也反映了他对自身境遇的无奈与豁达。
上一篇:唐·宋之问《奉和春日玩雪应制》
下一篇:唐·杜甫《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