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阁高低树浅深":远处的楼阁高低起伏,
"山光水色暝沉沉":黄昏中的秀丽山水一片昏沉迷蒙。
# 暝:日落,黄昏。
"嵩烟半卷青绡幕":山峰上的树笼着烟,就像半卷的轻绡罗幕一样,
# 嵩:山大而高。嵩山,洛阳城东。
"伊浪平铺绿绮衾":平静的水面好像铺盖上一层绿色绮被。
# 衾:被子。,伊:伊水,河流名,流经洛阳等地入洛水。
"飞鸟灭时宜极目":飞鸟远去消失的时候就应该极目远眺,
# 灭:消失、隐没。
"远风来处好开襟":遥远的风吹来,就应该敞开襟怀。
"谁知不离簪缨内":谁知道我这佩戴簪缨的人身体里,
# 簪缨:古代达官贵人的冠饰。
"长得逍遥自在心":常常拥有自在的心。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描绘了菩提寺上方傍晚时分,高低错落的楼阁、层次丰富的树木,以及暮色笼罩下深沉的山光水色,还有嵩山似青绡半卷的云烟、伊水如绿绮平铺的波浪等景象,营造出壮阔而静谧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以及身处官场却能悠然自得的心境。
2. 写作手法
比喻:“嵩烟半卷青绡幕,伊浪平铺绿绮衾”,诗人将嵩山的云烟比作半卷的青绡幕,把伊水的波浪比作平铺的绿绮被,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嵩烟的缥缈和伊浪的平静,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景色的优美,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印象。借景抒情:全诗通过描写菩提寺上方傍晚的楼阁、树木、山光、水色、嵩烟、伊浪等自然景观,如“楼阁高低树浅深,山光水色暝沉沉”,营造出静谧而壮阔的氛围,在写景之中自然地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以及身处官场却能保持逍遥自在的心境。动静结合:“飞鸟灭时宜极目,远风来处好开襟”中,“飞鸟灭时”是动态描写,鸟儿消失在天际,给画面增添了灵动之感;“远风来处”也是动态,风吹来的动态与前面相对静态的山水、楼阁等景色相互映衬,使整个画面富有生机和活力,动静相谐,让诗歌更具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菩提寺上方晚眺》首联“楼阁高低树浅深,山光水色暝沉沉”,诗人从大处着眼,勾勒出菩提寺周边傍晚时分的全景,楼阁错落、树木深浅不一,山光水色在暮色中显得深沉,奠定静谧基调。颔联“嵩烟半卷青绡幕,伊浪平铺绿绮衾”,聚焦嵩山云烟与伊水波浪,巧用比喻,将嵩烟比作青绡幕、伊浪比作绿绮衾,细腻展现景色之美。颈联“飞鸟灭时宜极目,远风来处好开襟”,通过写飞鸟远去、远风拂来,从视觉与触觉角度,展现诗人观景时的惬意与悠然。尾联“谁知不离簪缨内,长得逍遥自在心”,由景入情,点明诗人虽身处官场,却能借眼前美景获得自在心境,抒发独特处世感悟,全诗层次分明,借景抒情浑然一体。
上一篇:唐·白居易《秘省后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