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uì
hòu
chá
xìng
yáng
tóng
zhōu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2
zuó
wǎn
yǐn
tài
duō
wéi
é
lián
xiāo
zuì
jīn
zhāo
cān
yòu
bǎo
làn
màn
shí
shuì
shuì
suō
yǎn
yǎn
qián
shì
xìn
jiǎo
rào
chí
xíng
ǒu
rán
yōu
zhì
suō
绿
yīn
shù
bān
qīng
tái
chù
zhì
shéng
chuáng
páng
biān
chá
bái
ōu
shèn
jié
hóng
tàn
fāng
chì
xià
chén
xiāng
huā
yǎn
fèi
chéng
lái
yǒu
jiā
yàn
fāng
jiàn
yáng
cháo
shuí
rén
zhī
wèi

译文

昨晚饮酒过量,醉得通宵达旦,形容酩酊大醉之态。今天早晨又饱餐一顿,然后长时间地酣睡,直到自然醒来。睡饱后用手摩挲着眼睛醒来,眼前没有什么事情可做。于是随意地绕着池塘行走,偶然间发现了一处幽静的景致。绿树成荫,枝叶婆娑,地上长满了斑驳的青苔。便在这幽静的地方安置了绳床(一种轻便的坐具),在旁边洗涤茶具准备煎茶。白瓷茶碗非常洁净,红炉中的炭火正烧得炽热。茶沫如曲尘般细腻,散发出阵阵香气,茶汤如鱼眼般沸腾。将煎好的茶盛入碗中,茶汤色泽鲜美,饮后满口留香,余香久久不散。可惜此时没有杨慕巢(即杨同州,慕巢为其字)在身边,又有谁能真正懂得这茶中的滋味呢。

逐句剖析

"昨晚饮太多":昨晚饮酒过量,

"嵬峨连宵醉":醉得通宵达旦,形容酩酊大醉之态。

# 嵬峨:形容醉态,站立不稳貌。并上声。

"今朝餐又饱":今天早晨又饱餐一顿,

"烂漫移时睡":然后长时间地酣睡,直到自然醒来。

# 移时睡:指午睡超过正常时间。移时,超时。,烂漫:同烂漫,放浪不羁貌。

"睡足摩挲眼":睡饱后用手摩挲着眼睛醒来,

# 摩挲:亦作“摩莎”。亦作“摩娑”。揉搓。

"眼前无一事":眼前没有什么事情可做。

"信脚绕池行":于是随意地绕着池塘行走,

# 信脚:漫步。

"偶然得幽致":偶然间发现了一处幽静的景致。

"婆娑绿阴树":绿树成荫,枝叶婆娑,

# 婆娑:本指舞姿。诗中形容绿树扶疏,枝叶纷披。

"斑驳青苔地":地上长满了斑驳的青苔。

"此处置绳床":便在这幽静的地方安置了绳床(一种轻便的坐具),

# 绳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以板为之,并用绳穿织而成,又称“胡床”“交床”。

"傍边洗茶器":在旁边洗涤茶具准备煎茶。

"白瓷瓯甚洁":白瓷茶碗非常洁净,

"红炉炭方炽":红炉中的炭火正烧得炽热。

# 炭方炽:炭火焰烈,最宜煮茶。

"沫下曲尘香":茶沫如曲尘般细腻,散发出阵阵香气,

# 曲尘:喻淡黄色。曲,俗称酒母,其所生菌淡黄如尘。诗中指茶饼碾碎后。

"花浮鱼眼沸":茶汤如鱼眼般沸腾。

# 鱼眼:茶水初沸时,水泡小,称蟹眼。待水泡稍大,称鱼眼。

"盛来有佳色":将煎好的茶盛入碗中,茶汤色泽鲜美,

# 盛:动词,以器受物,指茶汤斟入杯中。

"咽罢余芳气":饮后满口留香,余香久久不散。

"不见杨慕巢":可惜此时没有杨慕巢(即杨同州,慕巢为其字)在身边,

"谁人知此味":又有谁能真正懂得这茶中的滋味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睡后茶兴忆杨同州》是白居易晚年闲适诗风的一首诗。全诗以“睡后”与“茶兴”为双线交织:前八句铺陈慵懒生活图景——夜饮至“嵬峨连宵醉”,昼寝至“烂漫移时睡”,醒后漫行池畔偶得幽致,看似闲散笔触实则暗藏匠心。后十二句聚焦茶事雅趣:诗人以“白瓷瓯甚洁”的素净器皿,“红炉炭方炽”的烹茶细节,细观“沫下麹尘香,花浮鱼眼沸”的煎茶过程,直至品得“盛来有佳色,咽罢余芳气”的茗中三昧,将日常茶事升华为审美仪式。末句“谁人知此味”以反问收束,既是对知音难寻的喟叹,亦暗含对精神共鸣的永恒追寻。全诗通过“信脚”“偶然”等看似不经意的时空转换,构建出“酒醒—茶醒—心醒”的三重觉醒结构,在看似琐碎的日常生活切片中,折射出中唐文人“大隐于市”的生命哲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诗,也是一首以闲适的生活情趣为题材的诗。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友情的热爱与向往。通过对饮酒、沉睡、漫步、烹茶等一系列生活场景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在平淡生活中所追求的一种悠然自得、宁静惬意的心境.

2. 写作手法

白描:全诗以简淡笔触勾勒生活场景,如“信脚绕池行”“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等句,通过“绕”“洁”“炽”等动词与形容词,将闲居生活的慵懒与雅致具象化,语言质朴而意境深远。情景交融:诗中自然意象(如绿阴树”“青苔地”)与主观情感交织。“偶然得幽致”既写环境清幽,亦暗含诗人孤寂中寻求慰藉的心境,以景语写情语,形成冲淡而含蓄的抒情效果。虚实结合:实写醉饮、饱睡、烹茶等日常细节,虚写对友人杨慕巢(杨汝士)的思念。结尾“谁人知此味”以问句收束,将实境的闲适与虚境的怅惘联结,深化主题。比兴:以“鱼眼沸”喻茶汤沸腾之态,以“余芳气”暗喻友情绵长,借烹茶过程的细腻描写,隐喻对友人未共此乐的遗憾,托物言志,意味深长。

3. 分段赏析

“昨晚饮太多,嵬峨连宵醉。”以直白语言交代前因:昨夜豪饮过量,醉态难支,彻夜未醒。“嵬峨”二字形容醉后摇晃之态,为后文慵懒度日埋下伏笔。“今朝餐又饱,烂漫移时睡”延续醉态,写晨起后饱食贪睡,“烂漫”一词尽显随性放纵,暗喻诗人对现实的疏懒与逃避,为“茶兴”的兴起做铺垫。“睡足摩挲眼,眼前无一事。”睡醒后的慵懒动作:揉眼四顾,百无聊赖。“无一事”三字既点明生活的闲适,又暗含孤寂,为后文“寻幽”提供心理动因。“信脚绕池行,偶然得幽致。”随意漫步至池畔,“信脚”“偶然”凸显随性而为,却意外发现清幽之境。“幽致”二字既指环境,亦喻心境,引出烹茶场景。“婆娑绿阴树,斑驳青苔地。”以白描手法勾勒池边景致:绿树摇曳,青苔斑驳。“婆娑”“斑驳”二词生动描绘光影交织的自然之美,为烹茶营造诗意背景。“此处置绳床,傍边洗茶器”细节描写:设绳床、洗茶器,展现诗人对烹茶的重视。“此处置”呼应前文“偶然得幽致”,体现即兴而为的雅趣。“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色彩对比强烈:白瓷杯洁净如雪,红炉炭火势正旺。通过茶具与炭火的细致刻画,暗喻诗人对品质的追求与内心的炽热。“沫下曲尘香,花浮鱼眼沸。”以动态描写展现煎茶过程:茶末入水泛起淡黄泡沫,香气四溢;水沸时气泡如鱼眼升腾。“曲尘香”“鱼眼沸”既写实又具画面感,尽显茶道之美。“盛来有佳色,咽罢余芳气”从视觉到味觉的双重享受:茶汤色泽宜人,入口后余香萦绕。“佳色”“芳气”不仅赞美茶之味,更暗喻友情之珍贵。“不见杨慕巢,谁人知此味。”直抒胸臆,点明主旨:如此好茶,却无挚友共品,孤寂之情溢于言表。“谁人知”以反问收束,强化对知音的渴望,余韵悠长。古人品茶,往往并不限于品饮本身,而是特别看重环境和心境。亲自动手制作茗饮,是古代文人雅士晶茗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期从中逐渐达到品茗最佳心境。处于这样的心境之中,诗人不禁想起与自己同为“爱茶人”的几位妻舅,因为只有他们才能和自己一样真正领悟茶道真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戴叔伦《闲思》

下一篇:唐·白居易《余思未尽,加为六韵,重寄微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