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嗔王录事":因为嗔怪王录事,
"不寄草堂赀":不寄修建草堂的资金来。
"昨属愁春雨":昨天正为春雨发愁,
"能忘欲漏时":能忘了快要漏雨的时候呢。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分段赏析
“为嗔王录事”,开篇直接袒露情绪,一个“嗔”字点明因友人而起的不满,直白又亲昵,定下全诗略带牢骚的轻松基调,让读者迅速聚焦矛盾。“不寄草堂赀”,紧承上句说明缘由,“草堂”是诗人的盼头,“赀”未到,简洁道出朋友食言之事,引发对诗人等待心境的联想,推动诗意发展。“昨属愁春雨”,陡然一转,将视角投向春雨,春雨添愁,因屋子漏雨,“愁”字把窘迫具象化,为尾句蓄力,拓展诗歌层次。“能忘欲漏时”,以反问收尾,委婉提醒友人自己的艰难处境,反问强化情感,既顾全情面又强调诉求,与前文呼应,精巧地完结全诗。
上一篇:唐·杜甫《柏学士茅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