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州城东灵山白":阆州城东的灵山呈现一片白色,
# 阆州城东灵山白:“阆州”二句:点出阆州名山及其方位。灵山在阆州城东北十里,传说蜀王鳖灵登此山,因名灵山。玉台山在阆州城北七里,上有玉台观,唐滕王(李元婴)所造。杜甫另有《玉台观》诗。灵山:一作“雪山”。
"阆州城北玉台碧":而阆州城北的玉台山则一片碧绿。
# 玉台:一作“玉壶”。
"松浮欲尽不尽云":松树上浮着欲尽不尽的云彩,
# 松浮欲尽不尽云:写山上,欲尽不尽云,即所谓薄云。松浮,指松枝在摇动。
"江动将崩未崩石":江浪摇动着将崩未崩的石头。
# 江动将崩未崩石:写山脚,将崩未崩石,即所谓危石。江动,指江水在涌动。未:一作“已”。
"那知根无鬼神会":虽然这里人也祭拜祖先,可当地的子孙后代却从来没有与祖先灵魂或相会。
# 那知根无鬼神会:“那知”两句:先写出脚下,后写山上。根,石根,亦即山根。江流汹涌而石根不崩,安知不是有鬼神呵护。所以浦起龙说:“那知其无,正见其有。”
"已觉气与嵩华敌":虽然世界上没有鬼神与人能真正相会,但这里的祭拜盛况可与嵩山、华山的清明活动相匹敌。
# 敌:匹敌,即“草敌虚岚翠”之“敌”。是说灵山、玉台可与嵩华并高。见阆山而联想嵩华,已逗下“中原未归”意。,嵩华:中岳嵩山与西岳华山。,气:气象。
"中原格斗且未归":中原地区的战争尚未结束,
# 格斗:指安史之乱。,中原:地区名。广义指整个黄河流域,狭义指今河南一带。此指前者。
"应结茅斋看青壁":应建个茅屋来把青纱幔挂于屋址的墙壁上。
# 应结茅斋看青壁:一作“应著茅斋向青壁”。茅斋:即曾由阆中后人建存于古城内的“杜甫草堂”。著:一作“看”。青壁:即石崖。青表其色,壁状其峭。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体诗,也是一首山水诗。诗歌描绘了阆州城东灵山与城北玉台的景色,记叙了阆中清明祭祖的盛况,展现了松间云影、江畔巨石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中原时局的忧虑,以及忧国爱民之情,同时也流露出诗人欲与阆中人民同忧同思同作同为的情怀。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的前六句描绘阆州山水,“阆州城东灵山白,阆州城北玉台碧”等,诗人借对阆山景色的描写,为后两句表达对中原时局忧虑以及自身情感做铺垫。设问:“那知根无鬼神会,已觉气与嵩华敌”,通过自问自答,强调了阆山清明祭祖活动的空前盛况与磅礴气势。
3. 分段赏析
《阆山歌》前两句“阆州城东灵山白,阆州城北玉台碧”,点明地名及地理位置,通过描述灵山因祭祖祭神挂满白花白幡呈现白色,叙述阆中当地清明祭祀活动。三四句“松浮欲尽不尽云,江动将崩未崩石”,从现实出发,借松枝似要摇落象征白花青纱的“云”,以及江面因官民共同参与祭祀活动船只涌动、岩体似崩的场景,展现阆中清明节祭祖活动的空前盛况。五六句“那知根无鬼神会,已觉气与嵩华敌”,以设问强调阆山清明祭祖活动的磅礴气势,其中“根”“鬼神”与清明活动相关。最后两句“中原格斗且未归,应结茅斋著青壁”,前句表达诗人在参加阆中清明祭祖时仍心系国家大事,牵挂中原局势,后句表明诗人要与阆中人民同忧同思同作同为,以行动表示爱祖爱国,且篇首“灵山白”与篇末“著青壁”形成对仗,凸显写作于清明时节的祭祀文化风格。
4. 作品点评
《阆山歌》具有颇高的文学价值,其写作特色显著,专咏阆山之胜,结构严谨,语言精练。在文学史上,它与《阆水歌》共同成为杜甫阆中时期的代表作,为后世了解杜甫彼时心境与阆中风貌提供了珍贵文本,尽显杜甫诗歌的艺术魅力。
# 钟云:绝妙危语,为蜀山传神(“忪浮欲尽”二句下)。钟云:以幽澹终,妙(末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三、四写景不着色相……“根无鬼神会”句必有所出,然不佳。
明王嗣奭《杜臆》
# 景色无穷,缩作二句,奇绝(“松浮欲尽”二句下)。“气”字虚活,作“势”即死,亦不复与上句相应矣(“已觉气与”句下)。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胡夏客曰:此歌似拗体律诗。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松云”写得缥缈,“江石”写得玲龙。“那知”其“无”,正见其有。举“嵩华”相形,恰与“中原未归”合缝。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邵子湘云:奇句(“松浮欲尽”二句下)。
清杨伦《杜诗镜铨》
上一篇:唐·杨巨源《杨花落》
下一篇:唐·李白《寄王汉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