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àng

朝代:唐作者:刘禹锡浏览量:2
zhū
què
qiáo
biān
cǎo
huā
xiàng
kǒu
yáng
xié
jiù
shí
wáng
xiè
táng
qián
yàn
fēi
xún
cháng
bǎi
xìng
jiā

译文

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野草开出了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斜挂。当年王导、谢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中。

逐句剖析

"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野草开出了花,

# 朱雀桥:在金陵城外,乌衣巷在桥边。在今南京市东南,在文德桥南岸,是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所以此地俗语称乌衣巷。在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现为民间工艺品的汇集之地。

"乌衣巷口夕阳斜":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斜挂。

# 乌衣:乌衣燕子,旧时王谢之家庭多燕子。今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横跨秦淮河。

"旧时王谢堂前燕":当年王导、谢安檐下的燕子,

# 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建都于建康即今之南京)巨室。至唐时,则皆衰落不知其处。,旧时:晋代。一作来。

"飞入寻常百姓家":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中。

# 寻常:平常。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乌衣巷》是唐代诗人刘禹锡《金陵五题》组诗中的第二首七言绝句。诗中凭吊南京秦淮河畔朱雀桥和乌衣巷往昔的繁华,今昔对比,如今此地野草丛生、残阳映照,尽显荒凉。诗人以燕子为线索,通过燕子栖息人家的变化,暗示朝代更迭、富贵无常。全诗巧用借景抒情、以小见大之法,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相连,虽未着一字议论,却寓意深刻,引发人们对世事变迁的深沉思考。此诗语言浅近,却蕴含无尽深意,是怀古诗作中的经典,历来为人传颂。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由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任上返回洛阳,途径金陵(今南京),写了这一组咏怀古迹的诗篇。《乌衣巷》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代表作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乌衣巷》由唐代刘禹锡创作。刘禹锡被贬朗州司马十年后,被召回长安,又因玄都观诗案再遭贬谪。长期仕途不顺,使他对历史兴衰、世事变迁有深刻感悟。他游历金陵,目睹昔日繁华的朱雀桥和乌衣巷如今破败荒芜,联想到东晋以来的朝代更迭,感慨富贵无常,遂创作此诗,借古喻今抒发内心对世事沧桑的喟叹。

2. 写作手法

对比:“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昔日朱雀桥边的繁华与如今野草杂生对比,乌衣巷往昔的热闹和当下夕阳残照的衰败对比,鲜明展现出世事变迁的巨大落差。借景抒情:全诗借野草、夕阳等衰败之景,抒发了对历史兴衰、繁华不再的深沉感慨,以景语含情,引发读者对朝代更迭的思考。

3. 分段赏析

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中,“野草花”以“野”字凸显荒僻之感,朱雀桥曾为繁华要道,如今却杂草丛生、野花自开,“野草”象征着衰败,暗喻此地昔日车水马龙的盛景已一去不返,为全诗奠定了苍凉的基调;次句“乌衣巷口夕阳斜”中,“斜”字生动勾勒出夕阳西下、余晖惨淡的画面,乌衣巷口在残阳的笼罩下更显寂寥冷清,与首句的荒僻景象相呼应,进一步渲染出历史变迁的沧桑氛围;后两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堪称神来之笔,诗人以燕子为切入点,“旧时”二字赋予燕子以时光见证者的角色,它曾栖息于王导、谢安等豪门贵族的高堂之上,如今却飞入普通百姓家中筑巢,通过燕子栖息场所的今昔对比,巧妙地将乌衣巷从六朝贵族聚居地到普通民居的变化融入其中,“寻常”二字强化了今昔差异,含蓄地表达了对世事沧桑、盛衰无常的无限感慨。全诗不直接抒发情感,而是借助朱雀桥、野草花、夕阳、燕子等寻常景物,以小见大、借景抒情,在平淡的语言中蕴含着深沉的历史思考。

4. 作品点评

《乌衣巷》堪称怀古诗中的经典之作,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刘禹锡以简洁平实的语言,通过对野草、夕阳、燕子等寻常景物的精妙描写,营造出深邃的意境,深刻地表现了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为千古名句,以小见大,借燕子栖息之所的改变,巧妙揭示了世事无常、兴衰更替的哲理,令人回味无穷。全诗不着痕迹地将情感与哲理融入景色描绘之中,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为后世怀古诗的创作提供了典范,对后世诗人在借景抒情、以古讽今的诗歌表现手法运用上影响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下一篇:唐·刘禹锡《秋词(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