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àng
yuè
huái
怀
yuǎn

朝代:唐作者:张九龄浏览量:2
hǎi
shàng
shēng
míng
yuè
tiān
gòng
shí
qíng
rén
yuàn
yáo
jìng
xiāng
miè
zhú
lián
guāng
mǎn
jué
kān
yíng
shǒu
zèng
huán
qǐn
mèng
jiā

译文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你我相隔天涯却共赏月亮。多情的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逐句剖析

"海上生明月":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

"天涯共此时":你我相隔天涯却共赏月亮。

# 天涯共此时:与“海上”二句: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使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友,此时此刻也该是望着同一轮明月。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情人怨遥夜":多情的人都怨恨月夜漫长,

# 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遥夜:长夜。,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一说指亲人。

"竟夕起相思":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 竟夕:终夜,通宵,即一整夜。《后汉书·第五伦传》:“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

"灭烛怜光满":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

# 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这里的灭烛怜光满,根据上下文,是个月明的时候,应该在农历十五左右。当一个人静静的在屋子里面享受月光,就有种“怜”的感觉,这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而已,读诗读人,应该理解当时诗人的心理才能读懂诗词。光满自然就是月光照射充盈的样子,“满”描写了一个状态,应该是月光直射到屋内。怜:爱。

"披衣觉露滋":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 滋:湿润。

"不堪盈手赠":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

# 盈手:双手捧满之意。盈:满(指那种满荡荡的充盈的状态)。

"还寝梦佳期":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 还寝梦佳期:与“不堪”二句:月华虽好但是不能相赠,不如回入梦乡觅取佳期。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望月怀远》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开篇便与诗题紧密相扣,首句生动勾勒出“望月”之景,次句顺势引出“怀远”之情。诗的三、四两句,诗人直白地倾诉出对远方亲人那浓烈的思念。五、六句紧承上文,以细腻笔触,真切描绘出因思念而彻夜难眠的具体情状。结尾的两句,则更进一步,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切眷恋与深情厚谊抒发得淋漓尽致。整首诗的语言自然流畅,毫无雕琢痕迹,情感缠绵悱恻却并不显得哀伤悲戚。运用了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手法,营造出清幽秀丽的意境,构思独具匠心,做到了情与景完美交融,情感表达细腻且深入,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

张九龄(678~740),唐代大臣、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世称“曲江公”。长安进士,任右拾遗,迁左补阙。开元二十一年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次年,迁中书令、兼修国史。张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是盛唐前期重要诗人。其五言古诗,对唐诗的发展影响颇大;其五言律诗讲究情致深婉,蕴藉自然。所作《感遇诗》抒怀感事,以格调刚健著称。他还乐于提携后进,王昌龄、孟浩然、王维等皆受其青睐。主要作品有《感遇》《杂诗》《望月怀远》《旅宿淮阳亭口号》等。著有《曲江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时任宰相的张九龄,不幸遭受奸相李林甫的恶意诽谤与排挤。至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张九龄被迫辞去宰相之职。《望月怀远》这首诗作,极有可能创作于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之后。从创作时间来看,它与《感遇十二首》大概率处于同一时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望月怀人诗。描绘了海上明月升起的壮丽景色,引发诗人对远方之人的深深思念。诗人因相思而埋怨夜长,整夜难眠,灭烛后更觉月光可爱,披衣出门感受夜露滋生。因无法将满手月光赠给对方,只好回房期待在梦中与对方相聚,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沉的思念氛围,表达了对远方之人的殷切思念。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海上生明月”,借海上明月这一壮阔之景,引发对远方之人的思念,情景交融,为全诗奠定情感基调。虚实结合:实写眼前明月、自身难眠等景与情,虚写“梦佳期”,想象在梦中与对方相聚,以虚衬实,强化了对远方之人的思念。

3. 分段赏析

首联“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壮阔,是经典佳句。此句看似质朴无华,既无奇异生僻的字词,也未用浓墨重彩加以渲染,却在自然流畅的表述中,展现出一种高雅华丽、浑然天成的独特气象。从内容上看,此句纯粹写景,巧妙地点明了诗题中的“望月”这一关键元素。紧随其后的第二句“天涯共此时”,笔锋一转,顺势从景过渡到情,自然地引入了“怀远”这一核心主题。颔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诗人毫无保留地直接倾诉对远方友人深深的思念之情。这里的“情人”,指的正是满怀深情、心怀牵挂的诗人自身。“遥夜”描绘出长夜漫漫的景象,“竟夕”则强调了通宵达旦之意。诗人因对远方友人的思念难以排遣,以至于整夜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甚至忍不住抱怨这夜晚为何如此漫长。颈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紧密承接颔联,细腻入微地刻画了诗人彻夜难眠的具体情形。“怜”字饱含爱怜之意,“滋”字则表示沾湿。前半句描述诗人在室内徘徊,吹灭蜡烛后,愈发喜爱那倾泻一地的银白月光。后半句则展现诗人踱步至庭院,此时夜色已深,他愈发真切地感受到露水悄然浸湿了衣裳。这两句诗将诗人彻夜未眠的状态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诗人面对满手的月光,满心无奈,这饱含深情的月光虽承载着自己的满腔心意,却无法赠与远方的友人。无奈之下,诗人只能自我安慰,决定暂且就寝,期待能在梦中与友人相逢欢聚。“不堪”这两句,构思精巧,意境清幽,若非拥有真挚深厚的情感以及切身体会,实难创作出如此动人的诗句。全诗在此处骤然收笔,却余味悠长,令人沉浸其中,久久回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清浑不著,又不佻薄,较杜审言《望月》更有余味。

明郭濬《增订评注唐诗正声》卷四

# “共”字逗起情人,“怨”字逗起相思。五、六亦是人月合写,而“怜”“觉”“滋”“满”大有痕迹。七、八仍是说月、说相思,不能超脱,不过捱次说出而已,较射洪、必简去天渊矣。

清屈复《唐诗成法》卷一

# 起结圆满,五、六语有姿态,八为踯躅彷徨。

明陆时雍《唐诗镜》

# 虚者难于厚,此及上作(按指《初发曲江溪中》)得之,浑是一片元气,莫作清松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通篇全以骨力胜,即“灭烛”、“光满”四字,正尽月之神。用一“怜”字,便含下结意,可思不可言。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首二句领得妙。“情人”一联,先就远人怀念言之,少陵“今夜鄜州月”诗同此笔墨。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陈德公先生曰:五、六生凄,极是作意。结意尤为婉曲。三、四一意递下,又复紧承起二情绪。落句更与三、四相映。

清卢麰、王溥《闻鹤轩唐诗读本》

# 是五律中《离骚》。

清姚鼐《五七言今体诗钞》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暮江吟》

下一篇:唐·刘禹锡《乌衣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