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昔隐东蒙峰":老朋友昔日隐居在蒙山,
# 东蒙峰:山名。即蒙山。在山东省蒙阴县南。因在鲁东,故又称东蒙。,故人:老朋友。
"已佩含景苍精龙":已经佩戴了去恶防身的护身符。
# 苍精龙:东方苍龙。据《史记索隐》引《文耀钩》云:“东宫苍帝,其精为龙。一说,苍精龙,为道术之名,即所谓青龙符。据《抱扑子》载,道术诸大符出于老君,其中有青龙符等术,用之可以得仙。旧注:剑之在左,苍龙象也。,含景:谓含日月之影。据《抱扑子》载,道术诸经,可以却恶防身者有数千法,如含景、藏形等,不可胜计。景,同“影”。旧注:公孙端《剑铭》:“含景吐商。”
"故人今居子午谷":老朋友现在居住在秦岭的子午谷,
# 子午谷:地名。在陕西长安县南秦岭山中。
"独在阴崖结茅屋":独自在背阳的山崖建造了茅屋。
# 结:一作“白”。,阴崖:背阳的山崖。,在:一作并。
"屋前太古玄都坛":茅屋的前方有太古玄都坛,
# 玄都:据《十洲记》载,玄都在北海,去岸三十六万里,上有太玄都,仙伯真公所治。,太古:远古,上古。
"青石漠漠常风寒":青石密布,寒风吹个不停。
# 常:一作松。,漠漠:密布,广布之状。这里形容青石纵横堆叠的样子。
"子规夜啼山竹裂":夜里杜鹃悲啼,山竹为之欲裂,
# 山竹裂:谓子规夜啼声惨,山竹为之欲裂。,子规:鸟名。即杜鹃。
"王母昼下云旗翻":白天王母使者的神鸟自天而下,旗旌似云翻飞。
# 云旗翻:旗旌似云翻飞。翻:一作蟠。
"知君此计成长往":知道你这次计划长居此地,
# 成:一作诚。,此计:指隐居。
"芝草琅玕日应长":瑞草仙树日子应该还很长。
# 琅玕:美玉。,芝草:菌类植物的一种,古人以为瑞草。
"铁锁高垂不可攀":高高山崖上垂下来的铁锁,让人看了不敢攀登,
# 铁锁高垂不可攀:相传晋时有戍卒屯于子午谷,入谷之西,涧水穷处,忽见铁锁下垂约有百于丈,戍卒欲挽引而上,有虎蹲踞崖头,终不敢攀。铁锁:自注:终南大秦岭,有采蜜人山行,寻钟声而入,至一寺。旁有大竹林一二顷,截竹盛蜜,归以告戍卒。卒复往取竹,见崖垂铁锁长三丈,掣锁欲上。二虎踞崖大呼,惊怖而返。
"致身福地何萧爽":身居此处洞天福地,是多么的逍遥自得。
# 萧爽:高敞超逸。,福地:指神仙居住之地。道家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说。据《洞天福地》记:终南山太乙峰,在长安西南五十里左右,四十里内皆福地。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古体诗,也是一首寄赠题材的诗。描绘了友人元逸人在子午谷阴崖结茅屋而居的生活场景,以及屋前太古玄都坛周边“青石漠漠常风寒”“子规夜啼山竹裂,王母昼下云旗翻”等充满神秘奇幻色彩的景色,营造出一种清冷、神秘且超凡脱俗的氛围。表面上表达了对元逸人信道求仙、高蹈遁世生活的歌颂,实则通过对其隐居环境虚实结合的描写,隐含对其信道求仙行为的怀疑,美中带刺,委婉地流露出希望友人早日回归现实生活的劝诫之意。
2. 写作手法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通过对子午谷、玄都坛周边环境的描写来渲染氛围。“屋前太古玄都坛,青石漠漠常风寒”,描绘出玄都坛古老、寂静且寒冷的特点,为诗歌奠定了清冷、神秘的基调。这种环境描写不仅交代了友人的隐居环境,也暗示了其内心世界的孤寂与清冷。
3. 分段赏析
第一部分:“故人昔隐东蒙峰”到“独在阴崖结茅屋”。在巍峨秦岭的子午谷崖畔,有一间孤零零的茅草小屋,静静伫立。这里便是诗中的主人公,隐士元逸人的居所。此屋尽显“孤”与“陋”之态,鲜明地勾勒出元逸人离群索居的生活场景。他身处这一茅屋之中,仅以一箪食、一瓢饮维持生计,隐士生活的独特情状展露无遗。第二部分:“屋前太古玄都坛”到“王母昼下云旗翻”。玄都坛之景。此地青石遍布,松风凛冽,寒意袭人。每当夜幕降临,子规鸟彻夜啼鸣,那声声啼叫仿佛饱含无尽悲切,竟似要将山竹都啼裂;白日里,更有仿若王母使者的神鸟,自云端翩然翻飞而下,似在传递仙界消息。虽“青石漠漠常风寒”,远离尘世喧嚣,但却仿佛与仙境更为接近。要知道,相传蜀帝杜宇禅位后归隐西山,其灵魂幻化成了杜鹃(即子规),而王母则是道家信徒们尊崇的神仙。这部分描绘堪称全诗最为精彩之处,声色交融,动静相衬,在描绘景色的同时,巧妙融入情感,精准地映射出隐士内心的凄清,以及其超脱尘世、高蹈遁世的情怀。第三部分:“知君此计成长往”到“致身福地何萧爽”。尽管子午谷环境凄清,但这丝毫未动摇元逸人隐遁山林的坚定决心。他坚守道家信念,远离尘世纷扰,超然于物外。每日悉心种植芝草琅玕,以作仙家之食;崖边垂下百丈铁锁,令凡人望而却步,不敢轻易攀越。置身于如此仿若福地的环境中,元逸人是何等的潇洒自在、怡然自得!其隐居的志趣由此清晰彰显。
4. 作品点评
全诗三部分巧妙融合为一个整体,营造出一种凄清且沉郁的格调,这也正是诗人一贯的艺术风格体现。对于这首诗,有人认为它“寄托了诗人的追慕”。然而,依笔者之见,通观全诗,尤其是从最后四句“知君此计成长往,芝草琅玕日应长。铁锁高垂不可攀,致身福地何萧爽”的诗意来剖析,诗人对于元逸人的信道求仙之举,看似是在歌颂,实则暗藏怀疑。诗中所描绘的环境,高危、清寒与凄孤是真实的写照。而诸如“山竹裂”“王母鸟传递仙音”这般景象,不过是虚构想象;所谓的“芝草琅玕”,同样是虚无缥缈之事。“铁锁高垂不可攀”确为实景,可“福地”与“萧爽”的表述,却难免给人一种虚幻之感。因此,这首诗在看似赞美的言辞中,实则隐含着委婉的讽喻,似在劝诫元逸人,这样的求仙隐居生活未必真实美好,不如早日回归现实。
# 唐元常评通首为锻炼而少韵。孝先则曰:韵度未曾乏,语甚不化;要是子美少年笔。此固自有定论。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开长吉。“青石漠漠常风寒”,萧爽。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子规夜啼山竹裂,王母昼下云旗翻”,二语大类长吉,见此老无所不有也。
明末清初文学家申涵光《杜诗详注》
# “子规夜啼山竹裂,王母昼下云旗翻”,虚罩实写,此得之《离骚》。
清张谦宜《茧斋诗谈》
# “青石漠漠常风寒”与“烈风无时休”同一景象。“子规”二语,评者以为大类长吉。然贺虽险奥,故不能如此奇健。
清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 歌体之整饬精丽者。前四,志履历;中四,写坛景;后四,羡高隐。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高格微言,咀咏不尽。
唐散文家李云《杜诗镜铨》
上一篇:唐·韦应物《逢杨开府》
下一篇:唐·杜甫《渼陂西南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