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ěi
bēi
西
nán
tái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gāo
tái
miàn
cāng
bēi
liù
yuè
fēng
lěng
jiān
jiā
tiān
shuǐ
xiāng
yǒng
huái
怀
xīn
jiē
yào
xīn
lǐng
fǎng
仿
xiàng
shí
jiāo
rén
kōng
méng
biàn
tǐng
cuò
zhōng
nán
cuì
diān
dǎo
bái
yǐng
qiú
zēng
guāng
huī
chéng
líng
é
qǐng
láo
shēng
kuì
yán
zhèng
wài
zhāng
bǐng
shì
qīng
huá
liú
gān
mǐn
zhī
guī
shì
shì
bìng
shēn
tuì
退
dài
guān
lǎo
lái
biàn
便
jìng
kuàng
líng
qiàn
shù
jié
máo
jiǒng
cóng
piān
zhōu
nián
zhú
qīng
jǐng

译文

高台耸立,面朝青碧的陂塘,六月暑天却凉风习习。芦苇随风摇曳,水天相接处一片苍茫辽阔。诗人睁大眼睛急切寻觅新景,心中已领悟自然真趣。朦胧中仿佛看见传说中的鲛人,雾气里隐约辨认出渔舟。终南山色如翡翠般层层晕染,白阁峰倒影在水中摇曳生姿。山势险峻更显光辉夺目,可惜美景转瞬即逝令人惋惜。奔波劳碌的生活愧对严君平、郑子真,尘世纷扰中更仰慕张俭、邴原。世人轻视贤才如良马,我甘愿与平凡如蛙黾之人共处。明白归隐需抛开世俗牵绊,追求适意之事无可替代。退隐岂能等到辞官之后,年老后更觉宁静可贵。幸有菱角芡实充饥,愿在僻远处搭建茅屋。从此驾一叶扁舟,终年追逐这清澈的山水风光。

逐句剖析

"高台面苍陂":高台耸立,面朝青碧的陂塘,

"六月风日冷":六月暑天却凉风习习。

"蒹葭离披去":芦苇随风摇曳,

"天水相与永":水天相接处一片苍茫辽阔。

"怀新目似击":诗人睁大眼睛急切寻觅新景,

"接要心已领":心中已领悟自然真趣。

"仿像识鲛人":朦胧中仿佛看见传说中的鲛人,

"空蒙辨鱼艇":雾气里隐约辨认出渔舟。

"错磨终南翠":终南山色如翡翠般层层晕染,

"颠倒白阁影":白阁峰倒影在水中摇曳生姿。

# 白阁:紫阁、黄阁、白阁,三峰相去不甚远。

"崷崒增光辉":山势险峻更显光辉夺目,

# 辉:一作阴。,崒:《西京赋》“岩峻崷崒”。

"乘陵惜俄顷":可惜美景转瞬即逝令人惋惜。

# 乘陵:《风赋》“乘陵高城”。

"劳生愧严郑":奔波劳碌的生活愧对严君平、郑子真,

# 郑:一作扑。,严:一作遵。

"外物慕张邴":尘世纷扰中更仰慕张俭、邴原。

# 邴:一作曼容。,张:一作良。

"世复轻骅骝":世人轻视贤才如良马,

"吾甘杂蛙黾":我甘愿与平凡如蛙黾之人共处。

"知归俗可忽":明白归隐需抛开世俗牵绊,

"取适事莫并":追求适意之事无可替代。

# 适:一作足。

"身退岂待官":退隐岂能等到辞官之后,

"老来苦便静":年老后更觉宁静可贵。

"况资菱芡足":幸有菱角芡实充饥,

"庶结茅茨迥":愿在僻远处搭建茅屋。

"从此具扁舟":从此驾一叶扁舟,

"弥年逐清景":终年追逐这清澈的山水风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渼陂西南台》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以山水田园为题材,通过描绘渼陂西南台的自然景色,抒发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人生感慨。全诗分为写景与抒情两大部分:前八句以细腻笔触刻画夏日渼陂的清凉幽静,如“蒹葭离披去,天水相与永”展现水天相接的辽阔,“错磨终南翠,颠倒白阁影”则通过光影交错展现山水的灵动;后八句转入抒情,诗人借“劳生愧严郑”等句,表达对奔波劳碌的厌倦,以及对严君平、郑子真等隐士的追慕,最终以“从此具扁舟,弥年逐清景”收束,传递出超脱尘世、归隐自然的愿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高台面苍陂,六月风日冷。蒹葭离披去,天水相与永。”首联以高台为立足点,写渼陂的广阔与清冷。台高临水,六月暑天竟生凉意,风与日交相映衬,凸显自然之幽寂。次句“蒹葭离披”描绘芦苇随风摇曳、疏落远去的景象,与“天水相与永”呼应,展现水天相接、苍茫无际的辽阔画面。诗人以简练笔触勾勒出空灵意境,冷寂中透出超然物外的心境。“怀新目似击,接要心已领。仿像识鲛人,空蒙辨鱼艇。”此联写诗人凝望自然时的专注与感悟。“目似击”“心已领”极言观景之投入,仿佛目击道存,瞬间领悟自然之妙。后句以虚实笔法写幻境:水汽朦胧中,似见传说中的鲛人出没,渔艇隐约难辨。虚实交织,既显山水之幻美,又暗含诗人对隐逸生活的遐想。“错磨终南翠,颠倒白阁影。崷崒增光辉,乘陵惜俄顷。”此联聚焦终南山与白阁峰的倒影。山色浸润水中,翠色被涟漪“错磨”得愈发明净;山影倒映,与水光相叠,仿佛颠倒乾坤。“崷崒”形容山势峻峭,日光下更显辉耀,诗人登临之际,唯恐美景转瞬即逝,流露对自然之美的沉醉与留恋。“劳生愧严郑,外物慕张邴。世复轻骅骝,吾甘杂蛙黾。”由景及情,诗人感慨自身漂泊劳碌,愧对严君平、郑子真等隐士的淡泊自守。后句以“骅骝”(良马)自喻才华,却甘愿与“蛙黾”(蛙类)为伍,暗含对世俗功名的疏离。典故的运用深化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境遇的无奈。“知归俗可忽,取适事莫并。身退岂待官,老来苦便静。”此联直抒归隐之志。“知归”强调心境超脱,世俗荣辱皆可抛却;“取适”则追求精神适意,不求外物兼得。后句以“身退”点明归隐非因官职,而是老来渴望宁静的心境,语言质朴却饱含人生况味。“况资菱芡足,庶结茅茨迥。从此具扁舟,弥年逐清景。”末联描绘理想中的隐逸生活:渼陂物产丰饶(菱芡可食),足以筑茅屋而居;扁舟一叶,终年随波逐清景。语言平实却充满画面感,既是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亦隐含对动荡时局的回避。全诗以景起,以隐终,结构完整,情感真挚。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玄都坛歌寄元逸人》

下一篇:唐·杜甫《立秋后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