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不相饶":光阴一天天逝去可不饶人,
# 日月不相饶:化用南朝宋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其十七》:“日月流迈不相饶。”日月,光阴。饶,宽恕,饶恕。
"节序昨夜隔":从昨夜起,又换了一个节气。
# 昨夜隔:昨夜还属于另一个节序,今天立秋,秋季开始了。,节序:节令的顺序。南朝梁江淹《杂体诗三十首·谢仆射混游览》:“凄凄节序高,寥寥心悟永。”
"玄蝉无停号":寒蝉声音凄厉不停号叫,
# 号:蝉鸣声。,玄蝉:秋蝉,寒蝉。因蝉又名玄虫,故称。玄,黑色。
"秋燕已如客":秋燕已经像过客一样准备南归。
# 秋燕已如客:谓燕子因天气转寒,即将南飞。
"平生独往愿":平生只愿离开尘世去隐居,
# 独往愿:遁世隐居的愿望。独往,超然物外,独行己志。《庄子略要》:“江海之士,山谷之人,轻天下、细万物而独往者也。”
"惆怅年半百":快五十岁了,心中惆怅不止。
# 半百:杜甫时年四十八岁,年近半百。,惆怅:失意的样子。
"罢官亦由人":辞官弃职这事还得由我做主,
# 由人:实际上是说“由己”。这里的“人”,不是指别人,而是指自己。,罢官:诗中指弃官。
"何事拘形役":为何要被功名利禄所牵绊?
# 形役:为形骸所拘束役使,指被物质利益、功名利禄所束缚。语出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何事:为何。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通过描绘立秋后玄蝉嘶鸣、秋燕南飞等物候变化,结合自身年过半百、罢官漂泊的境遇,表达了时光飞逝的焦灼、功业未成的惆怅,以及渴望挣脱仕途束缚、追寻精神自由的矛盾心理。
2. 写作手法
拟人:首句“日月不相饶”中,将日月拟人化,赋予其“不饶人”的人格特征,通过时间意象的人格化表达,强化了节气更替带来的急迫感,凸显诗人对时光飞逝的深刻焦虑。以动衬静:次句“玄蝉无停号”通过秋蝉的持续嘶鸣,与立秋后逐渐萧瑟的自然环境形成动静反差。蝉声的喧嚣非但未破坏秋意,反而以声之躁动反衬出空间之寂寥,更烘托出“节序昨夜隔”后天地骤然清冷的意境。对比:蝉鸣的执著(夏日的延续)与燕离的决然(秋日的降临)形成动态对比,既精准捕捉立秋物候特征,又暗含诗人对自身仕隐抉择的矛盾心理——如蝉般不甘消逝,又如燕般自知去意。
3. 分段赏析
此诗开篇“日月不相饶,节序昨夜隔”,诗人便敏锐地捕捉到了时间的无情流逝,世间万物皆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迁。立秋已至,每日的气候都悄然变化着。“饶”字在此带有宽裕之意,是唐宋时期的口语表达;“节序”则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时节。接着,“玄蝉无停号,秋燕已如客”,诗人以寒蝉的不停鸣叫和秋燕的即将远行,描绘了季节更迭的无情。他将自己比作即将离开华州的秋燕,用“如客”一词形象地表达了漂泊之感。这种以秋燕自喻的手法,在杜甫后来的诗作中也屡有出现,如《秋兴八首·其三》中的“清秋燕子故飞飞”,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随后,“平生独往愿,惆怅年半百”,诗人由秋燕联想到自己的人生境遇。他本以辅佐天子为己任,倾注了全部精力,然而自己的品性与官场现实却格格不入。或许正因如此,他才曾漫游河南等地,与李白相识,又在东鲁一带游历,与道士交友,钟情于神仙之道。这里的“惆怅”,是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无法摆脱混浊现实的无奈,是年近五十仍受挫被嘲讽的感慨。最后,“罢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诗人表达了脱离官场的决心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他认为,从不如意的官场中脱身,就是获得了新生,而悠闲的心情是做事的保障。这里的“拘形役”化用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句子,使此诗仿佛成了杜甫的《归去来兮辞》,是他弃官的宣言。可见,他弃官之举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对污浊时政的痛心鄙弃,而所谓因“关辅饥”而弃官,只不过是个托辞罢了。
# 立秋后诗,节短而意调俱畅。“罢官亦由人”洵是名言,然后世无敢挂齿颊者。
明唐元竑《杜诗捃》
# 李因笃曰:居然江左之遗,细绎之,亦如汉人《郊祀》,仿佛《雅》《颂》也。
清刘濬《杜诗集评》
# 朱弦而越疏,一唱而三叹,此调不弹久矣。似此音节之高古,元音尚在人间也。
清万俊《杜诗说肤》
# 前四秋后之景,后四所题之意。卢注:秋燕公自喻,言将去华,如燕离巢,故云如客。鹤注:是年公四十八,今云半百,举成数而言也。王嗣奭曰:张綖谓公诗“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又诗“往与惠询辈,中年沧洲期”,皆生平独往之愿也。余谓此诗,乃公转念以后一味有高蹈志矣。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玄蝉”二句)二句带兴。
清杨伦《杜诗镜铨》
上一篇:唐·杜甫《渼陂西南台》
下一篇:唐·杜甫《魏将军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