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山碧岩岩":楚山的青翠山峰巍峨耸立,
# 楚山碧岩岩:“楚山”二句:襄阳的青山峻拔陡峭,流经襄阳的汉水浩浩荡荡。楚山:指楚地襄阳的山,不是望楚山。
"汉水碧汤汤":汉水的碧波浩浩荡荡。
# 汤汤:浩荡貌。
"秀气结成象":山水的灵秀凝聚成为气象,
# 秀气结成象:“秀气”二句:那山水的灵秀凝聚成为气象,便是浩然的诗文。象:形象,有形之物。
"孟氏之文章":在孟浩然手下变成文章诗句。
"今我讽遗文":今天我吟咏孟浩然流传下来的诗篇,
# 今我讽遗文:“今我”二句:而今我诵其诗文,思念其人来到浩然故乡。吟咏孟浩然流传下来的诗篇。讽遗文:吟咏孟浩然流传下来的诗篇。讽:吟咏。
"思人至其乡":好像来到他的家乡。
"清风无人继":清风没有人继承,
# 清风无人继:“清风”二句:浩然清丽恬淡的诗风已无人继承,黄昏时候整个襄阳一派空旷,令人惆怅。清风:指孟浩然清丽的诗风。
"日暮空襄阳":日暮下只留下襄阳。
"南望鹿门山":向南遥望鹿门山,
# 鹿门山:在襄阳城东南,孟浩然曾隐居于此。
"蔼若有馀芳":仿佛闻到了山中树木花草的香气。
# 蔼若有馀芳:好象闻到了鹿门山树木花草的香气。蔼:树森花草繁茂。指襄阳似乎尚有隐逸之高风。与尾句“旧隐”相呼应。
"旧隐不知处":不知他隐居何处,
# 隐:隐居。
"云深树苍苍":只知道在那云树苍茫处。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怀古诗。诗中描绘了襄阳楚山苍翠险峻、汉水浩荡清碧的山水景象,由山水灵秀之气引出对孟浩然文章的赞誉,继而叙写自己诵读其遗文后寻访故里的经历,以“清风无人继,日暮空襄阳”等句表达对孟浩然清旷诗风后继无人的怅惘,通过南望鹿门山草木苍茫的景象,烘托对先贤旧隐踪迹难寻的深切追念,整体将山水之景与怀古之情融合,展现出对前辈诗人的推崇与对其精神遗产无人承继的遗憾。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云深树苍苍”实写鹿门山的幽深景色,呼应“日暮”,将怀人之情融入苍茫景象,余韵悠长。借景抒情:“清风无人继,日暮空襄阳”,前句直抒胸臆,慨叹孟浩然之后其清逸诗风无人承接;后句描绘了日暮时分襄阳城的空寂景象。暮色中的空寂之城,既是实景描写,也象征着孟氏身后的寂寥。诗人将抽象的怅惘之情融入到具体的日暮之景中,使情感更具画面感与感染力。直抒胸臆:诗中“清风无人继,日暮空襄阳”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孟浩然那种清新自然诗风无人继承的感慨以及因孟浩然离世而产生的襄阳城空旷寂寥之感,抒发了诗人内心深深的惆怅。“今我讽遗文,思人至其乡”也直接表明了诗人诵读孟浩然遗作,因思念其人而来到其故乡的情感,将诗人对孟浩然的敬仰与思念之情直接抒发出来。对比:“清风无人继”以孟浩然的高洁品格与后世无人承继形成对比,突显对其孤独遗世的叹惋。
3. 分段赏析
“楚山碧岩岩,汉水碧汤汤”,以“楚山”“汉水”点明襄阳地理,双“碧”字强化地域色彩,形成视觉统一。“岩岩”“汤汤”叠字摹状山水,增强韵律,勾勒襄阳山水壮阔清秀。直陈景物用“赋”法,以山水之“碧”暗合孟浩然诗文清丽风格,奠定“赋”中带“兴”基调。“秀气结成象,孟氏之文章”,承接山水“秀气”,以山水灵秀喻孟氏文章气象,将自然风貌与人文特质相联结,运用比兴手法,实现由景及人的自然过渡,体现孟氏诗文与自然相融的特质。“今我讽遗文,思人至其乡”,平白语言叙写因读孟氏遗作而寻访其乡,“讽遗文”“至其乡”交代缘由,“思人”点明怀人主题,叙事中融入对孟氏诗文的倾慕之情,侧面见其作品感染力。“清风无人继,日暮空襄阳”,前句直叹孟氏清逸诗风无人继,暗含怅惘;后句以“日暮”“空襄阳”景象烘托心境,情景交融,将抽象情感具象化,情感由景仰转入对诗坛现状的叹惋。“南望鹿门山,蔼若有余芳。旧隐不知处,云深树苍苍”,南望鹿门山,“蔼若有余芳”虚写隐者遗风;“旧隐不知处”直言失落,“云深树苍苍”以实景收束,呼应“日暮”,虚实结合,将怀人之情融入苍茫景象,余韵悠长。自然景象,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游襄阳怀孟浩然》可将全诗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写景叙事偏向理性,后半抒情转入感性慨叹,二者在景象与情绪的对比中见出怀人深意。前四句以“楚山碧岩岩,汉水碧汤汤”描绘襄阳山水,借“秀气结成象”将自然灵秀与孟氏文章相联结,以山水之壮阔清丽类比其诗文风格,字里行间可见对孟氏的赞誉与景仰,叙事写景均显平稳沉实。后半从“今我讽遗文,思人至其乡”的追述,转而发出“清风无人继,日暮空襄阳”的感喟。景物随情感变化由明丽转向苍茫:“日暮空襄阳”“云深树苍苍”以暮色中的空寂、山林的苍茫,烘托对孟氏诗风无人承继的怅惘。前后虽无显明过渡,却以景象色调清碧到苍茫与情绪基调赞誉到叹惋的对比形成张力,使对孟氏的倾慕与对现状的感慨相互映衬,情感表达含蓄而有层次,读来可见诗人从景仰到怅叹的自然心绪流动,于简笔中见出怀古之情的深沉。
# 诗从楚山、汉水、毓秀钟灵,迤逦写到孟氏之文。讽文驰想,感叹清风无人可继。遥望鹿门,唯有云树苍苍,蔼若其人。末结以景,余味不尽。
现代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侯孝琼《诗咏襄阳》
上一篇:唐·元稹《奉和窦容州》
下一篇:唐·白居易《早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