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ǎn
jìng
lǎo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jīn
zhāo
lǎn
míng
jìng
bìn
jìn
chéng
xíng
nián
liù
shí
ān
shuāi
léi
qīn
shǔ
lǎo
xiāng
xīng
tàn
ér
wēi
xiào
rén
zhī
xiào
réng
mìng
jiǔ
yǎn
jìng
bái
ěr
bèi
qiě
ān
zuò
cóng
róng
tīng
shēng
ruò
liàn
lǎo
bēi
shēng
ruò
gǒu
liàn
lǎo
shēng
duō
shí
lǎo
yāo
yāo
shuāi
wǎn
shuāi
shèng
zǎo
yāo
jué
rén
yǒu
yán
shēng
shí
jīn
qiàn
liù
suì
duō
xìng
huò
shù
tǎng
xiàn
xiàn
róng
dāng
dāng
tàn
gèng
qīng
jiǔ
zhī

译文

今天早上我拿起镜子一照,胡须鬓发全变成了银丝。我的年龄已到六十四,怎能不衰老虚弱?亲人们惋惜我年老,相互看着叹息不已。而我却独自微笑,我的这份心意又有谁能知道呢?笑过之后我依旧让人摆上酒来,合上镜子,抚摸着白色的胡须。你们暂且安静坐好,慢慢听我讲一讲。生命若不值得留恋,衰老又何须悲伤?生命若真值得留恋,那么年老就意味着已经享受了很长时间的人生。不衰老定会夭折,不夭折必会衰老。晚年衰弱胜过早死,这道理我绝不怀疑。古人也有说法,人生七十自古稀少。我如今距离七十岁只差六岁了,或许侥幸能活到。若能到达这年限,何必羡慕那荣启期呢。应当欢喜不该叹息,再倒满一杯酒饮尽。

逐句剖析

"今朝览明镜":今天早上我拿起镜子一照,

"须鬓尽成丝":胡须鬓发全变成了银丝。

"行年六十四":我的年龄已到六十四,

"安得不衰羸":怎能不衰老虚弱?

"亲属惜我老":亲人们惋惜我年老,

"相顾兴叹咨":相互看着叹息不已。

"而我独微笑":而我却独自微笑,

"此意何人知":我的这份心意又有谁能知道呢?

"笑罢仍命酒":笑过之后我依旧让人摆上酒来,

"掩镜捋白髭":合上镜子,抚摸着白色的胡须。

"尔辈且安坐":你们暂且安静坐好,

"从容听我词":慢慢听我讲一讲。

"生若不足恋":生命若不值得留恋,

"老亦何足悲":衰老又何须悲伤?

"生若苟可恋":生命若真值得留恋,

"老即生多时":那么年老就意味着已经享受了很长时间的人生。

"不老即须夭":不衰老定会夭折,

"不夭即须衰":不夭折必会衰老。

"晚衰胜早夭":晚年衰弱胜过早死,

"此理决不疑":这道理我绝不怀疑。

"古人亦有言":古人也有说法,

"浮生七十稀":人生七十自古稀少。

"我今欠六岁":我如今距离七十岁只差六岁了,

"多幸或庶几":或许侥幸能活到。

"傥得及此限":若能到达这年限,

# 傥:一作“倘”。

"何羡荣启期":何必羡慕那荣启期呢。

"当喜不当叹":应当欢喜不该叹息,

"更倾酒一卮":再倒满一杯酒饮尽。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览镜喜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晚年创作的五言古诗。此诗以“对镜见白发”为引,抒写诗人六十四岁时对衰老与生死的哲思:面对亲属的悲叹,他独以微笑回应,提出“晚衰胜早夭”的豁达人生观,并以“浮生七十稀”自慰,终以饮酒作结,展现超然物外的乐观态度。全诗分三层递进,先描摹衰老现状,再借亲友反应引出议论,最后以理性思辨消解悲情。语言平实如话,善用对比与引典深化生死观,体现了白居易晚年融合儒道、顺应自然的思想境界,堪称中唐文人理性生命观的典范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生活感悟题材的诗。本诗介绍了诗人白居易六十四岁时览镜见须鬓成丝,面对亲属对自己衰老的叹惜,自己却微笑以对,并命酒阐述对生死衰老的看法,表达了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生命的独特思考,展现出一种超脱年龄的积极心态。

2. 写作手法

反问:“安得不衰羸”以反问强化衰老的必然性,引发读者共鸣。对比:诗人将亲属对自己衰老的“叹咨”与自己的“微笑”进行对比,突出自己对衰老与众不同的乐观态度。用典:“浮生七十稀”化用杜甫“人生七十古来稀”,“荣启期”借《列子》典故自喻知足。白描:“须鬓尽成丝”以简笔勾勒衰老外貌,不加修饰,真实感强烈。

3. 分段赏析

首联以镜中须鬓尽白、身躯衰羸的自我形象切入,通过"尽成丝"的白描与"安得不衰羸"的反问,既勾勒出衰老的直观形态,又以激问句式引发读者对生命规律的共情。颔联通过"亲属叹咨"与"我独微笑"的对比性场景,塑造出超然于世俗悲喜的智者形象,"独"字尤显诗人独立于群体认知的生命态度,为后文哲理思辨埋下伏笔。颈联"命酒""掩镜""捋髭"等动作细节,以生活化的肢体语言展现从容气度,"尔辈且安坐"的对话体转换,既打破传统抒情结构,又在口语化表达中强化说理的真实感。中间数联运用逻辑推演展开生死辩证,"生若不足恋"与"生若苟可恋"的正反假设、"不老即夭"与"不夭即衰"的排比递进,以严密思辨构建"晚衰胜早夭"的独特生命观,其理性论证在古诗中颇为罕见。尾联巧借"浮生七十稀"的古谚与荣启期典故,将个体生命置于历史长河观照,最终以"倾酒"动作收束全篇,既呼应首联的镜前凝视,又以物质性的杯酒意象升华精神超脱,形成从具象衰老到抽象哲思再回归具象动作的完整闭环。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自咏五首》

下一篇:唐·李涉《题开圣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