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朝代:唐作者:刘禹锡浏览量:2
féng
qiū
bēi
liáo
yán
qiū
shèng
chūn
zhāo
qíng
kōng
pái
yún
shàng
biàn
便
yǐn
shī
qíng
dào
xiāo

译文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面对秋天的冷清萧条发出慨叹,我却认为秋天胜过春天。晴朗的天空中一只鹤推开云层直冲云霄,把我的诗情也带到了蓝天。

逐句剖析

"自古逢秋悲寂寥":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面对秋天的冷清萧条发出慨叹,

# 悲寂寥:悲叹萧条。寂寥:冷清萧条。

"我言秋日胜春朝":我却认为秋天胜过春天。

# 春朝:春天。

"晴空一鹤排云上":晴朗的天空中一只鹤推开云层直冲云霄,

# 排:推开。,晴:一作“横”。

"便引诗情到碧霄":把我的诗情也带到了蓝天。

# 碧霄:青天。,诗情:作诗的情绪、兴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秋词(其一)》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七言绝句,为组诗《秋词二首》中的第一首。诗人在被贬的境遇下,一反传统悲秋之情,以奔放的热情、生动的画面,赞颂秋日风光,表达了乐观情绪和昂扬的进取精神,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深刻内涵,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公元805年(永贞元年),唐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参与其中。改革失败后,他被贬为朗州司马。虽遭受沉重打击,刘禹锡求异心理强烈,不愿随波逐流。在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期间,他创作了《秋词二首》,以独特视角抒发内心情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秋抒怀诗。诗人开篇否定了自古以来文人悲秋的传统观念,鲜明地提出“秋日胜春朝”的观点,展现出自信与豪情。后两句通过描绘晴空鹤飞冲天的景象,抒发了自己的诗情也随之飞向云霄,表达出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心境,打破了传统秋词的悲戚基调。

2. 写作手法

对比:将“自古”文人的“悲秋”与自己“秋日胜春朝”的观点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对秋天的独特感受,彰显其与众不同的心境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直抒胸臆:“我言秋日胜春朝”等句,直接表达诗人对秋天的赞美和内心的豪情,使情感表达直白强烈,富有感染力。托物言志:借“一鹤排云”的形象,托物言志,以鹤的凌云之姿自喻,抒发自己虽遭贬谪却依然乐观向上、奋发进取的豪情壮志。

3. 分段赏析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以议论起笔,将古人对秋的悲叹与自己对秋的赞颂形成鲜明对比,直接表明诗人对秋天的独特喜爱与高度认可,体现出诗人的自信与豪迈,为全诗定下积极向上的基调。“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描绘了一幅秋高气爽、白鹤凌云的壮美画面。“排”字生动展现出鹤的矫健与冲破云霄的气势,诗人借鹤的形象,将自己的诗情引向广阔碧空,表达出开阔的胸襟和激越向上的情感。

4. 作品点评

《秋词(其一)》是刘禹锡诗歌中的经典之作。与传统悲秋诗词不同,此诗视角独特,情感激昂。诗人巧妙运用对比、托物言志等手法,将自己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秋景相融合,营造出雄浑壮阔的意境。全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不仅展现了秋天的生机与壮美,更体现出诗人身处逆境却不屈不挠的精神,给人以鼓舞和力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是古代咏秋诗词中别具一格的佳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刘禹锡《乌衣巷》

下一篇:唐·李贺《雁门太守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