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uán
bàn
qiān

朝代:唐作者:骆宾王浏览量:2
huàn
sān
dào
shí
nián
yīng
jīng
ruò
zhǐ
wèi
zhí
xián
zuò
shān
chuān
xiǎn
jiē
líng
qiān
cháng
yín
kōng
bào
duǎn
chōng
tiān
hún
guī
cāng
hǎi
shàng
wàng
duàn
bái
yún
qián
diào
míng
láo
shí
yǐn
tán
xuán
xué
duō
néng
shèng
hóng
鸿
bǎo
xiān
zhì
liáng
nán
dào
rán
jiē
wéi
dāo
chǐ
cóng
shéng
qiān
qíng
suī
xiá
rén
lún
běn
piān
cháng
xiè
shí
shì
wǎng
fǎng
访
lín
quán
yán
èr
sān
shēng
lái
xuán

译文

在三河地区做着卑微的官职,自我坚守已有十多年。不应该像遇到危险那样惊慌,只因为自己刚直如弦。我历经了山川的险恶,感叹世事如陵谷变迁般巨大。常常抱膝长吟却只是徒劳,翅膀短小怎能冲上天空。灵魂想要回到苍茫的大海之上,在白云前望眼欲穿。追求功名辛苦地谋取高官厚禄,隐居避世自然可以谈论玄学。我不学习成为多才多艺的圣人,也不徒然幻想成为拥有鸿宝的仙人。这种志向实在难以止息,这条道路难道会是徒劳的吗。可叹做了处理文书的小官,以被规矩束缚为耻。在人生的岔路上虽然与人交往亲密,但人伦道德的准则本来就有偏颇。拱手作揖告别世间俗事,独自前往山林泉石之间。寄语几位友人,(我)生死都不会再回来。

逐句剖析

"薄宦三河道":在三河地区做着卑微的官职,

"自负十余年":自我坚守已有十多年。

"不应惊若厉":不应该像遇到危险那样惊慌,

"只为直如弦":只因为自己刚直如弦。

"坐历山川险":我历经了山川的险恶,

"吁嗟陵谷迁":感叹世事如陵谷变迁般巨大。

"长吟空抱膝":常常抱膝长吟却只是徒劳,

"短翮讵冲天":翅膀短小怎能冲上天空。

"魂归沧海上":灵魂想要回到苍茫的大海之上,

"望断白云前":在白云前望眼欲穿。

"钓名劳拾紫":追求功名辛苦地谋取高官厚禄,

"隐迹自谈玄":隐居避世自然可以谈论玄学。

"不学多能圣":我不学习成为多才多艺的圣人,

"徒思鸿宝仙":也不徒然幻想成为拥有鸿宝的仙人。

"斯志良难已":这种志向实在难以止息,

"此道岂徒然":这条道路难道会是徒劳的吗。

"嗟为刀笔吏":可叹做了处理文书的小官,

"耻从绳墨牵":以被规矩束缚为耻。

"岐路情虽狎":在人生的岔路上虽然与人交往亲密,

"人伦地本偏":但人伦道德的准则本来就有偏颇。

"长揖谢时事":拱手作揖告别世间俗事,

"独往访林泉":独自前往山林泉石之间。

"寄言二三子":寄语几位友人,

"生死不来旋":(我)生死都不会再回来。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叙寄员半千》是初唐诗人骆宾王创作的一首五言排律,开篇为“薄宦三河道,自负十余年”,全诗用十二联诗句追忆仕途的坎坷不顺,抒发了对官场桎梏的愤懑以及归隐的志趣。此诗收录于《全唐诗》卷77,诗中化用“直如弦”“沧海上”等典故,以此展现自身刚直的品格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作品创作于唐高宗末年(约684年),彼时骆宾王历经牢狱之灾,正处于担任临海丞之前,诗中体现出他政治上的失意与文学上的抱负这一双重人生经历。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初唐四杰”之一

骆宾王(619?~684后),唐代文学家。字观光,又称洛临海,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曾任临海丞。后随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兵败后下落不明,或说被杀,或说为僧。七岁能诗,有“神童”之称,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骆宾王的诗以七言歌行见长,多感慨悲愤之词。其五言律诗也时有佳作,托物兴怀。他又善骈文,名作《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锋芒毕露,慷慨激昂,语言晓畅,感情充沛,气势俊逸。代表作品有《帝京篇》《畴昔篇》《在狱咏蝉》等。著有《骆宾王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骆宾王出任临海县丞之前,是他经历侍御史的任免与牢狱之灾后的反思之作。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骆宾王因参与徐敬业讨伐武则天的政治活动失败,这更让他对官场中相互倾轧的现象感到失望。诗中“岐路情虽狎,人伦地本偏”,暗中比喻初唐政局动荡对士人的压迫。而与友人员半千的书信往来和诗歌唱和,成了诗人寄托政治理想的重要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一首五言排律,也是一首抒怀寄友诗。全诗介绍了诗人十余年仕途经历、遭遇的坎坷及内心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官场束缚的愤懑、对自身刚直品性的坚守、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友人员半千的坦诚寄语。

2. 写作手法

用典:“不应惊若厉,只为直如弦”,巧用“直如弦”的典故,原意是指人刚直如弦。诗人借此表明自己遭遇坎坷并非因行为乖张,只因本性刚直,以此彰显自身刚直品性。意象组合:“魂归沧海上,望断白云前”,以“沧海”“白云”组合,勾勒出远离尘嚣的清幽之境,似世外桃源。与“楼观沧海日”中“沧海”意象呼应,尽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3. 分段赏析

“薄宦三河道,自负十余年”,此句开篇直述仕途经历。“薄宦”道出官职卑微,“三河道”点明任职之地,“十余年”则显时间之久。“自负”二字,既含对自身才华的坚守,也藏着仕途不顺的感慨,为全诗奠定了回顾往昔、抒发愤懑的基调。“不应惊若厉,只为直如弦”,承接首联,解释仕途坎坷的缘由。“惊若厉”写出处境的险恶,而“直如弦”则点明根源在于自身刚直如弦的品性。诗人表明自己遭遇变故并非因行为失当,只因本性刚直,尽显对自我品性的坚守与对官场不公的愤懑。“坐历山川险,吁嗟陵谷迁”,续写仕途奔波之苦与世事变迁之叹。“坐历”“山川险”写出遍历艰险,“吁嗟”流露感慨,“陵谷迁”喻世事变化之大,让人在奔波中更感人生无常,进一步强化了对仕途艰辛的体悟。“长吟空抱膝,短翮讵冲天”,描绘内心的失意与无奈。“长吟”“抱膝”是孤寂愁苦的姿态,“空”字显其徒劳;“短翮”自喻才能受限,“讵冲天”则道破难以施展抱负的苦闷,将内心的压抑与不甘尽显无遗。“魂归沧海上,望断白云前”,转向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沧海”“白云”皆是远离尘嚣的意象,“魂归”“望断”流露心之所向,仿佛灵魂已飘向那片清净之地,透露出对官场的厌倦与对世外之境的渴求。“钓名劳拾紫,隐迹自谈玄”,对比追名与归隐的不同。“钓名拾紫”写追逐功名的辛劳,“隐迹谈玄”则显归隐的闲适。诗人否定前者,肯定后者,进一步表明对隐逸生活的认同。“不学多能圣,徒思鸿宝仙”,抒发对超凡脱俗的向往。“不学”否定世俗的全能,“徒思”则显对“鸿宝仙”所代表的隐逸超脱的执着,将对现实的失望与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结合,情感更进一层。“斯志良难已,此道岂徒然”,强化对归隐之志的坚守。“斯志”指归隐之志,“难已”显其难以遏制;“此道”指隐逸之道,“岂徒然”表明并非虚妄,坚定了脱离官场的决心。“嗟为刀笔吏,耻从绳墨牵”,直抒对官场束缚的厌恶。“刀笔吏”点出职务性质,“嗟”含无奈;“耻从绳墨牵”则明言以被官场规矩束缚为耻,尽显对官场束缚的愤懑与反抗。“岐路情虽狎,人伦地本偏”,暗喻社会环境的险恶。“岐路”喻仕途多艰,“情虽狎”藏着人情复杂,“人伦地本偏”则点出人际关系的疏离与不公,流露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长揖谢时事,独往访林泉。寄言二三子,生死不来旋”,以决绝之语作结。“长揖谢时事”“独往访林泉”表明毅然归隐的决心;“寄言二三子”是对友人的告别,“生死不来旋”则显归隐之坚定,再无回头之意,将对官场的失望与对归隐的向往体现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岑参《过燕支寄杜位》

下一篇:唐·皮日休《奉和鲁望四明山九题·樊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