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宦三河道":在三河地区做着卑微的官职,
"自负十余年":自我坚守已有十多年。
"不应惊若厉":不应该像遇到危险那样惊慌,
"只为直如弦":只因为自己刚直如弦。
"坐历山川险":我历经了山川的险恶,
"吁嗟陵谷迁":感叹世事如陵谷变迁般巨大。
"长吟空抱膝":常常抱膝长吟却只是徒劳,
"短翮讵冲天":翅膀短小怎能冲上天空。
"魂归沧海上":灵魂想要回到苍茫的大海之上,
"望断白云前":在白云前望眼欲穿。
"钓名劳拾紫":追求功名辛苦地谋取高官厚禄,
"隐迹自谈玄":隐居避世自然可以谈论玄学。
"不学多能圣":我不学习成为多才多艺的圣人,
"徒思鸿宝仙":也不徒然幻想成为拥有鸿宝的仙人。
"斯志良难已":这种志向实在难以止息,
"此道岂徒然":这条道路难道会是徒劳的吗。
"嗟为刀笔吏":可叹做了处理文书的小官,
"耻从绳墨牵":以被规矩束缚为耻。
"岐路情虽狎":在人生的岔路上虽然与人交往亲密,
"人伦地本偏":但人伦道德的准则本来就有偏颇。
"长揖谢时事":拱手作揖告别世间俗事,
"独往访林泉":独自前往山林泉石之间。
"寄言二三子":寄语几位友人,
"生死不来旋":(我)生死都不会再回来。
“初唐四杰”之一
骆宾王(619?~684后),唐代文学家。字观光,又称洛临海,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曾任临海丞。后随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兵败后下落不明,或说被杀,或说为僧。七岁能诗,有“神童”之称,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骆宾王的诗以七言歌行见长,多感慨悲愤之词。其五言律诗也时有佳作,托物兴怀。他又善骈文,名作《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锋芒毕露,慷慨激昂,语言晓畅,感情充沛,气势俊逸。代表作品有《帝京篇》《畴昔篇》《在狱咏蝉》等。著有《骆宾王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一首五言排律,也是一首抒怀寄友诗。全诗介绍了诗人十余年仕途经历、遭遇的坎坷及内心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官场束缚的愤懑、对自身刚直品性的坚守、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友人员半千的坦诚寄语。
2. 写作手法
用典:“不应惊若厉,只为直如弦”,巧用“直如弦”的典故,原意是指人刚直如弦。诗人借此表明自己遭遇坎坷并非因行为乖张,只因本性刚直,以此彰显自身刚直品性。意象组合:“魂归沧海上,望断白云前”,以“沧海”“白云”组合,勾勒出远离尘嚣的清幽之境,似世外桃源。与“楼观沧海日”中“沧海”意象呼应,尽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3. 分段赏析
“薄宦三河道,自负十余年”,此句开篇直述仕途经历。“薄宦”道出官职卑微,“三河道”点明任职之地,“十余年”则显时间之久。“自负”二字,既含对自身才华的坚守,也藏着仕途不顺的感慨,为全诗奠定了回顾往昔、抒发愤懑的基调。“不应惊若厉,只为直如弦”,承接首联,解释仕途坎坷的缘由。“惊若厉”写出处境的险恶,而“直如弦”则点明根源在于自身刚直如弦的品性。诗人表明自己遭遇变故并非因行为失当,只因本性刚直,尽显对自我品性的坚守与对官场不公的愤懑。“坐历山川险,吁嗟陵谷迁”,续写仕途奔波之苦与世事变迁之叹。“坐历”“山川险”写出遍历艰险,“吁嗟”流露感慨,“陵谷迁”喻世事变化之大,让人在奔波中更感人生无常,进一步强化了对仕途艰辛的体悟。“长吟空抱膝,短翮讵冲天”,描绘内心的失意与无奈。“长吟”“抱膝”是孤寂愁苦的姿态,“空”字显其徒劳;“短翮”自喻才能受限,“讵冲天”则道破难以施展抱负的苦闷,将内心的压抑与不甘尽显无遗。“魂归沧海上,望断白云前”,转向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沧海”“白云”皆是远离尘嚣的意象,“魂归”“望断”流露心之所向,仿佛灵魂已飘向那片清净之地,透露出对官场的厌倦与对世外之境的渴求。“钓名劳拾紫,隐迹自谈玄”,对比追名与归隐的不同。“钓名拾紫”写追逐功名的辛劳,“隐迹谈玄”则显归隐的闲适。诗人否定前者,肯定后者,进一步表明对隐逸生活的认同。“不学多能圣,徒思鸿宝仙”,抒发对超凡脱俗的向往。“不学”否定世俗的全能,“徒思”则显对“鸿宝仙”所代表的隐逸超脱的执着,将对现实的失望与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结合,情感更进一层。“斯志良难已,此道岂徒然”,强化对归隐之志的坚守。“斯志”指归隐之志,“难已”显其难以遏制;“此道”指隐逸之道,“岂徒然”表明并非虚妄,坚定了脱离官场的决心。“嗟为刀笔吏,耻从绳墨牵”,直抒对官场束缚的厌恶。“刀笔吏”点出职务性质,“嗟”含无奈;“耻从绳墨牵”则明言以被官场规矩束缚为耻,尽显对官场束缚的愤懑与反抗。“岐路情虽狎,人伦地本偏”,暗喻社会环境的险恶。“岐路”喻仕途多艰,“情虽狎”藏着人情复杂,“人伦地本偏”则点出人际关系的疏离与不公,流露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长揖谢时事,独往访林泉。寄言二三子,生死不来旋”,以决绝之语作结。“长揖谢时事”“独往访林泉”表明毅然归隐的决心;“寄言二三子”是对友人的告别,“生死不来旋”则显归隐之坚定,再无回头之意,将对官场的失望与对归隐的向往体现出来。
上一篇:唐·岑参《过燕支寄杜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