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眇千里":故乡远在千里之外,渺不可及,
"离忧积万端":离别家乡的忧愁在心中堆积了千万种。
"鹑服长悲碎":穿着像鹌鹑羽毛那样斑驳破旧的衣服,常常为生活的困顿而悲叹心碎,
"蜗庐未卜安":居住在像蜗牛壳一样狭小的屋子,未来能否安定还不可知。
"富钩徒有想":对于富贵的向往只是空有念想,
"贫铗为谁弹":像冯谖那样弹着宝剑,又能为谁而弹呢。
"柳秋风叶脆":秋天的柳树叶片脆弱易折,
"荷晓露文团":清晨的荷叶上凝结着圆圆的露珠。
"晚金丛岸菊":傍晚时分,岸边一丛丛金黄的菊花绽放,
"余佩下幽兰":残留着芬芳的兰草佩饰在风中摇曳。
"伐木伤心易":想如《诗经》中那般寻觅知音,却常常只换来伤心。
"维桑归去难":回归故乡之路却如此艰难。
"独有孤明月":唯独那一轮孤单的明月,
"时照客庭寒":时常照耀着客居庭院的清冷。
“初唐四杰”之一
骆宾王(619?~684后),唐代文学家。字观光,又称洛临海,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曾任临海丞。后随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兵败后下落不明,或说被杀,或说为僧。七岁能诗,有“神童”之称,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骆宾王的诗以七言歌行见长,多感慨悲愤之词。其五言律诗也时有佳作,托物兴怀。他又善骈文,名作《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锋芒毕露,慷慨激昂,语言晓畅,感情充沛,气势俊逸。代表作品有《帝京篇》《畴昔篇》《在狱咏蝉》等。著有《骆宾王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排律诗,也是一首行旅诗。描绘了游子在寒夜独坐的情景,通过“鹑服”“蜗庐”等意象勾勒出游子困顿形象,借“柳秋风叶脆”等秋景营造萧瑟意境,运用“伐木”“维桑”典故,表达了游子漂泊的愁苦、怀才不遇的失意以及浓浓的思乡之情,“孤明月”“客庭寒”强化了寒夜孤寂的主题。
2. 写作手法
用典:“富钩徒有想,贫铗为谁弹”中运用了“贫铗”的典故,该典故源自《战国策》中冯谖弹铗的故事。冯谖为孟尝君门客时,曾弹铗而歌,抒发自己的需求与不满,最终得到孟尝君的礼遇和重用。而诗中,诗人以“贫铗为谁弹”发问,意思是自己如同冯谖一般有才华,却没有像孟尝君那样的人来赏识和重用自己,只能空有对施展才华的渴望,生动地暗喻了自身怀才不遇的境遇,将内心的失意与无奈融入其中,让这种情感的表达更为含蓄却又深切。铺陈:对于秋景的铺陈,“柳秋风叶脆,荷晓露文团。晚金丛岸菊,余佩下幽兰”四句,依次展现了秋日里柳树的脆叶、荷叶上的露珠、岸边的金黄菊花以及幽兰的余韵。从不同的植物、不同的时间(晓、晚)、不同的形态(叶脆、露团、丛菊、幽兰)进行铺陈,全方位勾勒出秋日萧瑟而又略带生机的景象,营造出浓厚的秋意氛围。
3. 分段赏析
“故乡眇千里,离忧积万端”两句开篇点题。“故乡眇千里”直接点明家乡在千里之外,距离遥远,一个“眇”字生动地写出故乡之远,望而难及。“离忧积万端”则表明因远离家乡,心中积聚了无数忧愁,“积万端”极言忧愁之多。这两句为全诗奠定了愁苦的基调。“鹑服长悲碎,蜗庐未卜安”中,“鹑服”以鹑鸟羽毛斑驳来比喻衣衫褴褛,写出游子衣着破旧;“蜗庐”用蜗牛壳指代狭小居所,描绘出游子居无定所的困境。这两句生动地塑造出游子穷困潦倒的形象。“富钩徒有想,贫铗为谁弹”里,“贫铗”源自《战国策》冯谖弹铗典故,诗人借此暗喻自己怀才不遇,虽有抱负却无人赏识,只能徒然空想富贵,空有才华却无处施展,体现出内心的无奈与愤懑。“柳秋风叶脆,荷晓露文团。晚金丛岸菊,余佩下幽兰”几句通过“柳脆”“荷残”“菊丛”“兰佩”等秋日意象的层递描写,勾勒出一幅秋天的萧瑟景象。秋风中柳树叶脆易折,清晨荷叶上露珠成团,岸边菊花金黄成丛,幽兰还残留着些许香气,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伐木伤心易,维桑归去难”,“伐木”出自《诗经》“伐木丁丁,鸟鸣嘤嘤”,诗人在此反用其义,表达知音难觅的哀伤;“维桑”化用《诗经》“维桑与梓,必恭敬止”,强化了故土难归的悲怆,深刻地表现出诗人既难寻知音,又无法归乡的痛苦心境。“独有孤明月,时照客庭寒”两句,“孤明月”与“客庭寒”形成情景交融的意境,强化了寒夜孤寂的主题。寒夜中只有一轮孤独的明月,清冷的月光照着客居的庭院,月光的冷与庭院的寒相互映衬,强化了诗人寒夜孤寂的心境,将全诗的孤独感推向高潮。
4. 作品点评
此诗将秋景的层层铺展与典故的巧妙化用相融合,既展现出初唐诗歌对六朝藻饰之风的剥离,又显露沉郁风格的渐成,鲜明体现了这一时期诗歌的过渡特征。
上一篇:唐·佚名《明皇祀圜丘乐章·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