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ǎn
tiān
shān
yǒu
huái
怀
jīng

朝代:唐作者:骆宾王浏览量:3
shàng
tiān
shān
rán
xiǎng
huá
yún
shàng
yuàn
xuě
gōu
huā
xíng
tàn
róng
huī
yuǎn
zuò
lián
dài
shē
jiāo
jué
sài
ruò
shuǐ
jìn
liú
shā
piāo
gěng
guī
wèi
guā
nìng
zhī
xīn
duàn
jué
jiā

译文

忽然登上了天山,看到眼前的景象,依旧想起京都中那美丽的自然景色。天山上的朵朵白云好像是上林苑中的树叶,白雪好像是护城河中的落花。行军途中感叹军队离京城越来越远,因行军劳苦,坐下来哀怜自已衣带宽松。交河水流向远处,消失在荒远的塞外,弱水流向了沙漠。军旅中愁思不断,仿佛漂浮在水面的树枝,想想还没到任职期满交接回归的日子。谁会知道我归乡的心思已经断绝了呢,每天夜里听到那衰怨的胡茄声,我禁不住潜然泪下。

逐句剖析

"忽上天山路":忽然登上了天山,

"依然想物华":看到眼前的景象,依旧想起京都中那美丽的自然景色。

# 物华:自然景色。

"云疑上苑叶":天山上的朵朵白云好像是上林苑中的树叶,

# 上苑:上林苑,是汉武帝刘彻于建元三年(前138年)在秦朝的一个旧苑址上扩建而成的宫苑。此处代指唐皇家园林。

"雪似御沟花":白雪好像是护城河中的落花。

# 御沟:指长安护城河。

"行叹戎麾远":行军途中感叹军队离京城越来越远,

# 戎麾:军旗,常借指军营、军队。

"坐怜衣带赊":因行军劳苦,坐下来哀怜自已衣带宽松。

# 赊:这里是宽松之意。

"交河浮绝塞":交河水流向远处,消失在荒远的塞外,

# 交河浮绝塞:意思是交河水流向远处,消失在荒远的塞外。

"弱水浸流沙":弱水流向了沙漠。

# 弱水浸流沙:《尚书·禹贡》记载:“导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这里的意思是弱水流向了沙漠。弱水,即今甘肃张掖河。流沙,沙漠。

"旅思徒漂梗":军旅中愁思不断,仿佛漂浮在水面的树枝,

# 漂梗:漂浮在水面的树枝。这里比喻踪迹不定。梗,树木的断枝。

"归期未及瓜":想想还没到任职期满交接回归的日子。

# 及瓜:指任职期满。《左传·庄公八年》记载:“齐侯使连称、管至父戍葵丘。瓜时而往,曰:‘及瓜而代。’”意思是任期一年,今年时往,来年瓜时代之。后用“及瓜”代指任职期满。瓜,指瓜时,即瓜熟之时。

"宁知心断绝":谁会知道我归乡的心思已经断绝了呢,

"夜夜泣胡笳":每天夜里听到那衰怨的胡茄声,我禁不住潜然泪下。

# 胡笳:古代北方的一种管乐器。,泣:一作“听”。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晚度天山有怀京邑》是唐代诗人骆宾王创作的一首五言排律。此诗描绘了诗人晚度天山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深切的思乡之情。诗的前两联通过描写天山的云、雪,将其与京城的景物相联系,在景色描写中融入对京邑的思念。颔联写行军途中感叹离京城越来越远,身体也因劳累而消瘦。颈联描绘了交河、弱水等边塞景象,进一步渲染边地的荒凉。尾联直抒胸臆,说自己的心仿佛已断绝,每夜听到胡笳声就忍不住哭泣,深刻地表现出思乡的痛苦。这首诗的想象极为瑰丽奇幻,运用典故时不着痕迹,巧妙自然。字里行间,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诗人身处塞外、远离京都,对那久别的京城所怀有的深切思念。实际上,诗人投身军旅、奔赴边塞,初衷是借此踏入仕途,期望能在朝堂之上施展自身抱负,有所建树、大显身手,绝非甘愿碌碌无为,最终在偏远的边境之地虚度一生。然而,归乡的日期遥遥无期,这使得诗人内心焦急万分,仿佛被烈火炙烤。全诗表达了自己身处边塞、远离京城的思乡之情,以及对归期的期盼和无奈。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初唐四杰”之一

骆宾王(619?~684后),唐代文学家。字观光,又称洛临海,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曾任临海丞。后随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兵败后下落不明,或说被杀,或说为僧。七岁能诗,有“神童”之称,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骆宾王的诗以七言歌行见长,多感慨悲愤之词。其五言律诗也时有佳作,托物兴怀。他又善骈文,名作《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锋芒毕露,慷慨激昂,语言晓畅,感情充沛,气势俊逸。代表作品有《帝京篇》《畴昔篇》《在狱咏蝉》等。著有《骆宾王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出自骆宾王之手,创作于他从军西域期间。骆宾王投身边塞军旅,意在借这条途径踏入仕途,渴望有朝一日能在朝廷之上大展宏图、纵横捭阖,绝不愿庸庸碌碌,最终在偏远边地默默消逝。但当下归乡之日毫无头绪,使得他内心焦灼不堪。实际上,此诗正是骆宾王用以倾诉长期辗转于边地的凄苦哀愁,以及抒发思乡念远的悲怆心情而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怀乡诗。描绘了诗人踏上天山之路,看到塞外云雪,不禁联想起京城的美景。诗中既体现了行军在外的艰辛与路途遥远,又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思乡之情,以及归期未定的忧愁。

2. 写作手法

想象:诗歌开篇“忽上天山路,依然想物华”,诗人刚踏上天山之路,便立刻驰骋想象,思念起京城的繁华景象。接着“云疑上苑叶,雪似御沟花”,进一步展开奇妙的想象,将天山的云想象成上林苑的树叶,将天山的雪想象成御沟的落花,通过这种跨越空间的想象,鲜明地表达出诗人对京城的深切怀念。借景抒情:“交河浮绝塞,弱水浸流沙”,描绘交河、绝塞、弱水、流沙等塞外荒凉之景,借景烘托出自己孤独、思乡的情绪。比喻:“云疑上苑叶,雪似御沟花”这句中,诗人将天上的云比作上林苑的叶子,将飘落的雪比作御沟的花,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记忆中京城的美丽景色,同时也巧妙地借眼前之景抒发了对京城的思念之情。以具体的形象来比喻抽象的思念,使情感表达更加细腻动人。用典:“旅思徒漂梗,归期未及瓜”巧用了“漂梗”和“及瓜而代”的典故。“漂梗”典故原意是指桃梗在水中漂泊,比喻漂泊不定的生涯。在诗中,诗人以“漂梗”自比,形容自己在从军边塞的旅途中如桃梗般漂泊无依,生动地表现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及瓜而代”原指到明年瓜熟时派人接替,后用以指任职期满由他人继任。诗人在诗中说“归期未及瓜”,表明自己归乡的日期还遥遥无期,借用此典,含蓄地表达出对归乡的渴望以及对当前处境的无奈。对比:诗中“交河浮绝塞,弱水浸流沙”所描绘的塞外悲壮、凄凉的景象,与“云疑上苑叶,雪似御沟花”所展现的京城车水马龙、花团锦簇的繁华景象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所处环境的艰苦以及对京城的深深眷恋。

3. 分段赏析

“忽上天山路,依然想物华”,诗人陡然踏上天山,极目向南眺望,心中愁绪翻涌,自然而然地忆起京城那旖旎的自然风光。开篇这两句,直切主题,点明了此番心绪的缘由。“云疑上苑叶,雪似御沟花”,天山之上,云层悠悠飘荡,恍惚间,诗人仿若看到了上林苑中那繁茂葱郁的树叶;而纷纷扬扬的雪花,恰似长安护城河中悠然逐波的落花。这两句紧紧围绕“想物华”展开,诗人的思绪肆意驰骋,从天山之巅延伸至京城,又从京城回转到天山,笔触灵动起伏。“行叹戎麾远,坐怜衣带赊”,行军的漫漫长路上,诗人时常悲叹军营与京城相距太过遥远。因着这无尽的愁思与忧虑,他的衣带都日渐松弛。长途跋涉本就艰辛,再加上心系边地百姓,诗人形容憔悴,尽显疲惫。“交河浮绝塞,弱水浸流沙”,展现出一幅雄浑又苍凉的画面:交河之水滔滔不绝,向着荒远的塞外奔涌而去,最终消失在视线尽头;弱水河之中,流沙缓缓沉浮。这般悲壮、萧索的塞外景致,与诗人记忆里京城的繁华盛景——车水马龙、繁花似锦,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二者各有千秋,却难以相提并论。“旅思徒漂梗,归期未及瓜”,诗人感慨自己在这漫漫旅途中,就如同那随波逐流的木偶,漂泊无依。细细算来,距离离任交接、得以归乡的日子还遥遥无期。此时此刻,浓郁的思乡之情再度涌上心头,让他深切地感受到,漂泊之人的凄苦境遇,古往今来皆是如此。“宁知心断绝,夜夜泣胡笳”,在这塞外艰苦的生活,让诗人内心痛苦到几近绝望。每至夜深人静,那如泣如诉的胡笳声悠悠传来,如同一把把利刃,刺痛着他的心,令他忍不住潸然泪下,满心悲戚。

4. 作品点评

诗人对京城的遥想并未展开铺陈,而是以凝练笔触,借眼前萧瑟凄清的景致触发联想,如惊鸿一瞥般掠过。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诗人将大量笔墨倾注于描绘边陲绝域的苍茫与寂寥,渲染出浓郁的迷茫氛围。这看似轻描淡写的一笔,恰似暗夜中的闪电,瞬间划破黑暗,既凸显出周遭环境的孤寂压抑,又在刹那间点亮了希望的火种。它不仅给予诗人坚守前行的精神力量,更激发其在异域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支撑着诗人怀揣荣归故里的愿景,在坎坷征途中砥砺奋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首诗由登山所望联想到京都景物,抒发了沉郁的怀乡之思。其中‘云疑’两句描写思京之情尤其深挚,“疑”字把由于念念不忘进而恍偬的心理状态刻写得十分传神。

文学史家、汉赋研究专家费振刚《中国历代名家流派诗传唐代边塞诗传》

# 恬细。

清叶燮《历代诗法》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王勃《出境游山二首》

下一篇:唐·陈子昂《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乐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