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前洛阳客":洛阳客忽然来到门口,
"下马拂征衣":下马掸去身上的路尘。
# 征衣:旅途所著之衣。
"不枉故人驾":不敢让朋友屈尊来访,
# 驾:车乘。
"平生多掩扉":平日里多是深闭院门。
"行人返深巷":行人从深巷返回家中,
"积雪带余晖":皑皑白雪和落晖相映。
"早岁同袍者":我早年就深交的朋友,
# 袍:长衣。
"高车何处归":您的车驾还往哪里行?
# 高车:大驾,借车代人,敬词。或解为高车驷马之意,不当。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开篇点明来客是来自洛阳的祖咏,其下马拂衣的动作尽显旅途劳顿。颔联直言友人来访让自己欣喜不已;颈联描绘行人返回深巷,积雪映着余晖的静谧画面,勾勒出冬日傍晚的景致;尾联回忆早岁同袍经历,以问句对友人行程发出关切。
2. 写作手法
细节描写:“门前洛阳客,下马拂征衣”运用了细节描写,“下马”“拂征衣”这两个动作细节,生动地刻画出友人祖咏长途跋涉后的疲惫之态,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友人旅途的辛劳,也体现了诗人观察的细致入微,从侧面反映出诗人对友人的关注与在意。对比:“不枉故人驾,平生多掩扉”一句将平时“多掩扉”的闭门独处与友人此次来访形成对比,突出了友人来访的难得与珍贵,衬托出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也表现出诗人平时的孤独寂寞,更加凸显了此次与友人相聚的喜悦之情。
3. 分段赏析
《喜祖三至留宿》的首联“门前洛阳客,下马拂征衣”如一卷动态水墨:洛阳故人祖咏策马而至,驻辔门前,拂去衣上风尘的细微动作,既点明客自远方来的跋涉艰辛,又以“拂征衣”的郑重姿态暗写友情的珍重。颔联“不枉故人驾,平生多掩扉”陡转笔锋,自揭心迹——诗人素日闭门谢客的孤傲“掩扉”,反衬出此次“留宿”的非常之举,更凸显对知己的例外相待,寥寥十字道尽“寻常闭户为君开”的深挚情谊。颈联“行人返深巷,积雪带余晖”宕开写景:暮色中归人踏雪穿巷,落日余晖染白积雪,动静相生间,“返深巷”的日常图景与“带余晖”的时光意象交织,既烘托出客至留宿的温暖氛围,又以“积雪”隐喻相聚的短暂纯净,为尾联怅惘伏笔。尾联“早岁同袍者,高车何处归”以问作结,今昔交织忆往昔“同袍”之谊的质朴,观今日友人“高车”显贵的身份,诗人以“何处归”的诘问,既暗含对宦海浮沉的感喟,又以雪夜路遥、归途难行的现实境况,将留客之意化作不言自明的温柔敦劝。
# 早岁同袍者,高车何处归”,似乎言同袍者之薄,然亦借之以明祖之过我者为厚,其意未尝不婉。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
# 五言如王维《喜祖三至留宿》,皆不事工巧极自然者也。
不详冒春荣《葚原诗说》
# “行人返深巷,积雪带余晖”,互相照应法。
清张谦宜《视斋诗谈》
下一篇:唐·刘方平《京兆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