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ōng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2
jiā
pín
qīn
ài
sàn
shēn
bìng
jiāo
yóu
yǎn
qián
rén
yǎn
cūn
zhāi
lěng
luò
dēng
huǒ
àn
lián
chuāng
qián
yòu
wén
xīn
xuě
xià
cháng
nián
jiàn
shěng
shuì
bàn
duān
zuò
xué
zuò
wàng
xīn
ān
guò
rán
shēn
shì
hào
rán
xīn
wěi
huà
lái
nián
qiān
sān
bǎi

译文

家境贫寒,至亲离散,身患疾病,旧友往来断绝。‌眼前空无一人,唯有独自闭门躺在荒村屋舍中。‌灯火冷清昏暗,破旧的帘幕散乱垂挂。‌倚靠窗前凝望,又听见新雪簌簌飘落。‌长年逐渐减少睡眠,夜半起身端正独坐。‌未学道家“坐忘”之法,孤寂如何能安然度过。茫然寄身尘世,豁达之心顺其自然。‌这般境况已持续四年,累计一千三百个长夜。‌

逐句剖析

"家贫亲爱散":家境贫寒,至亲离散,

"身病交游罢":身患疾病,旧友往来断绝。‌

# 交游:与人交往。

"眼前无一人":眼前空无一人,

"独掩村斋卧":唯有独自闭门躺在荒村屋舍中。‌

# 村斋:乡村中的书斋。

"冷落灯火暗":灯火冷清昏暗,

"离披帘幕破":破旧的帘幕散乱垂挂。‌

# 离披:散乱的样子。

"策策窗户前":倚靠窗前凝望,

# 策策:风声。

"又闻新雪下":又听见新雪簌簌飘落。‌

"长年渐省睡":长年逐渐减少睡眠,

# 省睡:减少了睡眠。,渐:逐渐。

"夜半起端坐":夜半起身端正独坐。‌

# 端坐:端正的坐着。

"不学坐忘心":未学道家“坐忘”之法,

# 坐忘:道家所追求的物我两忘、淡泊无为的精神境界。

"寂莫安可过":孤寂如何能安然度过。

"兀然身寄世":茫然寄身尘世,

# 兀然:依然,还是。

"浩然心委化":豁达之心顺其自然。‌

# 委化:顺应自然的变化。,浩然:广大的样子。

"如此来四年":这般境况已持续四年,

"一千三百夜":累计一千三百个长夜。‌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冬夜》乃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细腻描绘了冬日夜晚的极端寒冷。在这寒冷的冬夜里,诗人所盖的布衾冰冷而僵硬,仿佛连一丝温暖都无法给予;地面上则铺满了厚厚的霜华,闪烁着银白的寒光;就连室内的玉瓶也因低温而凝结成了冰。全诗通过这些生动的意象,深刻传达了诗人在孤苦境遇中的内心感受,展现了其深沉的情感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诗的前半部分通过写实手法描绘了冬夜的凄凉与孤独。“家贫亲爱散,身病交游罢”直接点明了诗人生活的困窘和身体的病痛。“眼前无一人,独掩村斋卧”进一步强化了诗人的孤独感。“冷落灯火暗,离披帘幕破”通过对室内环境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凄凉、冷清的氛围。“策策窗户前,又闻新雪下”通过听觉描写,进一步加深了孤独感。后半部分则通过哲学思考表达了诗人对孤独的感悟和豁达的人生态度。“长年渐省睡,夜半起端坐”描绘了诗人因年老多病而难以入睡,常常在夜半时分独自端坐的情形。后半部分则通过哲学思考表达了诗人对孤独的感悟和豁达的人生态度。“不学坐忘心,寂莫安可过”表明诗人虽然身处孤独,但并不消极。他拒绝“坐忘心”(道家的忘我境界),认为在孤独中仍需保持清醒的心智,面对现实。“兀然身寄世,浩然心委化”表达了诗人豁达的人生态度。“如此来四年,一千三百夜”通过具体的时间数字,强化了这种孤独感的持续性。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于武陵《洛阳道》

下一篇:唐·雍裕之《两头纤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