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有狂客":曾经有一个狂客贺知章,
# 狂客:指贺知章。贺知章是唐越州永兴人,晚年自号四明狂客。
"号尔谪仙人":连他都称呼你为谪仙人。
# 谪仙:被贬谪的神仙。贺知章第一次读李白诗时,如是赞道。
"笔落惊风雨":看到你落笔,风雨为之感叹,
# 惊:一作闻。
"诗成泣鬼神":看到你的诗,鬼神都为之感动哭泣。
# 诗成泣鬼神:据《本事诗》记载,贺知章见了李白的《乌栖曲》,“叹赏苦吟曰:‘此诗可以泣么神矣。’”说明李白才华超绝,满朝为之倾倒。
"声名从此大":从此李白之名震动京师,
"汩没一朝伸":被埋没的才华因此才得以显扬。
# 汩没:埋没。
"文彩承殊渥":你的文采得到皇帝特殊的恩泽,
# 承殊渥:受到特别的恩惠。这里指唐玄宗召李白为供奉翰林。
"流传必绝伦":流传后世必定无与伦比。
"龙舟移棹晚":陪玄宗泛舟,一直到很晚,
# 龙舟移棹晚:指唐玄宗泛白莲池,在饮宴高兴的时候召李白作序。这里是说李白在皇家赛诗会上夺魁。
"兽锦夺袍新":新得到皇帝赏赐的兽锦袍。
# 兽锦夺袍新:《唐诗纪事》载:“武后游龙门,命群官赋诗,先成者赐以锦袍。左史东方虬诗成,拜赐。坐未安,之问诗后成,文理兼美,左右莫不称善,乃就夺锦袍衣之。”这里是说李白在皇家赛诗会上奪魁。
"白日来深殿":玄宗经常召见你,
"青云满后尘":身居高位如青云,身后追随者扬起漫天尘土。
"乞归优诏许":你请求归乡,皇帝以优诏准许,
"遇我宿心亲":遇到我后,我们心意相投,倍感亲切。
"未负幽栖志":你既没有隐藏自己的远大志向,
# 负:一作遂。
"兼全宠辱身":同时能在宠辱之间保全自身。
"剧谈怜野逸":畅谈中怜你洒脱,
# 剧:一作戏。
"嗜酒见天真":喜好饮酒,可见你的天真性情。
"醉舞梁园夜":我们夜里在梁园饮酒起舞,
"行歌泗水春":春季则在泗水纵情吟唱。
"才高心不展":虽然才华超群却无用武之地,
"道屈善无邻":虽然道德崇高却无人理解。
"处士祢衡俊":虽然才智堪比东汉祢衡,
# 处士祢衡俊:才能像祢衡一样好。祢衡:东汉时人,少有才辩。孔融称赞他“淑质贞亮,英才卓跞”。
"诸生原宪贫":但命运却如穷困失意的原宪。
# 诸生原宪贫:家境像原宪一样贫困。原宪:春秋时人,孔子弟子,家里十分贫穷。
"稻粱求未足":你投靠永王肯定是生活所迫,
"薏苡谤何频":有人传说你是收了永王的重金,这实属造谣。
# 薏苡谤何频:马援征交趾载薏苡种还,人谤之,以为明珠大贝。这里指当时一些人诬陷李白参与永王李璘谋反。
"五岭炎蒸地":你却因此被贬到五岭炎热潮湿的地方,
# 五岭炎蒸地:自注:时白流夜郎。
"三危放逐臣":如同被放逐到三危山的臣子。
# 三危:山名,在今甘肃敦煌县南,乃帝舜窜三苗之处。
"几年遭鵩鸟":几年之间屡遭祸患,
# 几年遭鵩鸟:担心李白处境危险。鵩鸟,古代认为是不祥之鸟。
"独泣向麒麟":独自对着麒麟哭泣。
# 独泣向麒麟:叹道穷。独泣向,一作不独泣。泣,一作立。
"苏武先还汉":苏武最终返回汉廷,
# 先还汉:一作元还汉。
"黄公岂事秦":夏黄公难道会为暴秦做事吗。
"楚筵辞醴日":如同穆生因楚元王不设醴酒而离去之时,
# 楚筵辞醴:汉代穆生仕楚元王刘交为中大夫。穆生不喜欢饮酒,元王置酒,常为穆生设醴。元王死,子戊嗣位,初常设醴以待。后忘设醴。穆生说:“醴酒不设,王之意怠。”遂称病谢去。这里是指李白在永王璘邀请他参加幕府时辞官不受赏之事。李白在《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诗中说:“半夜水军来,寻阳满旌旃。空名适自误,迫胁上楼船。徒赐五百金,弃之若浮烟。辞官不受赏,翻谪夜郎天。”
"梁狱上书辰":又似邹阳在梁狱上书的时候。
# 梁狱上书辰:汉代邹阳事梁孝王,被谗毁下狱。邹阳在狱中上书梁孝王,力辩自己遭受冤屈。后获释,并成为梁孝王的上客。这里是指李白因永王璘事坐系浔阳后力辩己冤。
"已用当时法":如果当时事理难明,就让你服罪,
"谁将此义陈":那么现在谁又能将此事上报朝廷呢。
# 义:一作议。
"老吟秋月下":晚年的你犹自吟诗不辍,
# 老吟秋月下:“老吟秋月下,病起暮江滨。”两句老病秋江,说明李白已遇赦还浔阳。
"病起暮江滨":病愈起身时,独对暮色笼罩的江岸。
"莫怪恩波隔":无需抱怨圣恩不垂青,
"乘槎与问津":还是远离官场,自在地泛舟江湖吧。
# 与:一作得。,槎:木筏。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排律诗,也是一首怀人诗。诗歌介绍了李白不平凡的一生,从其两入长安的辉煌,到被赐金放还后的潦倒,再到长流夜郎的遭遇,描绘了李白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体现了杜甫对李白才华的竭力称赞,表达了对李白的深厚情谊,同时流露出对统治者不公平对待李白这样奇才的不满。
2. 写作手法
夸张:“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极度夸张地表现出李白诗歌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落笔能使风雨惊动,诗成可让鬼神哭泣,凸显其才华横溢。用典:“诸生原宪贫”,以孔子弟子原宪的贫困来类比李白怀才不遇、仕途受挫后的穷困潦倒。借代:“文采承殊渥”中,“文采”指代李白凭借出色的文学才华,生动形象地说明李白因诗赋受玄宗宠待。
3. 分段赏析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昔年有狂客—青云满后尘”为第一段。此部分追述李白在开元十八年(730)和天宝元年(742)两入长安的经历。开篇“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诗人提及贺知章对李白“谪仙人”的赞誉。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前去拜访,李白出示《蜀道难》,贺知章读罢称叹,又读《乌栖曲》后亦表赞赏。此后,李白声名渐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评价李白诗歌艺术魅力强大。接着“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文彩承殊渥,流传必绝伦”,讲述李白因擅长诗赋被玄宗召入京城供奉翰林,其诗篇文采斐然。“龙舟移棹晚,兽锦夺袍新。白日来深殿,青云满后尘”几句,描述李白在供奉翰林期间,玄宗泛白莲池召其作序,李白常被召入宫中草拟文告和乐章,获赐锦袍,当时诸多文士也慕名追随。此段通过对李白两入长安经历的描写,勾勒出一个才华横溢、风流倜傥且飘逸豪放的诗人形象。“乞归优诏许—诸生原宪贫”为第二段。这段追叙李白在天宝三载(744)春被赐金放还后,南北漫游、潦倒落魄的情景,并回忆自己与李白相识交往中建立的深厚情谊。“乞归优诏许”,李白实则是遭张垍、高力士等人诽谤而被玄宗放逐。李白离开长安后,于该年夏天在梁宋与杜甫相遇,二人一见如故。“未负幽栖志,兼全宠辱身”体现出杜甫对李白的理解。“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描绘出两人相遇后彼此欣赏。“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展现出李白梁宋之游以及回到山东兖州寓家之处的情景,自此李白开始南北漫游。随后“才高心不展,道屈善无邻。处士祢衡俊,诸生原宪贫”,描写李白怀才不遇,虽才华横溢却穷愁潦倒,仕途受挫,道德高尚却无人理解。此段运用多层对比手法,如李白奉诏入京与赐金放还的“宠”“辱”对比,揭示“乞归”的被迫性;才高与命蹇的对比,控诉人间不平;“醉舞”“行歌”的欢乐表象与李白坎坷遭遇形成对比,凸显其苦中作乐的无奈。“稻粱求未足—谁将此义陈”为第三段。此段着重记述李白长流夜郎前后的经历,是全篇重点。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报国无门,于至德元年(756)秋隐居庐山。恰逢永王李璘奉玄宗诏节度江陵,率军东下路过寻阳,李白加入永王幕,却卷入肃宗和永王争权夺位的矛盾漩涡。次年一月,永王败死,李白入狱,继而长流夜郎。“稻粱”二句,杜甫为李白开脱,称其受聘是为生活所迫。李白于至德二年(757)冬开始流放,乾元二年(759)三月在渝州遇赦,还憩江夏,后取道岳阳南赴苍梧避祸。“五岭”二句因格律倒置时序,前句指避祸苍梧,后句指长流夜郎。“几年遭鵩鸟”,以西汉贾谊谪居长沙遇鵩鸟自比交恶运之事,类比李白当时境遇,李白曾作《放后遇恩不沾》自比贾生,杜甫此处亦以贾生比李白。“独泣向麒麟”则用李白《古风・大雅久不作》中“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诗意,自伤道穷。以上六句叙写李白晚年悲惨遭遇和凄楚心境。之后“苏武先还汉,黄公岂事秦。楚筵辞醴日,梁狱上书辰。已用当时法,谁将此义陈”六句发议论、抒感慨,借苏武归汉、夏黄公不事暴秦、穆生辞别楚王刘戊、邹阳上书为自己辩护等典故,说明李白不会真心附逆且能够自重,同时感慨若当时李白因事理难明服了流刑,如今却无人将这些道理向朝廷陈述,以反问句“谁将此义陈”表达深沉幽怒。这一段因涉及敏感政治问题和皇室矛盾,故多以用典委婉含蓄表达,且用典准确贴切,展现出杜甫高超的用典技巧。“老吟秋月下—乘槎与问津”为结尾部分。诗人在此称赞李白即便垂老之年仍吟咏不辍,祝愿他早日“病起”,为人间多作好诗。劝李白不要抱怨未得皇帝恩泽,自己会设法向朝廷探明究竟,给予李白安慰。
4. 作品点评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对仗极为工稳,诗句间节奏和谐、词性相对。“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两句历来被人们看成是描写李白的佳句,生动展现出李白诗歌的强大感染力。其辞藻富丽,用词精妙,细腻勾勒出李白的一生。诗中用典精当,以原宪之贫类比李白的怀才不遇,深化情感表达。在杜甫创作的一百二十多首五言排律里,该诗思想性深刻,既饱含对李白的深厚情谊,又对统治者不公表达愤慨;艺术性高超,从结构布局到语言雕琢皆属上乘。
# (李白)常出入宫中,恩礼殊厚。竟以疏纵乞归。上亦以非廊庙器,优诏罢遣之。后以不羁流落江外,又以永王招礼,累谪于夜郎。及放还,卒于宣城。杜所赠二十韵,备叙其事。读其文,尽得其故迹。
唐孟棨《本事诗》
# 刘云:彼此各称,自喻适意,太白足以当之(“昔年”四句下)。
明高棅《唐诗品汇》
# 杜赠李,豪爽逸宕,便类青莲。如“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等语,犹司马子长作《相如传》也。
明胡应麟《诗薮》
# 王嗣奭曰:此诗分明为李白作传。其生平履历备矣。白才高而狂,人或疑其乏保身之哲,公故为之剖白。如:“未负幽栖志,兼全宠辱身”及“楚筵辞醴”、“梁狱上书”数句,皆刻意辩明,与赠王维诗“一病缘明主,三年独此心”相同,总不欲使才人含冤千载耳。
明末清初仇兆鳌《杜诗详注》
# 非此顶“仙人”不出(“笔落”一联下)。关照前后事(“未负”一联下)。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太白一生,具见于此。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笔落惊风雨”,白实不愧斯言;“诗成泣鬼祌”,甫诗乃可勺之。孟棨曰:杜赠白二十韵,备叙白事,读斯文尽得其故迹。杜逢禄山之乱,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号“诗史”。
清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 “谪仙”起笔现成,全神俱领。……“未负幽栖”、“兼全宠辱”,插在乞归时,极有力,为后立案。“才高”、“道屈”,折笔如铁;“祢俊”、“宪贫”、与前反对;“稻梁”、“薏苡”,回护含蓄。……语语见肝膈。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张云:起笔真而纵(“昔年”四句下)。王阮亭云:善写荣遇(“文采”二句下)。二句早为下辩诬伏脉(“未负”二句下)。张云:用事精切,回护语何等浑妙(“苏武”二句下)。结到当下,无限悲怆。二语亦暗影“谪仙”意(“莫怪”二句下)。
清杨伦《杜诗镜铨》
上一篇:唐·李商隐《隋宫》
下一篇:唐·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