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者与高李":从前我曾与高适、李白,
# 李:李白。,高:高适。,昔:以前,从前。
"晚登单父台":在傍晚登上单父台。
# 单父:音善甫,单父台即宓子贱琴台。子贱,孔丘的学生,曾作单父宰,鸣琴而治,后人思之,因名其台曰琴合,在今山东省菏泽市单县。晚,岁晚。登台当在冬日。,晚:一作同。
"寒芜际碣石":寒冬的杂草连接着碣石,
# 碣石:山名,在幽燕境内。远望平芜,直到碣石,万里风云,争来入目。
"万里风云来":万里风云汹涌而来。
"桑柘叶如雨":桑柘树的叶子纷纷落下如同雨点,
"飞藿去徘徊":飞蓬在风中徘徊飘转。
# 去:一作共。
"清霜大泽冻":寒霜降临,大湖冻结,
"禽兽有余哀":禽兽的哀鸣在四处回荡。
"是时仓廪实":那个时候国家仓廪充实,
"洞达寰区开":天下通达,一片开明景象。
# 洞达寰区开:杜甫与高李同游,在天宝三、四年(744、745年)间,“是时”即指此一时期。按高适《宓公琴台诗序》云:“甲申岁,适登子贱琴台,赋诗三首。”甲申是天宝三载(744年),是其证。仇兆鳌注谓“公遇高李于齐兖,在天宝四载”,误。“洞达”句,渭道路四通无阻。区,一作瀛。
"猛士思灭胡":勇猛的战士渴望消灭胡虏,
"将帅望三台":将帅们盼望能登上三公之位。
# 三台:三公。蔡梦弼注:“禄山领范阳节度使,求平章事。
"君王无所惜":君王对人才毫不吝惜,
# 君王无所惜:谓对安禄山,有求必应。如天宝六载(747年),赐禄山铁券,九载封东平郡王。
"驾驭英雄材":驾驭着众多英雄豪杰。
"幽燕盛用武":幽燕之地战事频繁,
# 幽燕:即指安禄山。
"供给亦劳哉":物资供给也十分劳顿。
"吴门转粟帛":从吴门转运粟米布帛,
# 吴门转粟帛:此二句正写供给之劳。观此,知唐时,江苏与山东、河北已通海运。
"泛海陵蓬莱":船只漂洋过海,经过蓬莱。
"肉食三十万":三十万将士享受着丰厚的供给,
# 三:一作四。,肉食:指供养之厚。与《后出塞》:“越罗与楚练,照耀舆台躯。”同旨。
"猎射起黄埃":出猎时扬起漫天黄埃。
# 黄:一作尘。
"隔河忆长眺":隔着河流回忆当年登高远眺的情景,
# 隔河忆长眺:浦起龙注:“隔河长眺,正忆登台望碣石时也。”其时方当青壮之年,今则已衰颓矣。
"青岁已摧颓":青春岁月已经逝去,身体也逐渐衰弱。
"不及少年日":再也比不上少年时光,
"无复故人杯":也不再有与故友举杯共饮的机会。
# 无复故人杯:时高李皆亡,欲如昔游时的欢饮,已不可得。
"赋诗独流涕":我独自赋诗,泪水流下,
"乱世想贤才":在这乱世中格外思念贤才。
"有能市骏骨":如果有人能像燕昭王那样购买骏马的骨头(求贤若渴),
# 有能市骏骨:此二句是说只要人主肯求贤才,不必愁没有贤才。市骏骨,用燕昭王购骏马骨事。龙媒,良马,喻贤才。有,一作君,一作若。
"莫恨少龙媒":就不必遗憾缺少良马(贤才)。
"商山议得失":像商山四皓为刘邦商议得失,
"蜀主脱嫌猜":蜀主刘备对诸葛亮毫无猜忌。
"吕尚封国邑":吕尚被封国邑,
"傅说已盐梅":傅说成为治理国家的贤相。
# 傅说已盐梅:上四句举史实为“有能”二句作证。汉高祖、蜀先主、周文王、武王和殷高宗,便是能市骏骨的;四皓、诸葛亮、吕尚和傅说,便是“龙媒”了。商山,商山四皓。汉高祖欲废太子,四人调护之。蜀主,刘备。《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上。”故曰脱嫌猜。周武王封吕尚于齐。殷高宗以博说为相。《尚书·说命篇》:“若作和羹,尔为盐梅!”盐成梅酸,为调羹所需,如贤才为国所急。
"景晏楚山深":天色已晚,楚山幽深,
"水鹤去低回":水鹤在低空徘徊。
"庞公任本性":庞德公放任本性,
"携子卧苍苔":带着儿子隐居在苍苔之间。
# 携子卧苍苔:末四句自叹老困干楚山,非治乱贤才,只能如庞德公(三国时人)之携妻子,隐鹿门山而已。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属于怀古诗题材。全诗追忆了杜甫与高适、李白等人昔日同游的情景,展现了当时仓廪充实、猛士欲立功、君王驭英雄的社会风貌,同时对比如今自己年老、故友已逝、时代由治而乱的现实,抒发了对往昔岁月的怀念、对贤才的渴望以及对时局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如“寒芜际碣石,万里风云来”,借登台所见的荒寒、壮阔之景,抒发内心的感慨。用典:“有能市骏骨,莫恨少龙媒”运用燕昭王买骏马骨的典故,表达对贤才的渴望;“庞公任本性,携子卧苍苔”以庞德公携子归隐的典故,传达出世态无奈的情绪。
3. 分段赏析
首段(开头八句)“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点明昔日与高适、李白同游,登上单父台。“寒芜际碣石,万里风云来”等句描绘登台所见的荒寒辽阔之景,为回忆增添了雄浑的氛围。中段(中间十二句)“是时仓廪实,洞达寰区开”描述当时社会的繁荣,仓廪充实,政治开明;“猛士思灭胡,将帅望三台”等句展现了猛士渴望征战立功,将帅期望拜相的时代风貌。末段(最后十六句)“隔河忆长眺,青岁已摧颓”写如今隔河远眺,感叹青春不再。“赋诗独流涕,乱世想贤才”等句则表达了在乱世中对贤才的渴求,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悲伤,最后以庞公归隐的典故,暗示对现实的无奈。
4. 作品点评
《昔游》是杜甫晚年的自传性回忆诗,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诗歌以回忆为线索,将个人经历与时代变迁紧密相连,展现出广阔的社会图景。在艺术上,借景抒情、今昔对比及用典等手法的运用娴熟自然,使情感表达深沉而真挚,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也让读者感受到他对往昔岁月的怀念、对贤才的期盼以及对乱世的忧虑,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 公夔州后诗,间有伤于繁絮者,此则长短适中,浓淡合节,整散兼行,而辜情写景,已觉兴会淋漓,此五古之最可法者。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专忆东游宋、齐时事,以致今昔之感。在昔朋游寄兴,正值国运丰盈之时;今观乱后登庸,独成羁孤远引之迹。能无慨然?……末段,落到目前,“隔河长眺”,正忆登台望碣石时也。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邵云:起手便似高、李,岂非化工(“昔者”二句下)。便伏第二段意(“寒芜”二句下)。开、宝间酿成禄山之乱只数语,至今有余痛(“君王”四句下)。“携子”亦暗应“故人”不见(“庞公”二句下)。
清杨伦《杜诗镜铨》
上一篇:唐·韦应物《子规啼》
下一篇:唐·杜甫《夜闻觱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