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én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wén
cāng
jiāng
shàng
shuāi
nián
ěr
qíng
suǒ
xiàng
lín
zhōu
tīng
duō
gǎn
shāng
sài
sān
gēng
bēi
zhuàng
xuě
fēi
shuāng
hán
dēng
guǎn
fēng
tuān
jūn
zhī
tiān
gān
mǎn
jiàn
jiāng
xíng
nán

译文

夜里在长江的江面上听见凄凉的觱篥声,我这年老体迈的人引颈而望,侧耳倾听,顿起旅情。原来这闻之兴悲的乐曲是从邻舟传来,这边塞之去在三更半夜响起更显悲壮。积雪飞霜凝结着这冬夜的严寒,面对孤灯听急管,加之满耳风涛,这情况真凄凉。你这吹觱篥的人啊,只知干戈把天地充满,怎不见我这漂泊江湖的野老行路艰难。

逐句剖析

"夜闻觱篥沧江上":夜里在长江的江面上听见凄凉的觱篥声,

# 沧江:此指长江。,觱篥:乐器名,是以竹做管、以芦苇做嘴的管乐器,其声悲切,类似笳管。

"衰年侧耳情所向":我这年老体迈的人引颈而望,侧耳倾听,顿起旅情。

# 情所向:即寻所向。此句写诗人旅情顿起,引颈而望,侧耳倾听。

"邻舟一听多感伤":原来这闻之兴悲的乐曲是从邻舟传来,

"塞曲三更欻悲壮":这边塞之去在三更半夜响起更显悲壮。

# 欻:忽然。,塞曲:边塞之曲。指邻舟觱篥所吹之曲。

"积雪飞霜此夜寒":积雪飞霜凝结着这冬夜的严寒,

"孤灯急管复风湍":面对孤灯听急管,加之满耳风涛,这情况真凄凉。

# 风湍:风吹浪涛奔湍。风:一作奔。,急管:指觱篥急促的节奏。

"君知天地干戈满":你这吹觱篥的人啊,只知干戈把天地充满,

# 干戈满:指当时吐蕃多次进扰,商州、幽州等地有战乱,桂州少数民族起事等等。,地:一作下。,君:指吹觱篥者。

"不见江湖行路难":怎不见我这漂泊江湖的野老行路艰难。

# 行路难:指诗人飘泊江湖之苦。,湖:一作湘。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夜闻觱篥》是唐代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绘了诗人在沧江之上夜闻觱篥演奏的情景。前两句点明夜闻觱篥的地点是沧江之上,诗人已入衰年,听到觱篥之声便被吸引,情感有所寄托。第三、四句写出听到邻舟传来觱篥吹奏的塞曲,三更之时更觉悲壮,引发诸多感伤。第五、六句通过描写积雪飞霜的寒冷夜晚,孤灯之下急促的觱篥声伴随着风声湍急,进一步烘托出凄凉的氛围。最后两句,诗人由觱篥之声联想到天地间战事不断,感慨江湖行路的艰难,表达出对战争的忧虑以及对民生的关切。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夜闻觱篥》是杜甫在前往岳阳的旅途中所作。当时安史之乱犹如一场浩劫,使曾经辉煌的唐帝国急剧走向衰败。此后,军阀混战连年不休,杜甫在成都草堂生活时,蜀中便爆发了徐知道的叛乱。与此同时,党项、羌、吐谷浑、吐蕃、回纥等外族军队也频繁侵扰边境。在与叛乱军阀及外族军队的战争中,唐朝官军的种种暴行,丝毫不逊色于军阀与外族军队,致使百姓流离失所,处处皆是哀鸿遍野的凄惨景象。大历三年(768年)冬,杜甫在前往岳阳的旅途中,某夜,他于舟行之际,听闻邻舟传来阵阵觱篥声。那乐声悲壮激昂,瞬间触动了杜甫内心深处的羁旅愁绪。这一夜,他辗转难眠,万千感慨涌上心头,于是挥毫泼墨,写下此诗,以倾诉心中的愁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诗,也是一首咏乐诗。描绘了诗人于寒夜中听闻觱篥声的情景,营造出孤冷萧瑟的意境,既展现了个人漂泊江湖的孤寂与悲怆,又通过觱篥的边塞曲调与“天地干戈满”的现实图景,深刻揭示了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民生凋敝的时代苦难。诗中以“积雪飞霜”“孤灯急管”等意象强化了环境的肃杀感,通过“邻舟感伤”的侧面烘托与“行路难”的直抒胸臆,将个人命运与家国情怀交织,表达了诗人对乱世中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对时局的忧虑。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人以“积雪飞霜”“孤灯急管”“风湍”等寒冷、孤寂的意象,营造出苍凉萧瑟的环境氛围,与觱篥声的悲壮相互映衬,将个人漂泊的凄凉与对时局的忧愤融入景中,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虚实相生:前四句实写夜闻觱篥的场景“邻舟一听多感伤,塞曲三更欻悲壮”,后四句转向虚写感慨“君知天地干戈满,不见江湖行路难”。通过虚实转换,既展现了当下的听觉感受,又延伸至对社会现实的深层思考。直抒胸臆:末句“君知天地干戈满,不见江湖行路难”直接点明主题,将个人遭遇与时代危机结合,抒发对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民生疾苦的深切忧愤,语言质朴而情感激烈。渲染:诗人通过“积雪飞霜此夜寒,孤灯急管复风湍”描绘了一个寒冷、孤寂且充满动荡感的环境。“积雪飞霜”强调了夜的寒冷,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氛围;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所处的艰难处境。

3. 分段赏析

“夜闻觱篥沧江上,衰年侧耳情所向。”开篇点明时间为夜晚,地点是沧江之上,诗人听到了觱篥吹奏之声。“衰年”表明诗人当时已至暮年,身体和精神状态都大不如前。“侧耳情所向”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听到觱篥声后,不由自主地侧耳倾听,流露出内心对这声音的关注与情感上的倾向。此时,诗人虽未表明情感的具体指向,但为下文的情感抒发埋下伏笔,让读者对这觱篥声究竟会引发诗人怎样的情思充满好奇。“邻舟一听多感伤,塞曲三更欻悲壮。”不仅诗人自己被觱篥声吸引,邻舟之人听到后也“多感伤”,由此可见这觱篥声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塞曲”点明了曲调的来源,是来自塞外的乐曲。“三更”强调了时间的深夜,在这个寂静的时刻,觱篥声愈发显得“欻悲壮”,突然而来的悲壮之感直击人心。诗人通过描述邻舟之人的反应以及塞曲在深夜的独特氛围,进一步烘托出觱篥声带来的哀伤氛围,同时也暗示了当时社会局势如同这塞外之曲一般,充满了动荡与悲凉,为后文情感的深化做了铺垫。“积雪飞霜此夜寒,孤灯急管复风湍。”此联从听觉转向视觉与触觉的描写。“积雪飞霜此夜寒”描绘出一幅寒冷孤寂的画面,夜晚的霜雪纷飞,给人带来刺骨的寒冷,既实写了当时的天气状况,也象征着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的严酷。“孤灯”则点明诗人独自在舟中,微弱的灯光在寒夜中摇曳,更添孤独之感。“急管”再次回到觱篥声,其吹奏急促,与外面的风声、水流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复杂而又动荡的氛围。这一联通过环境描写,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愁苦,将个人的境遇与周围的环境紧密融合,使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在寒夜中的凄凉心境。“君知天地干戈满,不见江湖行路难。”尾联将情感从个人的感伤上升到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感慨。“天地干戈满”直接点明当时天下战乱频繁,到处都是战火纷飞,这是造成人民痛苦的根源。“江湖行路难”则一语双关,既指诗人漂泊江湖,四处奔波的艰难处境,也象征着在战乱社会中,普通百姓生活的举步维艰。诗人以反问的语气,表达了对社会动荡、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和无奈,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至此,诗歌的主题得到了升华,从夜闻觱篥引发的个人情感,拓展到对整个社会现实的反思,展现出杜甫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刘云:君知干戈如此,则不复恨行路矣,实历喟然。

明高棅《唐诗品汇》

# 此诗当是舟中作。……五、六正写其悲,可谓凄惨之极。所以然者,以世之乱也。

明王嗣奭《杜臆》

# “情所向”,谓旅情顿起。“邻舟”句,即承此起下。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本言行路之难,而以干戈之满形之,则不见其难矣。透过一层,“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用意亦复尔尔。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李云:结处忽转忽宕,如泣如诉。

清杨伦《杜诗镜铨》

# 起句叙,三句写。收二句议,忽然脱开,加倍哀痛,棱。思深意曲,极鸣悲慨,见“行路难”忽然脱开,纯以精神抟捖。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昔游》

下一篇:唐·杜甫《滕王亭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