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落汉川夜":汉川的秋夜,树叶纷纷飘落,
"西湖悬玉钩":西湖上空悬挂着如钩的弯月。
"旌旗环水次":众多旌旗环绕在西湖的岸边,
"舟楫泛中流":游船在湖水的中央悠然泛行。
"目极想前事":我极目远眺,不禁想起往昔之事,
"神交如共游":虽未谋面但精神相通,就好像一起在游玩一样。
"瑶琴久已绝":那如同伯牙子期般的知音之琴早已断绝,
"松韵自悲秋":只有松涛的声音在独自悲叹这萧瑟的秋天。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1.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人开篇描绘“木落汉川夜,西湖悬玉钩”的秋夜西湖之景,木落的萧索、微月如钩的清冷,营造出孤寂氛围,借此抒发内心的落寞与对过往的深沉怀念。在写景中自然融入情感,使情感表达更含蓄、深沉,引发读者共鸣。虚实结合:“旌旗环水次,舟楫泛中流”实写当下李尚书游览时的热闹场景,旌旗围绕、舟楫泛于中流;“目极想前事,神交如共游”则由眼前景引发对房太尉往昔之事的联想,虚写与房太尉的神交,虚实相生,拓展了诗歌意境,丰富了情感内涵,增添历史厚重感。用典:“瑶琴久已绝”运用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的典故,伯牙在子期死后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这里以瑶琴绝隐喻房太尉已逝,知音难觅,含蓄表达对房太尉的缅怀之情,增加诗歌文化底蕴,使情感表达更具深度。
2. 分段赏析
首联“木落”点明时节为秋季,树叶凋零,给人萧瑟之感;“汉川夜”交代地点与时间,夜晚的汉川更添静谧。“西湖悬玉钩”将微月比作玉钩,形象地写出西湖月夜的清幽之美,为全诗奠定了清冷、孤寂的情感基调。颔联镜头转向现实场景,描绘李尚书游览时的热闹画面。众多旌旗环绕在西湖水边,游船在湖中心悠然行驶,展现出一派繁华景象,与首联的清幽孤寂形成对比,也为下文的感慨做铺垫。颈联诗人由眼前热闹之景,思绪飘向过去,想起房太尉。极目远眺间,仿佛与房太尉神交已久,一同畅游。这两句从实写转入虚写,通过联想,将今昔联系起来,表达对房太尉的追思与敬仰,深化了诗歌主题。尾联运用典故,以瑶琴绝暗示房太尉离世,如今知音难寻。“松韵自悲秋”则借秋日松涛之声,渲染悲凉氛围,进一步抒发对房太尉的缅怀以及对世事变迁、人生无常的感慨,使诗歌情感达到高潮,余味无穷。
上一篇:唐·韩愈《初南食贻元十八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