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怀放灵均":楚怀王放逐屈原,
# 灵均:即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言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人,初转佐楚怀王,曾任左徒、三国大夫,遭谗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长期流浪元、考流域,秦兵攻破楚国郢都后,他失望投泪罗江而死。作有《离骚》《九章》等篇。《史记》有《屈原贾生列传》。
"国政亦荒淫":国政由此荒淫不堪。
"彷徨未忍决":屈原彷徨不忍决绝,
# 决:告别,辞别。,彷徨:徘徊。
"绕泽行悲吟":绕着湖泽悲声沉吟。
# 绕泽行悲吟:《史记》言屈原被放逐,“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汉文疑贾生":汉文帝猜忌贾谊,
# 贾生:即贾谊。西汉洛阳人,文帝初,召为博士。迁为太中大夫。
"谪置湘之阴":将他贬到湘水之南。
"是时刑方措":当时刑律刚得宽缓,
# 是时刑方措:《汉书·文帝纪》:文帝以德化民,“断狱数百,几致刑猎”。猎:度弃。
"此去难为心":贾谊却遭受此去,实在令人痛心。
# 难为心:心情难受。
"士生一代间":读书人活在一个时代,
"谁不有浮沉":谁能没有起落浮沉。
"良时真可惜":太平美好的时代真的值得珍惜,
"乱世何足钦":乱世又何足钦羡。
# 钦:羡慕。
"乃知汨罗恨":由此可知屈原投汨罗江的遗恨,
# 汨罗恨:指尼原自投汨罗江的憾事。
"未抵长沙深":还比不上贾谊被贬长沙的痛苦深。
"祸患如棼丝":祸患就像一团乱麻,
"其来无端绪":来时毫无头绪。
"马迁下蚕室":司马迁下蚕室受刑,
"嵇康就囹圄":嵇康被关进牢狱。
"抱冤志气屈":怀抱冤屈志气摧折,
"忍耻形神沮":忍受耻辱,身心沮丧。
"当彼戮辱时":当他们遭逢辱戮之时,
"奋飞无翅羽":纵想奋飞却无羽翼。
"商山有黄绮":商山有黄绮四老,
"颍川有巢许":颍川有巢父许由。
"何不从之游":为何不与他们交游,
"超然离网罟":超然脱离世俗罗网。
"山林少羁鞅":山林之中少有约束羁绊,
"世路多艰阻":人世路途多艰难。
"寄谢伐檀人":借此劝告那些心怀不平的人,
"慎勿嗟穷处":切勿为困穷而嗟叹。
"汉日大将军":汉代的大将军卫青,
"少为乞食子":年少时曾是乞食之子。
"秦时故列侯":秦朝的故列侯召平,
"老作锄瓜士":年老后做了种瓜之人。
"春华何暐晔":春日繁花何等灿烂,
"园中发桃李":园中桃李绽放光华。
"秋风忽萧条":秋风忽至景象萧条,
"堂上生荆杞":堂上长满了荆棘杞柳。
"深谷变为岸":深谷能变为高岸,
"桑田成海水":桑田能够变成沧海。
"势去未须悲":权势逝去不必悲叹,
"时来何足喜":时运到来何足欣喜。
"寄言荣枯者":寄语那些荣辱兴衰之人,
"反复殊未已":这种反复变化从来都不会停止。
"含沙射人影":含沙射影的小人,暗中伤人,
"虽病人不知":被伤之人尚不自知。
"巧言构人罪":花言巧语构陷人罪,
"至死人不疑":直到人死去都不会被怀疑。
"掇蜂杀爱子":像伯奇的父亲听信后妻之言,以为儿子掇蜂欲加害后母,赶走了自己的爱子,
"掩鼻戮宠姬":魏王送给楚怀王美女,郑袖出于嫉妒,用计让怀王割掉美女的鼻子。
"弘恭陷萧望":弘恭陷害萧望之,
"赵高谋李斯":赵高图谋害死李斯。
"阴德既必报":暗中做善事必然会得到报答,
"阴祸岂虚施":暗中作恶又怎会白白施为而不受惩罚。
"人事虽可罔":人事虽可欺瞒,
"天道终难欺":天道终究难欺。
"明则有刑辟":在阳世有法律刑罚,
"幽则有神祇":在阴间有神灵鉴察。
"苟免勿私喜":侥幸免于灾祸不要暗自欣喜,
"鬼得而诛之":一旦违背天理,鬼神也会将其诛灭。
"季子憔悴时":苏秦落魄憔悴时,
"妇见不下机":妻子见他回来都不停织机。
"买臣负薪日":朱买臣背柴度日时,
"妻亦弃如遗":妻子也弃他如敝履。
"一朝黄金多":一旦苏秦富贵,黄金多得数不清,
"佩印衣锦归":佩带着相印,穿着锦绣衣服归来。
"去妻不敢视":前妻不敢正视,
"妇嫂强依依":兄嫂强作亲昵。
"富贵家人重":富贵时家人看重,
"贫贱妻子欺":贫贱时妻子欺辱。
"奈何贫富间":为何贫富之间,
"可移亲爱志":人们的亲爱情意就能改变呢。
"遂使中人心":这使得一般人心里,
"汲汲求富贵":急切地追求富贵。
"又令下人力":又令下层之人,
"各竞锥刀利":各竞逐微末之利。
"随分归舍来":还是顺应自己的本分回家去吧,
"一取妻孥意":只求妻儿心意相得。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写作手法
对比:“乃知汨罗恨,未抵长沙深”此句将屈原投汨罗江所抱的遗恨与贾谊被贬长沙的痛苦进行对比,认为贾谊被贬的内心痛苦更甚于屈原。通过这样的对比,强化了诗人对贾谊遭遇的同情,同时也借两人的不同经历与情感对比,表达出对士人在不同政治环境下艰难处境的感慨。用典:组诗用典突出,贴切运用大量典故,如“掇蜂杀爱子,掩鼻戮宠姬”分别用了“掇蜂”(尹吉甫误信后妻之言,以为儿子伯奇以蜂掇自己,欲杀伯奇)和“掩鼻”(郑袖教魏美人掩鼻,在楚王面前诬陷美人嫌楚王口臭,致使美人被割鼻)的典故,说明巧言构陷的危害。“弘恭陷萧望,赵高谋李斯”用弘恭陷害萧望之、赵高谋害李斯的典故,进一步强调奸人陷害忠良的现象。借古讽今:“乃知汨罗恨,未抵长沙深”表面是在比较屈原和贾谊的遗憾,实则借古事感慨当下文人在政治环境中的无奈与悲愤,讽喻当时的政治环境对人才的压抑。
2. 分段赏析
第一首:开篇以“楚怀放灵均,国政亦荒淫”,借楚怀王放逐屈原(灵均)的典故,点明楚怀王因自身昏庸,致使国家政治陷入荒淫无道的境地,屈原只能“彷徨未忍决,绕泽行悲吟”,生动描绘出屈原被放逐后内心的痛苦与无奈,在泽畔徘徊悲歌的场景跃然纸上。接着“汉文疑贾生,谪置湘之阴”,运用汉文帝猜忌贾谊,将其贬谪到湘江以南的典故。此时国家本应是刑罚得当,政治清明之时,贾谊却遭此厄运,其内心的愤懑可想而知。诗人通过这两个历史事例,发出“士生一代间,谁不有浮沈”的感慨,指出士人在世间,命运多有起伏。并认为身处良时却不得志着实可惜,乱世则更不值得钦慕。最后“乃知汨罗恨,未抵长沙深”,比较屈原投江的遗恨与贾谊被贬的痛苦,认为贾谊所承受的遗憾更深,委婉表达出对贤才遭际的同情与对时代不公的批判。第二首:“祸患如棼丝,其来无端绪”,以乱丝比喻祸患,形象地写出祸患的纷繁复杂与突如其来。“马迁下蚕室,嵇康就囹圄”,分别列举司马迁遭受宫刑、嵇康被关进监狱的典故,生动展现出贤才无端蒙冤受辱的悲惨境遇,“抱冤志气屈,忍耻形神沮”则进一步刻画他们含冤受辱后精神与身体遭受的双重打击。“当彼戮辱时,奋飞无翅羽”,表达出他们在困境中无法挣脱束缚的无奈。随后“商山有黄绮,颍川有巢许”,提及商山四皓和巢父、许由,诗人认为与其在尘世遭受祸患,不如像他们一样归隐山林,超脱于尘世的罗网之外。“山林少羁鞅,世路多艰阻”,对比山林的自由与尘世的艰难,最后“寄谢伐檀人,慎勿嗟穷处”,借对古代劳作者的告诫,劝人面对困境不要只知嗟叹,要懂得超脱,反映出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第三首:诗的开头“汉日大将军,少为乞食子”说卫青早年贫困曾乞食,“秦时故列侯,老作锄瓜士”讲秦东陵侯召平在秦亡后成为种瓜人,通过这两个典故展现出人生境遇的巨大变化。“春华何炜晔,园中发桃李。秋风忽萧条,堂上生荆杞”,以春天园中桃李盛开的繁盛与秋天厅堂长满荆棘的衰败景象作比,形象地描绘出人生兴衰的无常。“深谷变为岸,桑田成海水”,更是用夸张的手法强化这种变化的巨大。面对如此变化,诗人认为“势去未须悲,时来何足喜”,劝诫人们不必因时运不济而悲伤,也不必因时来运转而狂喜。最后“寄言荣枯者,反复殊未已”,寄语那些在人生荣枯中起伏的人,这种变化是无穷无尽的,体现出诗人的豁达态度。第四首:“含沙射人影,虽病人不知”,以“含沙射影”这一说法,比喻暗中伤人的阴险手段,且受害者往往浑然不觉。“巧言构人罪,至死人不疑”,进一步指出用花言巧语构陷他人,甚至能让被构陷者至死都不明白缘由。接着连用“掇蜂杀爱子”“掩鼻戮宠姬”“弘恭陷萧望”“赵高谋李斯”等典故,展示历史上奸佞之人巧言构陷忠良的种种恶行。在列举诸多事例后,诗人表明“阴德既必报,阴祸岂虚施。人事虽可罔,天道终难欺”的观点,认为上天有眼,善恶终有报,人间或许能一时蒙骗,但天理不可欺。“明则有刑辟,幽则有神祗”,指出无论是在人间有法律制裁,还是在冥冥之中有神明监督。“苟免勿私喜,鬼得而诛之”,告诫那些侥幸逃脱惩罚的人,不要暗自欣喜,终会受到鬼神的惩罚,体现出诗人对正义的坚信与对奸佞行为的批判。第五首:“季子憔悴时,妇见不下机。买臣负薪日,妻亦弃如遗”,运用苏秦(季子)早年落魄时嫂子不下织机、朱买臣未发迹时妻子离他而去的典故,生动刻画了世人在人贫贱时的冷漠无情。“一朝黄金多,佩印衣锦归。去妻不敢视,妇嫂强依依”,描绘出苏秦、朱买臣富贵后,妻子和嫂子截然不同的态度,前后对比强烈,展示出“富贵家人重,贫贱妻子欺”的世态炎凉。诗人对此发出“奈何贫富间,可移亲爱志”的感慨,批判因贫富变化而改变亲情爱意的现象。这种现象使得世人“汲汲求富贵”“各竞锥刀利”,诗人最后劝人“随分归舍来,一取妻孥意”,希望人们能看淡贫富,回归家庭本真,表达出对质朴情感的向往与对世俗功利的批判。
3. 作品点评
这组诗作于唐元和年间。首章以屈原、贾谊相较,言二人所逢时世治乱有别:一逢乱世国政荒淫,一遇治世刑罚宽措。写屈原“彷徨未忍决”着墨深重,状贾谊“此去难为心”用笔轻简,暗合世人对二者遭际的轻重之别。“良时真可惜”乃诗之主旨,谓贾谊生当治世却不被重用,其憾恨比屈原逢乱世投江更深,实含自身不遇之慨。
上一篇:唐·崇圣寺鬼《题壁》
下一篇:唐·卢照邻《送梓州高参军还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