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阳人":上阳宫人啊,
# 上阳:即上阳宫,在洛阳皇宫内苑的东面,唐高宗时建立。
"上阳人":上阳宫人,
"红颜暗老白发新":当年的花容月貌已经暗暗消失。如今垂暮之年,白发如银。
"绿衣监使守宫门":绿衣监使守着宫门,
# 绿衣监使:太监。唐制,京都诸园苑各设监一人,从六品下,副监一人,从七品下。六品穿深绿色公服,七品穿浅绿色公服。
"一闭上阳多少春":一下就关闭了上阳人多少个春天。
"玄宗末岁初选入":说起来,还是玄宗末年被选进皇宫,
"入时十六今六十":进宫时刚十六,现在已是六十。
"同时采择百余人":一起被选的本有一百多人,
"零落年深残此身":然而,日久年深,凋零净尽,如今剩下只老身一人。
# 残:剩下。,零落:指凋谢,死亡。
"忆昔吞悲别亲族":想当初,吞声忍泪,痛别亲人,
"扶入车中不教哭":被扶进车子里不准哭泣。
"皆云入内便承恩":都说进了皇宫便会承受恩宠,
# 承恩:蒙受恩泽。
"脸似芙蓉胸似玉":因为自己是那样的如花似玉。
"未容君王得见面":哪晓得一进宫,还没等到见君王一面,
"已被杨妃遥侧目":就被杨贵妃远远地冷眼相看。
# 遥侧目:因嫉恨而远远地用斜眼看。,杨妃:杨贵妃。
"妒令潜配上阳宫":我遭到嫉妒,被偷偷地送进上阳宫,
"一生遂向空房宿":落得一辈子独守空房。
"宿空房":住在空房中,
# 房:一作床。
"秋夜长":秋夜那样漫长,
"夜长无寐天不明":长夜无睡意,天又不肯亮。
"耿耿残灯背壁影":一盏残灯,光线昏昏沉沉,照着背影,投映在墙壁上,
# 背壁:一作照背。,耿耿:微微的光明。
"萧萧暗雨打窗声":只听到夜雨萧萧,敲打着门窗。
# 萧萧:下雨声。
"春日迟":春日的白天是那样慢,
"日迟独坐天难暮":那样慢啊,独自坐着看天,天又黑得那样晚。
"宫莺百啭愁厌闻":宫里的黄莺儿百啭千啼,本该让人感到欣喜,我却满怀愁绪,厌烦去听,
# 啭:鸣叫。
"梁燕双栖老休妒":梁上的燕子成双成对,同飞同栖,是多么地让人羡慕,但我老了,再也引不起丝毫的嫉妒。
"莺归燕去长悄然":黄莺归去了,燕子飞走了,宫中长年冷清寂寥,
"春往秋来不记年":就这样送春,迎秋,已记不得过了多少年。
"唯向深宫望明月":只知对着深宫,望着天上月,
"东西四五百回圆":看它东边出来,西边落下,已经四五百回圆缺。
"今日宫中年最老":现如今,在这上阳宫中,就数我最老。
"大家遥赐":皇帝听说后,
# 大家:自汉至唐,官中对皇帝的一种习惯称呼。
"尚书号":远远地赐了个“
# 尚书:唐代官中有女尚书,设六尚(尚官、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分管服侍皇帝的事务。
"小头鞋履窄衣裳":我穿的还是小头鞋子、窄窄的衣裳,
# 鞋履:都是指鞋。
"青黛点眉眉细长":还是用那青黛画眉,画得又细又长。
# 青黛:一种青黑色颜料,用来画眉。
"外人不见见应笑":外边的人们没有看见,看见了一定要笑话,
"天宝末年时世妆":因为这种妆扮,还是天宝末年的时髦样子。
# 时世妆:时髦妆饰。
"上阳人":上阳宫人哪,
"苦最多":苦可以说是最多。
"少亦苦":年轻也苦,
"老亦苦":老了也苦,
"少苦老苦两如何":一生孤苦,可又能怎样!
"君不见昔时吕向《美人赋》":你不曾看到那时吕向的《美人赋》,
# 《美人赋》:作者自注为“天宝末,有密采艳色者,当时号花鸟使,吕向献《美人赋》以讽之。”吕向,字子回。玄宗开元十年(722),召入翰林院,兼集贤院校理。当时朝廷每年遣使到各地选取美女纳入后官,称“花鸟使”。他献《美人赋》进行讽谏,因官左拾遗。官至工部侍郎。作者原注以为“天宝末”事,有误。,向:一作尚。
"又不见今日上阳白发歌":你又没见到今日的《上阳宫人白发歌》!
# 阳:自注:一本此下有宫人字。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新乐府诗,属于政治讽喻题材,通过描绘一位被幽禁洛阳上阳宫长达四十余年的老宫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帝王强选秀女、禁锢深宫的残酷制度,深刻鞭挞了封建制度对人性的践踏。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全诗通过秋夜、春日、明月、风雨等意象,构建出连贯的悲剧意境。如“萧萧暗雨”与“耿耿残灯”共同渲染压抑氛围,使读者在感官体验中自然感知人物情感。反衬:以乐景衬哀情,“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莺归燕去长悄然”,以“春日”“莺燕”的生机反衬宫女的孤独,凸显其被遗弃的凄凉。
3. 分段赏析
开头八句,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上阳宫的环境与老宫女的身世。上阳宫已不见往日的奢华,再无喧腾的车马经过,更没有轻盈的歌舞表演,诗人眼中所见的,是绿衣监使在宫门严密看守下,那扇一关闭就隔绝了无数春光的宫门。上阳宫一片死寂,简直像一座监狱,一座活生生的坟墓。诗人用满含忧郁与哀叹的语调,奏响了全篇作品的主旋律。上阳宫的女子从十六岁的妙龄少女,变成了头发花白的六十岁老人,在深宫后院中被幽禁了四十四年。当年一同被选入宫、有着相同命运的女子,如今都像春花秋草般被摧残而凋零殆尽,活在世上的只剩下她一人。从“残此身”的“残”字里,能感受到一种格外悲苦的情绪。接下来的八句,转入对过往之事的回忆,重现了一位如花似玉的少女在被逼迫离开家乡入宫时,与亲人告别的悲痛场景。据记载,唐朝天宝末年,朝廷专门设立了所谓的“花鸟使”,到民间为皇帝秘密挑选美女。这位上阳宫的女子,当年被强行带走离开亲人时,就连哭泣都不被允许。人们都说“进入宫中就能得到君王的恩宠”,可这实际上只是哄骗她的话语,结果她连君王的面都没能见到,就因为当时深受宠爱且善妒的杨贵妃,瞒着皇帝把她暗地里发配到了冷宫中。“秋夜长”“春日迟”这两节,通过两个具体场景,极力描绘上阳女子一生被幽禁的凄怨生活。作者先以情景交融的手法描写秋夜:秋风萧瑟,暗雨淅沥,残灯明灭,空房寂寥,主人公长夜无法入眠,唯有身影相伴。这里,环境的凄凉冷落与主人公内心的寂寞孤苦相互交融,写景与抒情巧妙地交织在一起,营造出浓厚的悲剧氛围。接着以情景映衬的手法描写春日:春光里,梁上燕子双双飞舞,宫中黄莺自在啼鸣,这些景象反衬出这位宫女被遗弃、被监禁、失去自由的愁苦寂寞心情。黄莺动人的鸣叫,本应让人满心欢喜,可她却“愁厌闻”;梁燕成双成对地同飞同栖,本会引发年轻女子的羡慕、向往乃至嫉妒,可对于这位老宫女来说,再也无法触动这样的情感。这是十分委婉含蓄且深刻细致的心理刻画。“梁燕双栖老休妒”中的“休妒”二字,蕴含着深沉的内涵,在这两个字背后,分明藏着一段辛酸的过往。“休妒”并非简单的不嫉妒,恰恰说明她曾年年妒、月月妒,直到如今才“休妒”。这两个字包含了上阳宫女从满怀希望到彻底失望,最终陷入绝望的悲惨一生。这句话与前面的“宫莺百啭愁厌闻”、后面的“春往秋来不计年”相互对照,正好体现出上阳宫女在残酷折磨下,对生活、对爱情乃至一切都失去了信心与乐趣,心灰意冷、昏昏度日的麻木状态。她被深锁在宫中,既嫌弃“秋夜长”,又埋怨“春日迟”:天亮时盼着天黑,“日迟独坐天难暮”;天黑后又盼着天亮,“夜长无寐天不明”。青春在悄然消逝,生命在无声中消磨,春去秋来,年复一年,到底流逝了多少岁月,已经模糊难记。百无聊赖之际,只能望着月亮长叹:“唯向宫中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唯”字写出了主人公的孤寂;“东西”二字指月亮东升西落,写出主人公从月亮升起东方一直望到月亮沉落西天,长年累月、彻夜难眠,在痛苦中苦苦煎熬的情景。在尽情抒发完寂寞苦闷的心情后,诗中的主人公却用看似轻松的语气对自己发出了嘲笑。因为“年最老”,她得到了“大家”(内宫对皇帝的惯称)的恩典,从京都长安传旨到洛阳上阳宫,“遥赐”她“女尚书”的空头衔。然而,以垂暮之年顶着一个所谓“尚书”的虚名,难道就能弥补一生被幽禁的悲哀吗?这恰恰印证了“皇恩”的极度虚伪。接着,她对自己的装扮进行了嘲讽:宫外早已是“时世宽装束”,描眉也变成短而宽的样式,可她依旧穿着“小头鞋”“窄衣裳”,用青黛描出细长的眉毛,一身天宝末年的打扮,难怪她会自嘲道“外人不见见应笑”,这话里无疑饱含着泪水。这里用看似轻松的自我解嘲口吻,展现出主人公深切的悲痛,将她悲痛到极致近乎变态的心理刻画得十分透彻。诗的尾声部分,用感叹的语气和劝诫的言辞,表达出诗人的怜悯之心以及“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社会理想,体现出诗人“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良苦用意。这首诗语言通俗浅近,带有民歌的风格韵味。
4. 作品点评
此诗选题极具典型性。诗人未铺陈群体性悲剧,而择取深锁重垣的迟暮宫娥作为核心意象,以耄耋之躯承载绝望心绪。通过这个浓缩百年苦难的典型形象,完成对群体性命运的终极审判。作品以人性戕害的痛彻揭示撼动人心,使批判锋芒穿透历史帷幕。
# 白乐天《长恨歌》、《上阳人歌》,元微之《连昌宫词》,道开元间宫禁事最为深切矣。
宋洪迈《容斋随笔》
# 香山讽谕诗乃乐府之变,《上阳白发人》等篇,读之心目豁朗,悠然有余味。
明末清初田雯《古欢堂集杂著》
# 只此一语,可以泣鬼矣(“入时十六”句下)。泣鬼语(“零落年深”句下)。殊可切齿。马嵬之死,不足悲也(“未容君王”二句下)。泣鬼语(“一生遂向”句下)。泣鬼语(“唯向深宫”句下)。要他何用(“大家遥赐”句下)?泣鬼语。此一语更惨(“天宝末年”句下)。
清黄周星《唐诗快》
# 只“惟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二语,已见宫人之苦,而杨妃之嫉妒专宠,足以致乱矣。女祸之诫,千古昭然。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元氏《长庆集》二四《上阳白发人》,本悯宫人之幽闭,而其篇末乃云:“此辈贱嫔何足言,帝子天孙古称贵。诸王在阁四十年,七宅六宫门户闭……”此为微之前任拾遗时之言论,于作此诗时不觉连类及之,本不足异,亦非疵累。但乐天《上阳白发人》之作,则截去微之诗末题外之意,似更切径而少枝蔓。
近代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
上一篇:唐·李世民《守岁》
下一篇:唐·杜甫《公安县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