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ēng
gāo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5
fēng
tiān
gāo
yuán
xiào
āi
zhǔ
qīng
shā
bái
niǎo
fēi
huí
biān
luò
xiāo
xiāo
xià
jìn
cháng
jiāng
gǔn
gǔn
lái
wàn
bēi
qiū
cháng
zuò
bǎi
nián
duō
bìng
dēng
tái
jiān
nán
hèn
fán
shuāng
bìn
liáo
dǎo
xīn
tíng
zhuó
jiǔ
bēi

译文

风急切地吹着,天空高远,猿猴发出悲哀的啼叫声,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漂泊万里,在这悲凉的秋天里我常常客居他乡,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近日又因病戒了酒,满心的悲愁更难以排遣。

逐句剖析

"风急天高猿啸哀":风急切地吹着,天空高远,猿猴发出悲哀的啼叫声,

# 猿啸哀:猿凄厉的叫声。《水经注·江水》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渚清沙白鸟飞回":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指鸟盘旋飞翔的样子。,渚:(zhǔ)水的小洲。

"无边落木萧萧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

# 萧萧:草木摇落的声音。,落木:落叶。

"不尽长江滚滚来":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

# 滚滚:一作衮衮。

"万里悲秋常作客":漂泊万里,在这悲凉的秋天里我常常客居他乡,

# 常作客:长期羁旅于万里之外。,万里:指远离故乡。

"百年多病独登台":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 百年:这里借指晚年。

"艰难苦恨繁霜鬓":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

# 艰难苦恨繁霜鬓:意思是,一生艰难,常常抱恨于志业无成而身已衰老。艰难,指自己生活多艰,又指国家多难。苦恨,极恨。繁霜鬓,像浓霜一样的鬓发。繁:多。

"潦倒新停浊酒杯":穷困潦倒,近日又因病戒了酒,满心的悲愁更难以排遣。

# 新停:刚刚停止。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潦倒:衰颓,失意。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登高》乃唐代大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创作于大历二年(767年),彼时杜甫身处夔州。诗的前半部分聚焦写景,细致描述了诗人登高时的所见所闻。紧扣秋日这一季节特征,生动勾勒出江边开阔却又透着寂寥的独特景致。首联恰似一幅精心雕琢的局部近景图,细腻入微;颔联则犹如一幅气势恢宏的整体远景画,视野开阔。后半部分着重抒情,深刻表达了诗人登高时的所感所思。紧密围绕自身的坎坷身世与悲惨遭遇,倾诉出穷困窘迫、年老体衰、疾病缠身,又常年漂泊他乡的无尽悲哀。颈联直抒身世之伤,将前四句写景中所隐含的比兴、象征、暗示等意味一一揭示;尾联进一步阐述,以一个被衰愁病苦笼罩的自我形象作为收束。整首诗语言凝练,字字珠玑,通篇皆用对偶,且一二句还包含句中对,充分彰显出杜甫在晚年时,对诗歌语言与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臻化境,达到了圆通自如的高超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登高》创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彼时杜甫身处夔州。虽安史之乱已平定四年,然地方军阀纷争又起,割据混战。杜甫先前入严武幕府,得以有所依托。岂料严武骤然病逝,杜甫无奈,只得告别经营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乘船南下。本欲径直抵达夔门,却因疾病缠身,在云安滞留数月后才辗转至夔州。幸得当地都督照拂,他方能在此栖居三年。这三年间,杜甫生活依旧困苦,身体每况愈下。一日,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高台,登高望远,万千思绪涌上心头。眼前萧瑟的秋江景致,触动心中所感,身世飘零之悲、老病孤愁之哀,皆被一一勾起。就在这般极端困窘的境遇下,五十六岁的杜甫写下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借景抒情诗。诗中描绘了诗人登高时所目睹的秋江景色,展现出一幅萧瑟、凄凉的画面,营造出沉郁悲凉的氛围。诗人借这些秋景,倾诉了自己长年漂泊异乡、年老多病缠身、孤独愁苦相伴的复杂情感,将身世之悲与忧国之情融入其中,表达了对自身命运的哀伤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2. 写作手法

象征:“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可视为具有象征意味。“落木萧萧”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衰颓。落叶纷纷飘落,如同生命的消逝,不可逆转,暗示诗人暮年的迟暮之感与身世的飘零。“不尽长江滚滚来”象征着历史的长河永不停歇,而个人在这永恒的时间与宏大的自然面前,显得如此渺小与无奈,也从侧面烘托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悲哀。对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一联中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每一处对偶都精巧自然,毫无雕琢痕迹,在工整的对仗中,将诗人复杂的情感与艰难的生活境遇刻画得入木三分。动静结合:“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风急”“猿啸”“鸟飞回”是动态描写,疾风呼啸、猿猴哀啼、鸟儿盘旋,充满动感;“天高”“渚清”“沙白”是静态描写,天空高远、江渚清寂、沙滩洁白,动静结合,勾勒出一幅既富有动态感又不乏静谧氛围的秋日图景。俯仰结合:风急天高猿啸哀”与“无边落木萧萧下”,仰观疾风呼啸、落木纷扬;“渚清沙白鸟飞回”和“不尽长江滚滚来”,俯瞰渚清沙白、江流奔涌。俯仰结合,勾勒出雄浑壮阔之景。点面结合: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猿、沙、鸟等意象为“点”,风、天、渚则构成“面”。二者巧妙结合,如同运镜,将夔州秋景的整体与局部,鲜活且细腻地呈现出来。远近结合:“风急天高猿啸哀”,闻远方猿啼,见天际疾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极目远望,落木、江水奔涌。而“渚清沙白鸟飞回”,则近观江渚飞鸟。远近结合,多视角勾勒,尽展景物神韵。借景抒情:“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借眼前萧瑟的秋景,“悲秋”二字点明季节引发的悲伤情绪,再结合“万里”“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将自己常年漂泊他乡的羁旅愁思、年老多病的孤苦凄凉之情,融入对秋景的描写之中,借景抒发内心的深沉悲叹。比喻:艰难苦恨繁霜鬓”一句,诗人把自己因艰难困苦、满心愁恨而增多的白发比作“繁霜”。形象地展现出白发如霜般稠密,侧面反映出诗人饱经沧桑、忧国忧民,在艰难生活与深沉愁绪的重压下,头发迅速变白的状态,含蓄地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强化了愁苦的表达。

3. 分段赏析

此诗前四句描绘登高时的所见所闻。首联以对仗开篇,诗人紧扣夔州独特环境,以“风急”二字统领全联,甫一开头便成就千古名句。夔州向来以猿多闻名,峡口更是以风大著称。秋日本应天高气爽,此地却狂风呼啸。诗人登高,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颇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境。诗人视线流转,从高处移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下,一群迎风飞翔、盘旋回转的鸟儿点缀其间,宛如一幅精美画卷。其中天与风、沙与渚、猿啸与鸟飞,浑然天成,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仗工整,句中还有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节奏感十足。经诗人艺术提炼,这十四个字,字字精准,无一冗余,用词遣句浑然天成,达到奇妙境界。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对仗起笔的首句,末字通常用仄声,此诗却以平声入韵。沈德潜赞其“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颔联集中展现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观茫无边际、纷纷飘落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东流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深沉抒发自身情怀。“无边”“不尽”二词,让“萧萧”“滚滚”更具画面感,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的窸窣声、长江的汹涌状,更无形中流露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透过这对沉郁悲凉的句子,尽显诗人神来之笔,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赞其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实至名归。前两联极力渲染秋景,直至颈联,才点明“秋”字。“独登台”表明诗人于高处远眺,将眼前景与心中情紧密相连。“常作客”点明诗人漂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人生,此处特指暮年。“悲秋”二字写得沉痛。秋天未必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联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不禁生出无限悲愁。诗人将久客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情感,融入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中,让人深切感受到他沉重跳动的情感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与上一联的“无边”“不尽”相互呼应,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如落叶和江水般,排遣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无间。至此,诗在作客思乡的一般含义上,增添了久客孤独的内容,融入了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了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愈发深沉。尾联收束全诗,并分别承接五六两句。诗人饱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令自己白发日增,又因病断酒,悲愁更难以排遣。本兴致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无故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不难理解。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胡应麟《诗薮》)。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颇为独特,八句皆对仗工整。乍看之下,首句与尾句似乎并无对仗之态,中间几句也仿佛并非刻意为之。然而,若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其精妙之处在于“一篇之中,句句皆合律,一句之内,字字皆中规”。它不仅全篇堪称典范,可供后人学习借鉴,就连用词用句,都极具独到之处,皆是古今之人绝不敢言,亦绝难企及的。正因如此,此诗能够荣获“旷代之作”的极高赞誉(此评价均出自胡应麟《诗薮》),也就实至名归了。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高浑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清杨伦《杜诗镜铨》

# 杜陵诗云:“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 “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前一联蜂腰,后一联鹤膝。

宋杨万里《诚斋诗话》

# 此两联(按指“无边落木”四句)不用故事,自然高妙,在樊川《齐山九日》七言之上。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

# 此诗已去成都分晓。旧以为在梓州作,恐亦未然。当考公病而止酒在何年也。长江滚滚,必临大江耳。

元方回《瀛奎律髓》

# 老杜集中,吾甚爱“风急天高”一章,结亦微弱。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景是何等景,事是何等事?宋人乃以《九日崔氏蓝天庄》为律师绝唱,何耶?

明李东阳《麓堂诗话》

# 少陵派有二诗,一派立论宏阔,如此篇”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及”二仪清浊还高下,三伏炎蒸定有无“其流为宋诗,本朝庄定山诸公祖之。一派造语富丽,如”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墙起白鸥“及,“鱼吹细浪摇歌扇,燕蹴飞花落舞筵”等作,其流为元诗,本朝杨孟诸公祖之。

明张綖《杜工部诗通》

# 作诗大法,唯在格律精严,词调稳契,使句意高远,纵孜孜可剪,何害其工?骨体卑陋,虽一字莫移,何补其拙?如老杜“风急天高”乃唐七言律诗第一首。……“风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如海底珊瑚,瘦劲难明,深沉莫测,而力量万钧。通首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说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元人凭此诗云:“一篇之内,句句皆奇,一句之内,字字皆奇。”亦有识者。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五

# 无论结语膇重,即起处“鸟飞回”三字,亦勉强属对,无意味。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

# 三、四是愁绪语。

明陆时雍《唐诗镜》

# 尽古来今,必不可废。结句生僵,不恶,要亦破体特断,不作死板语。

明王夫之《唐诗评选》

# 七律八句皆属对,创自老杜。前四句写景,何等魄力。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

# 远客悲秋,又以老病止酒,其无聊可知。千绪万端,无首无尾,使人无处捉摸,此等诗如何可学?“风急天高猿啸哀”,发端已藏“独”字。……“潦倒新停浊酒杯”,顶“百年多病”。结凄壮,止益登高之悲,不见九日之乐也。前半先写“登高”所见,第五插出“万里作客”,呼起“艰难”,然后点出“登台”,在第六句中,见排奡纵横。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气象高浑,有如巫峡千寻,走云连风,诚为七律中稀有之作。后人无其骨力,徒肖之于声貌之间,外强而中干,是为不善学杜者。

清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 太白过散,少陵过整,故此诗起太实,结亦滞。

清吴昌祺《删订唐诗解》

# 四句如千军万马,冲坚破锐,又如飘风骤雨,折旆翻盆。合州极爱之,真有力拔泰山之势。

清张世炜《唐七律隽》

# 通首下字皆不寻常。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八句皆对,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变。昔人谓两联俱可裁去二字,试思“落木萧萧下”,“长江滚滚来”,成何语耶?好在“无边”、“不尽”、“万里”、“百年”。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七言律有以叠字益见悲壮者,如杜子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江天漠漠鸟双去,风雨时时龙一吟”是也。

清王士禛《带经堂诗话》卷三

# 《登高》起二“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收二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通首作对而不嫌其笨者,三四”无边落木“之句,有万钧之气;五六”万里悲秋“二句,有顿挫之神耳。又首句妙在押韵,押韵则声长,不押韵则局板。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一六二

# 前四句景,后四句情。一、二碎,三、四整,变化笔法。五、六接递开合,兼叙点,一气喷薄而出。此放翁所常拟之境也。收不觉为对句,换笔换意,一定章法也。而笔势雄骏奔放,若天马之不可羁,则他人不及。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 张云:此孙仅所谓“夐邈高耸,若凿太虚而号万窍”者。

清曾国藩《十八家诗钞》

# 杨诚斋曰:全以“萧萧”“滚滚”唤起精神,见得连绵,不是装凑赘语。刘会孟曰:三、四句自雄畅,结复郑重。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

# 陆深曰:杜格高,不尽合唐律。此篇声韵,字字可歌,与诸作又别。蒋一葵曰:虽起联而句中各自对,老杜中联亦多用此法。吴山民曰:次联势若大海奔涛,四叠字振起之。三联“常”、“独”二字,何等骨力!周珽云:章法句法,直是蛇神牛鬼佐其笔战。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登高》一首,起二“风急天高……鸟飞回”,收二“艰难苦恨……浊酒杯”,通首作对而不嫌其笨者;三、四“无边落木”二句,有疏宕之气;五、六“万里悲愁”二句,有顿挫之神耳。又首句妙在押韵,押韵则声长,不押韵则局板。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贺《雁门太守行》

下一篇:唐·高适《别董大二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