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云压城城欲摧":敌军似乌云压进,城墙仿佛将要坍塌,
# 城欲摧:城墙仿佛将要坍塌。摧:毁。,黑云压城: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
"甲光向日金鳞开":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 甲光向日金鳞开: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甲,指铠甲,战衣。向日,亦有版本写作“向月”。向,向着,对着。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开,打开,铺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
# 角:军中号角。
"塞上燕脂凝夜紫":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里凝为紫色。
# 塞上燕脂凝夜紫: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燕脂,即胭脂。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凝,凝聚。“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上:一作土。
"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这红旗的驰援部队悄悄临近易水,
# 易水:河名,发源于河北易县。战国时荆轲《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临:逼近,到,临近。
"霜重鼓寒声不起":浓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 霜重鼓寒声不起: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
"报君黄金台上意":为了报答国军的赏识和信任,
# 意:信任,重用。,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报:报答。
"提携玉龙为君死":手握宝剑甘愿为他血战到底。
# 君:君王。,玉龙:指宝剑。传说晋代雷焕曾得玉匣,内藏二剑,后入水化为龙。
中唐著名诗人,“诗鬼”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仕途偃蹇,仅曾官奉礼郎。因避家讳,不应进士科考试。世称李昌谷、李长吉。后世称李贺为“诗鬼”,其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李贺的诗长于乐府,多表现人生不得意的悲愤,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现实,也有所揭露、讽刺。又因其多病早衰,生活困顿,于世事沧桑、生死荣枯,感触尤多。善熔铸辞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诗境,在中唐时代独树一帜,严羽《沧浪诗话》称为“李长吉体”。代表作品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秦王饮酒》等。有《昌谷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雁门太守行》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边塞诗,描写了一场惨烈的战争:孤城被敌军团团围困,危在旦夕,将士们浴血奋战,誓死抵抗,表现了将士们为朝廷效命、战死疆场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
2. 写作手法
比喻和夸张:诗中“黑云压城城欲摧”一句,用“黑云”比喻敌军来势汹汹,以“压”字强调其威胁之大,再用“欲摧”进一步夸张,形象地描绘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甲光向日金鳞开”一句,则以“金鳞”比喻战士们铠甲的闪光,形象地展示了守城将士的军容整肃和士气高昂。借代:“提携玉龙为君死”中的“玉龙”代指宝剑,形象地表达了将士们为国捐躯的决心和勇气。多感官描写:视觉描绘写:诗中“黑云压城”、“甲光向日金鳞开”、“塞上燕脂凝夜紫”等句,通过鲜明的色彩对比和生动的画面描绘,使战争场面跃然纸上,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听觉描写:“角声满天秋色里”一句,从听觉角度渲染了战场的悲壮气氛,角声的凄凉和悲壮与秋色的凄凉相映成趣,更加突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壮。用典:诗中“报君黄金台上意”一句,引用了战国时燕昭王修筑黄金台招揽天下贤士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重用贤才、平定海内的思想感情。这一典故的运用,既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又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象征和暗示:“半卷红旗临易水”一句中的“半卷红旗”象征着黑夜行军的谨慎和高度戒备,同时也暗示了将士们悲壮激烈的豪情。而“临易水”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悲壮和豪情,易水是古代英雄荆轲刺秦的出发地,此处借用其意,更加突出了将士们的英勇无畏。
3. 分段赏析
这首诗开头两句先描写了紧张的战前气氛。第一句用“黑云”来比喻敌军来势汹汹,“压”字显出敌人攻势凶猛,而后“欲摧”更强调形势危急,刻画了危险的场景。第二句写我军严阵以待,展现出不畏强敌的英勇气概。这两句形成鲜明对比,既写出战况紧急,又突出我军将士的英勇。三四句从声音和颜色两方面渲染战场悲壮氛围。秋天的号角声本就凄凉,在战场上更显悲壮。“塞上燕脂凝夜紫”描写战场上鲜血染红大地,在暮色中变成暗紫色,给画面增添了悲壮色彩。第五句写夜间行军作战。“半卷红旗”表现部队隐蔽行动,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点明战场位置。战士们擂鼓进攻,但寒夜霜重连鼓声都哑了,即便如此他们仍奋勇作战。第六句生动展现了战场上的艰难时刻:援军刚逼近敌营就擂响战鼓冲锋陷阵,可深秋寒夜里霜气太重,战鼓都被冻得发不出声响。但即便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将士们依然斗志昂扬,没有半点退缩之意。前六句用黑色、紫色为主色调,配上红色点缀,营造出压抑的战场氛围。凄厉的号角声和低沉的鼓声交织,更增强了悲壮感。最后两句引用黄金台的典故,表现将士们誓死报国的决心。黄金台是燕昭王招贤纳士的地方,诗人借此表达将士们愿为君王效死的忠诚。
4. 作品点评
诗人以泼墨般的浓烈彩笔,在塞外的天幕上挥洒出一幅惊心动魄的战争图卷——黑云压城时迸射的金甲冷光,凝血沉淀后晕染的暮色紫霞,当燕脂红的战旗半卷于易水寒波,整幅画面便成了用调色刀刮出的历史浮雕,每一道突兀的色差里都蛰伏着未被言说的悲壮。
# 李贺以歌诗谒韩愈,愈时为国子博士分司,送客归,极困。门人呈卷,解带旋读之,有篇《雁门太守》云:“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却缓带,命迎之。
宋王谠《唐语林》
# 长吉才力奔放,不惊众绝俗不下笔,有《雁门太守》诗曰:“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射日金鳞开。”王安石曰:“是儿言不相副也。方黑云如此,安待向日之甲光乎?”
宋王得臣《麈史》
# 李贺《雁门太守行》语奇。
宋曾季狸《艇斋诗话》
# 或问:“此诗韩、王二公去取不同,谁为是?”予曰:“宋老头巾不知诗,凡兵围城,必有怪云变气,昔人赋鸿门有‘东龙白日西龙雨’之句,解此意矣。予在滇,值安凤之变,居围城中,见日晕两重,黑云如蚊在其侧,始信贺之诗善状物也。”
明杨慎《升庵诗话》卷十
# 李奉礼“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是阵前实事,千古妙语。王荆公訾之,岂疑其黑云、甲光不相属耶?儒者不知兵,乃一大患。
清薛雪《一瓢诗话》
# 阴云蔽天,忽露赤日,实有此景(“黑云压城”二句下)。字字锤炼而成,昌谷集中定推老成之作。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沉雄乃尔(“黑云压城”二句下)。警绝(“霜重鼓寒”三句下)。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闪烁纸上(“黑云压城”句下)。结更陡健。
清史承豫《唐贤小三昧集》
# 长吉诗皆仅成章(“半卷红旗”二句下)。
近代王闿运《王闿运手批唐诗选》
# 此篇盖咏中夜出兵,乘间捣敌之事。“黑云压城城欲摧”,甚言寒云浓密,至云开处逗露月光与甲光相射,有似金鳞。此言初出兵时,语气甚雄壮。“角声满天”,写军中之所闻;“塞上胭脂”,写军中之所见。“半卷红旗”,见轻兵夜进之捷;“霜重鼓咽”,冒寒将战之景。末复设为誓死之词,以答君上恩礼之隆,所以明封疆臣子之志也。”
清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卷一
# 刘云:有此一语方畅(“角声满天”句下)。此等景不可无(“塞上燕脂”二句下)。起语起。赋雁门著紫土本嫩。后三语无甚生气,设为死敌之意偏欲如此,颇似败后之作。
明高棅《唐诗品汇》
# 黎简:“声满天地”似昌黎“天狗堕地”之作篇中活句,贺其不愧作者。“霜重”句即李陵“兵气不扬”意。写败军如见(“半卷红旗”二句下)。以死作结势,结得决绝险劲(末二句下)。
明末清初黄淳耀、黎简《李长吉集》
# 杜诏:此诗言城危势亟,擐甲不休,至于哀角横秋,夕阳塞紫,满目悲凉,犹卷旆前征,有进无退。虽士气已竭,鼓声不扬,而一剑尚存,死不负国。皆极写忠诚慷慨。
清杜诏、杜庭珠《中晚唐诗叩弹集》
# 《雁门太守行》通篇皆赞词,《折杨柳》通篇皆戒词,名虽乐府,实寡风韵。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一
# 刘辰翁曰:语少而劲,转出死敌意,愤咽。范梈曰:作诗要有惊人句。语险,诗便惊人。如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照日金鳞开”,此等语,任是人道不出。周敬曰:萃精求异,刻画点缀,真好气骨,好才思。顾璘曰:词奇而俊,前辈所称。陆时雍曰:“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二字难下;“霜重鼓寒声不起”,语甚有色。周珽曰:今观其全首,似为中唐另树旗鼓者。至末二句,雄浑尤不减初、盛风格。……长吉诗大抵创意奥而生想深,萃精求异,有不自知为古古怪怪者。他如《剑子》《铜仙》等歌什,辄多呕心语,宜为昌黎公所知重也。
明末清初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元和九年冬,振武军乱。诏以张煦为节度使,将夏州兵二千趣镇讨之。振武即雁门郡。贺当拟此以送之,言宜兼程进,故诗皆言师旅晓征也。宿云须,想目初上,甲光赫,角声肃系,望塞外,犹然夜气未开。红旗半卷,疾驰夺水上军。而谓鼓声不扬,乃展起霜重耳。所以激励将士之意,当感金台隆遇,此宣以骏骨报君思矣。
明末清初姚文燮《昌谷集注》卷一
# 乐府《雁门大守行》,古词美洛阳令王涣德政,不咏雁门大守也。长吉乃借古题以寓今事,故“易水”“黄金台”语,其为咏幽蓟事无疑矣。宪宗元和四年,成德军节度使王承宗自立,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讨之,逾年无功,故诗刺诸将不力战,无报国死缓之志也。唐中叶,以天下不能取河北,由诸将观望无成,故长吉愤之。王氏之有恒、冀,正易水、雁门之地。若以为拟古空咏,何味之有?
清陈沆《诗比兴笺》卷四
上一篇:唐·刘禹锡《秋词(其一)》
下一篇:唐·杜甫《登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