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下春江深不流":春天里香积寺下面的涪江深不流,
# 深不流:因水深看不见水的流动。,春江:春天的涪江。
"山腰官阁迥添愁":远处矗立在山腰处的高阁让人发愁。
# 迥:远。,官阁:官方修建的供人游憩的亭阁。
"含风翠壁孤云细":翠绿的山壁前,微风吹着细细的孤云,
"背日丹枫万木稠":山间枫林因背着日光显得格外稠密。
# 稠:多而密。
"小院回廊春寂寂":带着回廊的小院一片寂静冷清,
# 寂寂:寂静无声的样子。,廊:曲折环绕的走廊。
"浴凫飞鹭晚悠悠":夜晚时分,在水中洗浴的凫和江畔飞行的鹭鸶非常悠悠闲闲的样子。
# 凫:野鸭。
"诸天合在藤萝外":香积寺应该就在藤萝之外,
# 诸天:佛家认为天界有许多阶层,各有菩萨主持。这里指山顶的寺院。
"昏黑应须到上头":天黑的时候应该就能到达。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涪城县香积寺官阁》是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描绘了涪城县香积寺及其周边的春日景色,如春江、山腰官阁、含风翠壁、背日丹枫、小院回廊、浴凫飞鹭等,营造出一种清幽、孤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杜甫对眼前美景的欣赏,同时也流露出其内心的忧愁孤寂以及对身世的感慨,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诗人对人生、对现实的思考。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寺下春江深不流,山腰官阁迥添愁”,借春江、官阁之景,直接抒发内心的愁绪。以深而不流的春江和高耸的官阁,营造出压抑、忧愁的氛围。动静结合:“小院回廊春寂寂,浴凫飞鹭晚悠悠”,“小院回廊春寂寂”描绘静态的小院回廊,寂静无声;“浴凫飞鹭晚悠悠”刻画野鸭凫水、白鹭飞翔的动态场景,动静相衬,使画面更具层次感与生机。
3. 分段赏析
首联:“寺下春江深不流,山腰官阁迥添愁”,诗人先点明寺下春江的特点,江水看似深沉平静,似不流动,而山腰上高耸的官阁,让诗人陡然增添愁绪,为全诗奠定情感基调。颔联:“含风翠壁孤云细,背日丹枫万木稠”,从视觉角度,细腻描绘官阁周边的自然景观。含风的翠壁旁,孤云纤细;背日之处,丹枫与众多树木繁茂,展现出一幅色彩鲜明、层次丰富的画面。颈联:“小院回廊春寂寂,浴凫飞鹭晚悠悠”,将视角转向寺内小院回廊,突出春日寂静氛围。又以野鸭、白鹭在傍晚悠然自得的动态,与前文寂静之景相互映衬,使画面更具韵味。尾联:“诸天合在藤萝外,昏黑应须到上头”,由眼前景展开想象,诗人推测诸天应在藤萝之外,要想探寻,需趁着昏黑登上官阁上头,增添了一种神秘的氛围。
# 老杜七言律,晚唐人无之。凡学诗,五言律可晚唐;只如七言律,不可不老杜也。
元方回《瀛奎律髓》
# 陈后山云:前诗(《送路六侍御入朝》)言情婉挚,此诗写景曲折可寻:俱是律诗入手。
清杨伦《杜诗镜铨》
# 老杜好句中叠用字,惟“落花游丝”妙绝。此外,如“高江急峡”、“小院回廊”,皆排比无关妙处。老杜七言律全篇可法者,《紫宸殿退朝》、《九口》、《登高》、《送韩十四》、《香积寺》……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自是千秋鼻祖。
明胡应麟《诗薮》
# 五、六是岑寂中语,结意故入遣怀。
明陆时雍《唐诗镜》
# 正叙官阁,又起下之凫鹭,上之藤萝;通篇无一句不切山腰也(“小园回廊”句下)。此句是下,“晚”字既承“背日”、又起昏黑(“浴凫飞鹭”句下)。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纪昀:“壁”与“云”是两物,“枫”与“木”却是一物,此两句铢两不称,语亦近于冗塞。五、六就句作对,故为慢调,又自一种。然不及“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也。
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
# 诗作三层看,便明。山下有江,山腰有阁,山上有寺也。轻风散云则渐细,落日映枫则电稠,此从一淡一浓对说。“寂寂”,境地之幽;“悠悠”,物性之闲。
明末清初仇兆鳌《杜诗详注》
# 三、四,从阁仰观;五、六,就阁边写。春无“丹枫”,反照映之故赤,著一“背”字,晚景可想。傍晚就阁盘桓,结联透后,有不尽之致。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