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iàn
殿
zhōng
yáng
jiān
jiàn
shì
zhāng
cǎo
shū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2
rén
yún
wáng
cǎo
shèng
nán
fán
jiàn
shì
mǎn
bēi
fēng
shēng
wēi
xiāo
wàn
qiāng
qiāng
míng
dòng
luò
luò
qún
sōng
zhí
lián
shān
pán
jiān
míng
zhǎng
yǒu
liàn
shí
xiān
shū
lín
chí
zhēn
jìn
jùn
wéi
zhī
zhǔ
nián
zhuǎn
wèi
zhī
zhāng
wáng
hòu
shuí
bìng
bǎi
dài
dōng
jīng
gǎn
qīng
shí
yáng
gōng
qiè
shū
juàn
wàng
qǐn
shí
niàn
huī
háo
duān
guān
jiǔ

译文

此人(指张旭)已经逝世,草书珍秘而难见到。如今承蒙你(杨监)给我展示,满目皆是凄切悲凉。悲风从薄绡上生起,草书墨色陈旧,像是跨越了万里之遥。(草书)犹如铿锵鸣响的美玉,犹如群松挺拔耸立。连绵的山峰盘绕在字里行间,笔力似海涛般浩瀚磅礴。(张旭)有先磨墨再写字的习惯,为了写字,他真的做到了墨池尽黑。他的书法以刚劲雄健为主,晚年时他的书法造诣更加登峰造极。不知张芝、王羲之后,还有谁的书法能与其并称百代楷模。啊,东吴的书法精英(指张旭),他的超逸气质令我感慨,也令我清醒地认识到他的才华。杨监你拂去装书画的箱箧(取出张旭的草书),展卷赏玩废寝忘食沉浸其中。遥想张旭当年挥毫泼墨,不仅只是为了观赏酒德(可能指张旭饮酒后作书的故事)。

逐句剖析

"斯人已云亡":此人(指张旭)已经逝世,

# 亡:已故,不在世。,斯人:此人,指张旭。

"草圣秘难得":草书珍秘而难见到。

# 秘难得:珍秘而难见。

"及兹烦见示":如今承蒙你(杨监)给我展示,

"满目一凄恻":满目皆是凄切悲凉。

"悲风生微绡":悲风从薄绡上生起,

# 微绡:用于写字的薄绡。

"万里起古色":草书墨色陈旧,像是跨越了万里之遥。

"锵锵鸣玉动":(草书)犹如铿锵鸣响的美玉,

"落落群松直":犹如群松挺拔耸立。

"连山蟠其间":连绵的山峰盘绕在字里行间,

"溟涨与笔力":笔力似海涛般浩瀚磅礴。

"有练实先书":(张旭)有先磨墨再写字的习惯,

"临池真尽墨":为了写字,他真的做到了墨池尽黑。

# 尽墨:尽黑。

"俊拔为之主":他的书法以刚劲雄健为主,

# 主:指书法的主体风格。,俊拔:卓异出众。

"暮年思转极":晚年时他的书法造诣更加登峰造极。

# 极:登峰造极之意。,思:意趣。

"未知张王后":不知张芝、王羲之后,

# 张王:张芝、王羲之。

"谁并百代则":还有谁的书法能与其并称百代楷模。

# 并:比并。

"呜呼东吴精":啊,东吴的书法精英(指张旭),

# 东吴精:秉受东吴的精气。这是对张旭的美称,因张旭是东吴苏州人。

"逸气感清识":他的超逸气质令我感慨,也令我清醒地认识到他的才华。

# 清识:清高的鉴赏力,此指杨某的高见卓识。,逸气:超脱世俗的气概、气度。

"杨公拂箧笥":杨监你拂去装书画的箱箧(取出张旭的草书),

# 箧笥:指杨某珍藏张旭作品的小竹箱。

"舒卷忘寝食":展卷赏玩废寝忘食沉浸其中。

# 舒卷:指舒卷展玩。

"念昔挥毫端":遥想张旭当年挥毫泼墨,

# 念昔:忆念往昔。

"不独观酒德":不仅只是为了观赏酒德(可能指张旭饮酒后作书的故事)。

# 独:只。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殿中杨监见示张旭草书图》是杜甫创作的唐诗作品。该诗以精湛笔触描绘了"草圣"张旭超凡入圣的书法艺术,盛赞其笔墨间蕴含的深厚艺术造诣,同时着意刻画殿中监杨某对前人墨宝的虔敬态度。诗中涉及的"殿中监"为唐代职官称谓,主要职责系管理帝王日常起居事务。张旭作为盛唐书坛巨擘,其狂草艺术冠绝一时,诗作完成时这位书法宗师已然作古。值得注意的是,杜工部通过品鉴书迹这一独特视角,既展现了唐代文人间艺术传承的雅趣,也寄寓了对艺术生命永恒性的深刻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殿中杨监见示张旭草书图》为唐代诗人杜甫所作,创作时间可追溯至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深秋,正值杜甫寓居夔州(今重庆奉节一带)期间。时任殿中监的杨炎(后任宰相)因公务赴成都拜谒御史大夫杜鸿渐,途经夔州时与杜甫有过短暂交游,特将珍藏的张旭狂草真迹展示给杜甫鉴赏。面对这幅书法瑰宝,杜甫深受震撼,遂挥毫赋诗记录艺术感悟。诗作不仅定格了唐代文人鉴赏书艺的雅集场景,更通过杨监精藏前贤墨宝的细节,折射出盛唐艺术精神的传承脉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殿中杨监见示张旭草书图》是一首五言诗,以书法鉴赏为题材,通过题咏张旭草书真迹,展现了杜甫对艺术精神的深度思考。全诗由睹物怀人起笔,先以“斯人云亡”的哀婉奠定基调,继而通过“悲风古色”“群松连山”等意象群构建视觉通感,将静止的书法线条转化为充满张力的动态画卷。中段“溟涨笔力”“临池尽墨”等句既暗合张芝临池学书的典故,又凸显张旭草书吞吐天地的笔墨张力,尾段借“东吴精”的赞誉将张旭艺术成就推至百代典范的高度。诗中“杨公拂箧笥”的细节,既写实记录文人雅集的鉴赏场景,更以“忘寝食”的痴态折射出盛唐艺术精神的薪火相传,最终在“不独观酒德”的结语中,揭示出艺术创作超越物质形态的精神永恒性。

2. 写作手法

用典:借张芝“临池尽墨”的典故,暗示张旭对传统的继承。通感:“锵锵鸣玉动”以佩玉相击的清脆声响,将视觉书法转化为听觉节奏,暗合草书提按顿挫的韵律。

3. 分段赏析

杜甫在诗中有多次咏及张旭草书,以本篇写得最为详备。“斯人已云亡,草圣秘难得。”两句开篇即抒哀思,点明张旭已逝,其草书真迹稀见。“及兹烦见示,满目一凄恻。”两句写出了杜甫目睹杨监所藏遗作而“满目一凄恻”以视觉触感引发情感共鸣,非草书意境凄清,而是睹物思人的哀婉。“悲风生微绡,万里起古色。”两句以风起绢帛的动感,赋予书法古色苍茫的宏大境界。“锵锵鸣玉动,落落群松直。连山蟠其间,溟涨与笔力”四句,写出了张旭草书的神妙,且张旭的草书系杨炎珍藏,杨炎当时是显宦,而杜甫在流落中,所以诗中兼赞美杨炎。“有练实先书,临池真尽墨。”两句借东汉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典故,强调张旭的刻苦积淀。“俊拔为之主,暮年思转极。”两句概括其书风以雄健为主导,赞其晚年仍追求艺术升华。“未知张王后,谁并百代则。”两句以“张王”(张芝、王羲之)为参照,设问“谁并百代则”,暗指张旭承续前贤、自成典则。“呜呼东吴精,逸气感清识。”两句的“东吴精”称誉张旭为吴地灵气所钟,其草书“逸气”感染知音杨监,侧面烘托作品魅力。“杨公拂箧笥,舒卷忘寝食。”两句写出杨公废寝忘食的痴迷,反衬草书的感染力。“念昔挥毫端,不独观酒德”,写出了揣摩杨炎的意念,同“张旭三杯草圣传”异其趣。浦起龙说得较含蓄:“论长史(张旭),脱却‘酒’字便非;论长史之书,黏煞‘酒’字又滞。如此恰好。”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涪城县香积寺官阁》

下一篇:唐·张谓《杜侍御送贡物戏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