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载为吴郡":在苏州任职三年,
"临岐祖帐开":临别时设宴送行。
"虽非谢桀黠":虽然不及谢安那般聪慧,
"且为一裴回":却也在此徘徊不舍。
"流水阊门外":阊门外的流水,
"秋风吹柳条":秋风吹拂着柳条。
"从来送客处":这里一直是送别客人的地方,
"今日自魂销":今天却让我独自黯然神伤。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1.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人通过对苏州自然风光和人文环境的描绘,寄托了自己的情感。这种手法使得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刻。烘托:通过“临岐祖帐开”这一众人送行的场景描写,烘托出离别的氛围和诗人内心的复杂情绪。众人在岔路口设下帷帐送行,这种场面让离别之情显得更加浓重,也从侧面烘托出诗人与苏州民众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离别时的不舍。
2. 分段赏析
《别苏州二首》其一:首句和第二句中,诗人首先点明自己在苏州担任刺史已经三年了,如今到了要离开的时候,人们在岔路口设下饯别的宴席。简单的十个字,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事件,为全诗奠定了离别的基调。第三句和最后一句,诗人自谦说自己虽然不是像谢灵运那样才华出众、政绩斐然的人,但在即将离开苏州之际,也不禁徘徊留恋,难舍这片土地,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苏州的不舍之情。《别苏州二首》其二:首句中诗人将目光投向阊门外流淌的河水和在秋风中摇曳的柳条。“流水”让人联想到时间的流逝和离情别绪的绵绵不绝,以水喻情,表达出诗人与苏州之间难以割舍的情感。第二句通过“秋风”“柳条”两个意象,秋风萧瑟,增添了几分凄凉之感,而柳条在古代诗词中常与离别相关,进一步强化了离别的主题,营造出一种伤感的氛围。第三句和最后一句写阊门自古以来就是送客之地,诗人以往也曾在此送别他人,而如今自己却成为了被送别的对象,不禁黯然神伤。通过今昔对比,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在离别时刻的极度痛苦和惆怅。
上一篇:唐·王建《野菊》
下一篇:唐·周昙《春秋战国门·冯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