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丰仍节俭":年成丰收了仍然保持节俭,
# 岁丰:丰收年景。
"时泰更销兵":太平时期更加要防范战争。
# 销兵:防范战争,销,有防范的意思。,时泰:太平时期。
"圣念长如此":君主的心能长久地像这样,
# 圣念:君主的心。
"何忧不太平":哪里还用担忧天下不太平呢。
"湛露浮尧酒":浓重的露水如同尧帝时的美酒,
# 湛露:浓重的露水。
"薰风起舜歌":和暖的东南风催发了像舜帝时的颂歌。
# 薰风:和风,指初夏时的东南风。
"愿同尧舜意":希望能如同尧、舜那般圣明,
# 尧舜意:尧舜圣明的原因。
"所乐在人和":所感到快乐的事在于民心和乐。
# 人和:民心和乐。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组诗。内容上,这组诗前一首描绘了年景丰收时倡导节俭,世道太平之时防范战争的情景,后一首写圣明人和,以尧舜时期的美好景象作比,希望君主能如尧舜般圣明,以实现人心和睦为乐,体现了诗人对清明政治的追求和对国家稳定的关切。
2. 写作手法
用典:“湛露浮尧酒,薰风起舜歌。愿同尧舜意,所乐在人和”,引用了尧和舜的典故,以尧帝时的美酒、舜帝时的颂歌来营造一种圣明的氛围,同时表达希望君主能如同尧舜那般圣明,把民心和乐作为所追求的目标,借古喻今,含蓄地传达出对现实中君主品德和治国理念的期望。直抒胸臆:“圣念长如此,何忧不太平”以及“愿同尧舜意,所乐在人和”等句,直接表明了诗人的观点和期望,认为君主若能长久保持节俭、销兵等良好的治理理念,就无需担忧国家不太平,且希望君主能以尧舜为榜样,以民心和乐为乐,直接表达了对国家治理的看法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3. 分段赏析
“岁丰仍节俭,时泰更销兵”,运用质朴的语言,点明即便年成丰收也应保持节俭的作风,在太平盛世时更要注重防范战争。这既体现了对良好品德和治国策略的倡导,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长治久安的思考,为全诗奠定了务实的基调。“圣念长如此,何忧不太平”,进一步阐述观点,直接表明若君主长久秉持这样的理念,国家太平便无需忧虑,这两句直抒胸臆,将诗人对君主的期望和对太平的向往直白地表达出来,情感真挚而强烈。“湛露浮尧酒,薰风起舜歌”,巧妙运用尧、舜的典故,描绘出好似尧帝时美酒在湛露中浮现、舜帝时和畅的薰风里响起颂歌的美好场景,营造出一种圣明祥和的氛围。“愿同尧舜意,所乐在人和”,此处“尧舜意”指的是尧舜圣明的原因,诗人希望君主能如同尧舜那样,把民心和乐作为所追求的快乐,含蓄地传达出对现实中君主能以民为本、实现社会和谐的期盼,深化了诗歌的主题,也体现出诗人对国家治理的深刻见解。
上一篇:唐·李白《舞曲歌辞·独漉篇》
下一篇:唐·宋之问《放白鹇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