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ò
chéng
chán
shī
xiāo
shì
sōng
qiū
lán

朝代:唐作者:王维浏览量:1
zhuó
tiān
qīn
xiōng
sōng
qiū
lán
fēng
qíng
shí
suí
míng
qìng
cháo
xià
xíng
kōng
lín
luò
shēng
bèng
shuǐ
dìng
qīn
xiāng
àn
shī
湿
huā
yīng
gòng
shí
chuáng
píng
shēn
dòng
cháng
sōng
suǒ
yǒu
yǎn
rán
tiān
zhú
xiān
shēng

译文

无依无靠的亲兄弟,在嵩山寺庙中伴着一山的晴日。在磬声和乌鸦的巢穴下食用斋饭,在空旷的树林伴着落叶的声音行走。从高处泄落的流水定然浸湿香案,飞溅的水花应该能和石床齐平。深邃的洞穴中,高大的松树旁有什么呢?仿佛看见了天竺国来的古先生。

逐句剖析

"无着天亲弟与兄":无依无靠的亲兄弟,

# 天亲:指父母、兄弟、子女等血亲。一说无着、天亲都是僧人名。无着音译阿僧伽,公元四、五世纪印度大乘佛教瑜咖行派创始人之一。据《婆薮槃豆法师传》载,为北印度富娄沙富罗国人。天亲亦译世亲,音译婆薮槃豆,无着之弟,大乘佛教瑜咖行派创始人之一。此处以无着、天亲喻乘如禅师、萧居士。,无着:无所依托;没有着落。一作“无著”。

"嵩丘兰若一峰晴":在嵩山寺庙中伴着一山的晴日。

# 兰若:佛教名词。梵语“阿兰若”的省称,原意是森林,引申为“寂静处”“空闲处”“远离处”,躲避人间热闹处之地。古人常用“兰若”代指寺庙。,嵩丘:即嵩山。

"食随鸣磬巢乌下":在磬声和乌鸦的巢穴下食用斋饭,

# 巢乌:筑巢之乌。,鸣磬:击磬发声。磬,佛教的打击乐器,用石或玉制成,形状像曲尺。单个使用的叫特磬,成组使用的叫编磬。寺院中和尚念经时所敲打的铜铸的法器。

"行踏空林落叶声":在空旷的树林伴着落叶的声音行走。

"迸水定侵香案湿":从高处泄落的流水定然浸湿香案,

# 迸水:从高处泻落的水。《高僧传》卷六《慧远传》载:远至庐山,住龙泉精舍,此处去水远,远以杖扣地曰:“若此中可得栖立,当使朽壤抽泉。”言毕,清流涌出。

"雨花应共石床平":飞溅的水花应该能和石床齐平。

# 雨花:佛教故事。佛祖说法,诸天降众花,满空而下。

"深洞长松何所有":深邃的洞穴中,高大的松树旁有什么呢?

"俨然天竺古先生":仿佛看见了天竺国来的古先生。

# 古先生:东汉末有老子入夷狄为浮屠的传说,至《老子化胡经》《西升经》等道经,益增附会,证成其说,谓老子西游化胡成佛,并以佛为其弟子,自号为“古先生”。后世因以“古先生”借称佛及佛像。,天竺:印度的古称。古伊朗语hindukahindukh之音译。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过乘如禅师萧居士嵩丘兰若》是唐朝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首联描绘了高山之巅的禅寺及修行之人,颔联展现了禅师兄弟恬静淡泊的精神风貌,颈联细致描绘了禅师兄弟的居住环境,尾联则对禅师兄弟的修行境界给予了高度赞美。全诗结构严谨,构思巧妙。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根据陈铁民《王维年谱》的记载,《过乘如禅师萧居士嵩丘兰若》创作于开元二十二年(734)秋至二十三年(735)春,当时王维正隐居嵩山。隐居嵩山期间,王维与嵩山上修行佛法的两兄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于是写下这首诗赠予他们,以表达心中的情谊与敬意。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的首联描绘了高山、禅寺及修行的禅师兄弟;颔联刻画了他们朴素沉静的精神风貌;颈联则细致描绘了禅师兄弟的起居之所;尾联高度赞美了两兄弟的修行境界,虽身处简陋之境,然其禅心已近天竺高僧,令诗人深感钦佩,全诗构思巧妙,结构严谨。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中通过对高山、禅寺、起居住处等自然景物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清幽的氛围,借以表达诗人对禅师兄弟修行生活的羡慕和赞美之情。细节描写:“食随鸣磬巢乌下”、“行踏空林落叶声”、“迸水定侵香案湿”、“雨花应共石床平”,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禅师兄弟的日常生活和居住环境,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他们的修行生活。

3. 分段赏析

首联开篇,简要交代了诗歌主人公的身世。禅师兄弟中的一人已出家为僧,法号乘如;其兄弟则尚未出家,乃是在家修行佛法的居士。二人无依无靠,于山寺之中相依为命。首句既出,随即以“名山与山寺”入画,并以“一峰晴”三字,勾勒出一幅晴日映照下的高山禅寺修行图景,为后续诗句铺设了明丽的背景。颔联接着,巧思妙构,三、四两句采用倒装之法:“食随鸣磬巢乌下,行踏空林落叶声。”实则描述的是在鸣磬声中,巢乌飞下觅食;于空林落叶之间,行人踏声而行。诗人将动词前置,使得人物行动跃然纸上,更加鲜明突出。此二句通过禅师、居士日常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他们朴素而宁静的精神风貌。颈联转而描写兄弟的起居住处,视角虽异于前,但精神面貌之彰显不减。诗句中,“迸水”与“雨花”之景颇为独特,非一般精雅居所所见。此山寺简陋至极,水能迸至香案之高,雨花甚至打至石床之上。然而,两兄弟非但不以此为苦,反在其中寻得修行之乐,其精神境界之高远,可见一斑。此联上承首联“无着”之意,下启末句之景,将兄弟二人的修行环境刻画得淋漓尽致。尾联描述了如此简陋之修行场所,实则基于山洞改造而成。虽条件艰苦,但两兄弟之禅境,已近乎当年天竺国来之高僧。诗人对此深感钦佩,于诗中流露出对二人高洁禅心的无限敬仰。

4. 作品点评

这段作品以精炼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禅师兄弟在简陋山寺中的修行生活。作者通过巧妙的倒装句式和独特的意象选择,如“迸水”与“雨花”,不仅描绘了兄弟二人日常生活的场景,更凸显了他们超脱世俗、乐在其中的精神境界。整段作品结构紧凑,意境深远,令人对禅师兄弟的修行生活心生敬仰,也体现了作者对高洁禅心的深刻理解和赞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玉遮曰:中四句俱新巧。

明李攀龙《唐诗选》

# 三四清真,绝去色相。

明陆时雍《唐诗镜》

# 钟云:朴(“无着天亲”句下)。谭云:不贪(“嵩丘兰若”句下)。钟云:踏声妙甚。谭云:禅机(“行踏空林”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布格整而意超,用事恰而调逸。周珽曰:灵机慧语,自是青莲社中人口眼。陈继儒曰:蜜谛冷绝,一叶舟俄登彼岸矣。宗臣曰:逸思动荡。黄家鼎曰:起朴后静。中禅悟,未许躁人解参。

明末清初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看他四句(按指后四句)二十八字,只为欲写“何所有”之三字,却乃翻作如此异样笔墨,真为翰林之罕事也。

明末清初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 章法之开合,笔墨之神化,皆登无上神品矣。

明末清初黄生《唐诗摘钞》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邕《登历下古城员外孙新亭》

下一篇:唐·储光羲《猛虎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