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君东山意":听闻您有归隐东山的心意,
"宿昔紫芝荣":往昔就像紫芝般高洁。
"沧洲今何在?":如今归隐之地在哪里,
"华发旅边城":您已白发在边城漂泊。
"还汉功既薄":想要回归汉室建立功劳却功绩浅薄,
"逐胡策未行":驱逐胡人的策略也未能施行。
"徒嗟白日暮":只能徒然叹息白日西沉,
"坐对黄云生":坐着面对黄云升起。
"桂枝芳欲晚":想要凭借才华获得荣耀已怕来不及,
"薏苡谤谁明":遭受的诽谤又有谁能说清楚呢?
"无为空自老":不要就这样白白老去,
"含叹负生平":满怀叹息辜负了一生。
初唐杰出诗人,“诗骨”
陈子昂(659后~702),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文明元年进士,因上书论政被武则天赞赏,授麟台正字,转右拾遗,故后世称“陈拾遗”。陈子昂是唐代诗歌革新运动的先驱,主张恢复建安文学传统。所作《感遇》等诗,指斥时弊,抒写情怀,风格高昂清峻。其文力求内容充实,说理精辟;形式上破骈为散,疏朴近古,为唐代古文运动发展起了先导作用。代表作品有《感遇》《登幽州台歌》。著有《陈伯玉文集》。
1. 分段赏析
“闻君东山意,宿昔紫芝荣”此联起笔点明友人的心意和过往经历。“闻君东山意”,“东山意”传达出友人曾有隐居的念头,给人一种超脱尘世之感。“宿昔紫芝荣”,“宿昔”强调过去,“紫芝荣”表示过去或许有过荣耀的时光,或许是因隐居而获得的某种赞誉或满足。这两句通过回忆友人的过去,为下文描写其如今的境遇做铺垫,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的好奇与感慨。“沧洲今何在,华发旅边城”这两句着重刻画友人当下的处境。“沧洲今何在”,“沧洲”常指代隐士的居处,如今却不知身在何处,暗示友人隐居的愿望无法实现。“华发旅边城”,“华发”表明友人已不再年轻,岁月流逝,“旅边城”则点明友人客居边城的现实,漂泊他乡,孤独寂寞。此联通过对友人现状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凄凉、无奈的氛围,表达出诗人对友人的同情与惋惜。“还汉功既薄,逐胡策未行”颔联进一步深入描写友人在仕途上的困境。“还汉功既薄”,“还汉”可理解为回归朝廷为朝廷效力,“功既薄”说明友人虽有报国之志,却未能建立显著的功绩。“逐胡策未行”,“逐胡”指驱逐北方来犯的胡人,“策未行”表示友人提出的抵御外敌的策略未能得到实施。这两句生动地展现了友人的壮志未酬,体现了诗人对友人怀才不遇的感慨与不平。“徒嗟白日暮,坐对黄云生”此联通过描写友人日常的神态和周围的环境,进一步烘托出其内心的愁苦。“徒嗟白日暮”,“徒嗟”表现出友人的无奈与叹息,“白日暮”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人生的短暂,友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时光匆匆而过,却一事无成。“坐对黄云生”,“黄云”常给人一种压抑、迷茫的感觉,友人坐在那里,看着黄云升起,更增添了几分愁闷与无助。这两句通过对人物动作和环境的描写,将友人的愁苦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桂枝芳欲晚,薏苡谤谁明”这两句运用典故,深化主题。“桂枝芳欲晚”,“桂枝”在古代常用来比喻科举及第或取得功名,“芳欲晚”表示友人想要获得荣耀已为时已晚,暗示友人可能因种种原因错过了最佳时机。“薏苡谤谁明”,“薏苡谤”引用了东汉马援的典故,马援因被人诬陷私藏明珠而蒙冤,这里借指友人可能也遭受了诽谤,但却无人能够为其澄清。这两句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怀才不遇的同情,还对其可能遭受的不公正待遇表示愤慨。“无为空自老,含叹负生平”尾联是诗人对友人的劝勉之词。“无为空自老”,直接劝诫友人不要虚度光阴,不要在无奈与叹息中度过一生。“含叹负生平”,强调友人不应辜负自己的一生抱负,要积极面对生活,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两句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心与期望,希望友人能够振作起来,勇敢地面对困境,不要留下遗憾。
# 杨慎曰:语语伤感。吴山民曰:清畅凝曲,初唐五言之高者。末联转应首联。唐汝询曰:起四句咎其轻出。“还汉”二语,言功业安在;“桂枝”二语,不惟无功,而且获罪。结愿其反初服。按:乔知之唐史无传可考,疑是时亦从征,时与伯玉同为攸宜官属。盖陈既坐谪,乔亦被谤,故赠此诗。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上一篇:唐·宋之问《嵩山天门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