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ǔ
quán
tài
shǒu
shàng
zuì
hòu
zuò

朝代:唐作者:岑参浏览量:2
cháng
xiāng
qiāng
ér
chú
chàng
hún
zhì
niú
pēng
tuó
jiāo
měi
jiǔ
guī
luó
sān
gēng
zuì
hòu
jūn
zhōng
qǐn
nài
qín
shān
guī
mèng

译文

琵琶长笛曲曲互相应和,胡家儿女齐声唱起歌曲。全牛野驼烧好摆在桌上,交河美酒斟满金酒杯里。三更醉后卧在军帐之中,梦中无法向那秦山归去。

逐句剖析

"琵琶长笛曲相和":琵琶长笛曲曲互相应和,

"羌儿胡雏齐唱歌":胡家儿女齐声唱起歌曲。

# 胡雏:即胡儿。

"浑炙犁牛烹野驼":全牛野驼烧好摆在桌上,

# 犁牛:杂色牛。,炙:烧烤。,浑:全。

"交河美酒归叵罗":交河美酒斟满金酒杯里。

# 叵罗:酒杯。,归:一作金。

"三更醉后军中寝":三更醉后卧在军帐之中,

"无奈秦山归梦何":梦中无法向那秦山归去。

# 秦山:即终南山,又名秦岭。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是唐代岑参创作的一组七言古诗。第二首以简练笔触勾勒边塞宴饮的独特情境。第二首前四句“琵琶起舞”等语,生动再现了异域乐舞的热烈场面,而结句“醉卧沙场归梦遥”,则在狂欢中陡然转入深沉,以醉梦归思的虚笔,反衬出征人永恒的乡愁。两诗虚实相生,刚柔并济,既具盛唐边塞诗的雄浑气象,又透出个体生命的细腻感触,在觥筹交错与铁马冰河之间,奏响了一曲荡气回肠的塞上长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岑参(715?~ 769?),唐代诗人,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天宝进士,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两度出塞,边塞生活的体验极为丰富和充实,是盛唐书写边塞题材诗歌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的诗人。其与高适并称为“高岑”。长于七言歌行,善于描绘异域风光和战争景象。诗歌风格上,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色调雄奇瑰丽。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安史之乱的烽烟仍未消散,岑参结束了数年壮阔而苍凉的边塞生涯,自西域东归。途经酒泉时,太守设宴相待,塞外故人的盛情,触发了诗人复杂的心绪。这篇作品即是记叙此次宴会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边塞宴饮诗。诗歌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酒泉太守宴席的盛况,体现了边塞将士生活的独特风貌,同时深刻表达了戍边者内心复杂的思乡之情。诗人通过这场边塞宴饮的描写,既展现了盛唐边塞的雄浑气象,又深刻揭示了戍边者豪迈背后的柔情与无奈。

2. 分段赏析

前四句“琵琶长笛曲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归叵罗。”浓墨重彩地描绘席间盛况:“琵琶长笛”与“羌儿胡雏”的异域乐舞、“犁牛”“野驼”的珍馐美味、“交河美酒”的醇香四溢,既展现了主人的盛情款待,又渲染出浓郁的塞外风情。这些意象在烘托宴席热闹氛围的同时,也为下文情感的转折埋下伏笔。后两句“三更醉后军中寝,无奈秦山归梦何。”笔锋陡转,以“醉后梦中归家”的真切描写,将觥筹交错的喧嚣化为深沉绵长的乡愁。“无奈”二字道尽归思难遣的苦楚,与宴席上的“泪如雨”遥相呼应,在豪放的边塞底色上点染出游子特有的苍凉。全诗通过“醉”与“醒”、“欢”与“悲”的强烈对比,在虚实相生中完成了对边塞军旅生活的深刻观照,既具雄浑气象,又见细腻深情。

3. 作品点评

这首诗最动人处在于结尾两句对乡思的直抒胸臆,诗人以"醉后魂归万里家"的痴语,将边塞将士内心最深沉的情感袒露无遗。这种思乡之情的表达毫无矫饰,在慷慨悲凉的格调中更显真挚动人。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要体正调。

明李攀龙《唐诗直解》

# 等闲写出忧思。

明李攀龙《唐诗训解》

# 写得尽情尽致,方是醉后作。

清吴烶《唐诗选胜直解》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岑参《题铁门关楼》

下一篇:唐·岑参《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