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来林鸟语殷勤":傍晚时分,树林里的鸟儿们热切地鸣叫着,
"似惜风光说向人":好像在惋惜春光,特意说给人听。
"遣脱破袍劳报暖":像是劝我脱下破棉袍,告知天已转暖,
"催沽美酒敢辞贫":催促我去买美酒畅饮,尽管贫穷我也不敢推辞。
"声声劝醉应须醉":一声声劝我畅饮,确实该一醉方休,
"一岁唯残半日春":因为一年的春光只剩下最后半天了。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抒发惜时之情的七言古诗,诗中通过林鸟殷勤鸣叫、诗人脱袍迎暖、催买美酒等细节,既表达了对春光易逝的惋惜,又展现出及时行乐的豁达态度。
2. 分段赏析
“晚来林鸟语殷勤,似惜风光说向人”,以傍晚林间的鸟鸣起笔,“殷勤”一词赋予鸟声以人的情态,既写出鸟鸣的频繁恳切,又暗合“三月晦日”(暮春最后一日)的时间背景,鸟儿仿佛也知晓春光将尽,正急切地向人诉说着对风光的留恋。这里以拟人手法将自然景物与主观情感相勾连,“似惜风光”既是对鸟声的联想,也暗含诗人自身对暮春将逝的怅惘。“遣脱破袍劳报暖,催沽美酒敢辞贫”,承接“鸟语殷勤”,进一步想象鸟声的“旨意”:鸟儿的鸣叫仿佛在提醒人们,天气转暖,该脱下厚重的棉袍了;又像是在催促,即便家境清贫,也该买些美酒来共赏春光。“遣脱破袍”呼应“暖”,既点明春末气温回升的物候特征,也暗含告别寒冬、拥抱春光的轻快;“催沽美酒”则由自然提示转向人的行动,“敢辞贫”三字尤见态度,即便生活简朴,也不愿辜负这最后的春日时光,体现出诗人对当下美好的珍视,而非对贫困的抱怨。“声声劝醉应须醉,一岁唯残半日春”,鸟声不断,仿佛一声声劝人畅饮,在这样的“盛情”之下,“应须醉”便成了顺理成章的选择;而“一岁唯残半日春”则点出这份“劝醉”的缘由,一年的春光,只剩下这最后半天了。“劝醉”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以尽兴的方式回应春光的短暂;“半日春”极写时光易逝,却并无哀戚之感,反而透出“及时行乐”的旷达。
上一篇:唐·白居易《送考功崔郎中赴阙》
下一篇:唐·白居易《问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