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西
shī
yǒng

朝代:唐作者:王维浏览量:2
yàn
tiān
xià
zhòng
西
shī
nìng
jiǔ
wēi
zhāo
réng
yuè
zuò
gōng
fēi
jiàn
shū
zhòng
guì
lái
fāng
yāo
rén
zhī
fěn
zhuó
luó
jūn
chǒng
jiāo
tài
jūn
lián
shì
fēi
dāng
shí
huàn
shā
bàn
tóng
chē
guī
chí
xiè
lín
jiā
xiào
pín
ān

译文

艳丽的姿色向来为天下器重,美丽的西施怎么能久处低微。原先她是越溪的一个浣纱女,后来却成了吴王宫里的爱妃。平贱时难道有什么与众不同,显贵了才惊悟她丽质天下稀。曾有多少宫女为她搽脂敷粉,她从来也不用自己穿著罗衣。君王宠幸她的姿态更加娇媚,君王怜爱从不计较她的是非。昔日一起在越溪浣纱的女伴,再不能与她同车去来同车归。奉告那盲目效颦的邻人东施,光学皱眉而想取宠并非容易。

逐句剖析

"艳色天下重":艳丽的姿色向来为天下器重,

"西施宁久微":美丽的西施怎么能久处低微。

# 宁:一作“又”。,西施:吴越春秋,越得苎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饰以罗谷,教以容步,三年学成而献于吴。

"朝仍越溪女":原先她是越溪的一个浣纱女,

# 仍:一作“为”。

"暮作吴宫妃":后来却成了吴王宫里的爱妃。

# 暮:一作“暝”。

"贱日岂殊众":平贱时难道有什么与众不同,

# 殊众:不同于众,出众。,岂:难道。

"贵来方悟稀":显贵了才惊悟她丽质天下稀。

"邀人傅脂粉":曾有多少宫女为她搽脂敷粉,

# 傅脂粉:即搽脂敷粉。傅,通“敷”,涂抹。脂:一作“香”。,邀:一作“要”。

"不自著罗衣":她从来也不用自己穿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王宠幸她的姿态更加娇媚,

# 娇态:妩媚的姿态。南朝梁简文帝《咏舞》:“逐节工新舞,娇态似凌虚。”,宠:宠幸。

"君怜无是非":君王怜爱从不计较她的是非。

# 怜:怜爱。

"当时浣纱伴":昔日一起在越溪浣纱的女伴,

# 浣纱:即洗衣服。《寰宇记》:“会稽县东有西施浣纱石。”《水经注》:“浣纱溪在荆州,为夷陵州西北,秋冬之月,水色净丽。”,当:一作“常”。

"莫得同车归":再不能与她同车去来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奉告那盲目效颦的邻人东施,

# 邻家子:一作“邻家女”。,持谢:奉告。一作“寄言”,一作“寄谢”。

"效颦安可希":光学皱眉而想取宠并非容易。

# 安可希:怎能希望别人的赏识。,效颦:西施病心而颦,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效其颦,富人见之,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彼知美颦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西施咏》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诗中借西施从平民一跃成为宫廷宠妃这一历史典故,深入揭示了人生浮沉全然取决于际遇的炎凉世态。王维以细腻笔触,生动描绘西施前后境遇的巨大反差,借此嘲讽那些因偶然机遇平步青云的小人,同时也隐晦地揭露了当时社会潜藏的危机,抒发自身怀才不遇的不平与感慨。诗的语言简洁却语意深微,蕴藉深长。通过对西施故事的叙述,不着痕迹地将情感与思考融入其中,讽刺意义具有普遍性,展现出王维诗歌高超的艺术水准与深刻的思想内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西施咏》由唐代诗人王维所作,成诗于天宝时期。当时王维身处盛唐,表面上繁华昌盛的时代景象之下,实则潜藏着严重的政治危机。奸佞小人窃据朝廷要职,操纵大权,而那些出身权贵的纨绔子弟,凭借着家族的裙带关系平步青云,仕途顺遂。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像王维这样满腹才学、饱读诗书多年的才俊之士,却只能屈居下层,空有一身才华却无人赏识,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王维目睹了这种社会的不公与乱象,心中愤懑难平,联想到西施从普通越溪女一朝成为吴宫宠妃的巨大命运转变,感慨人生的际遇无常,于是借咏叹西施的故事,来抒发自己对这种炎凉世态的不满,以及自身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咏史诗。诗中借西施从平民到宫廷宠妃的历史典故,揭示了人生浮沉全凭际遇的炎凉世态,表达了对小人的嘲讽,揭露了当时社会上潜藏的危机,并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不平与感慨。

2. 写作手法

借古讽今:全诗借西施从平民到宫廷宠妃的历史典故,以古喻今,将西施的际遇与当时社会中那些凭借不正当手段飞黄腾达的人相联系,讽刺了天宝时期奸邪小人把持朝政、纨绔子弟靠裙带关系平步青云,而才俊之士却屈居下层的社会现象,揭示了人生浮沉全凭际遇的炎凉世态。对比衬托:诗中“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一句,将西施早晨还是越溪的普通女子,晚上就成为吴宫宠妃的身份变化进行鲜明对比,突出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戏剧性。

3. 分段赏析

王维的《西施咏》开篇“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便从常见的世态角度抛出极具概括性的问题。意思是天下多数人看重美色而非品德,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下,像西施这般美貌之人,怎会长久处于低微地位呢?这无疑是对只重美色、不重德能的当政者的辛辣讽刺,也表明那些一朝得势便骄纵之人,根源就在于掌权者的重色。紧接着“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这两句,以鲜明的对比,用西施早晨还是越国溪边普通浣纱女,傍晚就成为吴宫宠妃这一事实,有力地证明了前文所说的因“重”而不“微”。它揭示出在重色掌权者的影响下,身份地位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逻辑适用于历史上众多因宠而贵的权臣与宠姬,王维借此抨击那些靠不正当手段得势的权臣。从“贱日岂殊众”至“莫得同车归”的八句,王维将矛头指向了西施,实则是针对世俗心理以及那些得宠后就自视甚高、颐指气使的人。他认为社会存在一种心理惰性,美好事物被埋没时无人发觉其独特,一旦被发现便成稀世珍宝,西施便是典型。王维仿佛在质问西施:你在溪边浣纱时,可曾觉得自己与众不同?为何一入吴宫成为贵人,就觉得自己稀世无双了呢?王维尤其鄙夷像“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这般得宠后愈发娇纵、是非不分的人,他在仕途上遭遇诸多权臣,对这类人深恶痛绝,借此对他们进行毫不留情的批判。结尾“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这是具有总结性的道德评价。表面上,诗人回到西施所处时代,对东施说向西施效颦根本学不来,更何况西施得宠后早已不屑与昔日浣纱同伴为伍,毫无可效仿之处。而实际上,王维真正的“邻家子”是现世那些像西施一样“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的权贵们,意在告诫世人不可效仿这类人。整首诗借西施的故事,层层深入地揭示社会现象,讽刺辛辣,发人深省。

4. 作品点评

《西施咏》是一首借咏西施,以喻为人的诗。这首诗以独特的视角、简洁有力的语言和巧妙的表现手法,借咏西施之经历,深刻剖析了人生全凭际遇的炎凉世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语有讽味,似浅似深(“贱日”二句下)。妙(“君宠”二句下)。

宋刘辰翁《王孟诗评》

# 状出肉眼如画(“贱日”二句下)。蒋仲舒曰:娇情如画。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

# 钟云:情艳诗到极深细、极委曲处,非幽静人原不能理会,此右丞所以妙于情诗也,彼以禅寂、闲居求右丞幽静者,真浅凡浮矣。谭云:写尽暴富人骄态(“不白”句下)。谭云:冶情中入微之言。钟云:宫怨妙语(“君怜”句下)。钟云:说得荣衮变态,咄咄逼人(“莫得”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黄绍夫云:写出新贵人得意之状,讽在言外。

明黄克缵、卫一凤《全唐风雅》

# 讽刺亦褊,其转折浑成,犹有元韵。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

# 托意深远(“艳色”句下)。寓意在言外,甚妙。

清吴煊、胡棠《唐贤三昧集笺注》

# 写尽炎凉人眼界,不为题缚,乃臻斯诣。入后人手,征引故实而已。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直为俗眼写照(“贱日”句下)。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摩诘极描暴贵娇养气象,不加褒贬,神致自肖。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韦应物《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下一篇:唐·严维《丹阳送韦参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