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何处去":这位少年将去往何方?
"负米上铜梁":他背负米粮,远赴蜀地铜梁山。
# 铜梁:山名。
"借问阿戎父":询问李员外才知,
"知为童子郎":他已被选为才俊童子郎。
"鱼笺请诗赋":蜀地的彩笺可题写诗赋,
# 鱼笺:鱼子笺的简称,唐时蜀地造的一种笺纸。
"橦布作衣裳":橦木花布裁作新衣裳。
# 橦布:檀木花所绩之布。
"薏苡扶衰病":待你携回薏米调养病体,
# 薏苡:草本植物,俗称“药玉米”、“回回米”,子粒含淀粉,可供食用、酿酒,并入药。
"归来幸可将":愿归途顺遂,安康无恙。
# 将:壮健。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1.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首联“少年何处去,负米上铜梁”以实笔勾勒少年远行的画面,而“铜梁”既是蜀地实指,又暗含左思《蜀都赋》中的文化象征,虚实相生,拓展诗意空间。尾联“薏苡扶衰病”以蜀地药材薏苡隐喻少年归乡后侍亲的孝行,虚写未来期许,形成时间上的延伸。用典:“负米”化用《孔子家语》中子路负米养亲的典故,喻少年行。“阿戎”借晋代王戎的聪慧形象,类比少年才德。“童子郎”:汉代选拔通经少年的官职,暗示其年少有为。借代:以“鱼笺”(蜀地名纸)代指诗赋才华,“橦布”(蜀地布料)代指简朴生活,凸显人物特质。双关:尾联:“归来幸可将”一语双关,既祈归途平安,亦盼其才华终有所成。
2. 分段赏析
首联以“少年何处去”发问,引出送别主题,点明少年背负米粮远赴蜀地铜梁山的行程。“负米”化用子路孝亲典故,暗喻其肩负责任,既赞孝行,亦暗示前路艰辛;“铜梁”作为地理标识,融入左思《蜀都赋》中的文化意蕴,虚实相生,为全诗奠定深沉基调。颔联借“借问阿戎父”的对话,揭示少年身份。“阿戎”以晋代王戎类比,赞其聪慧早成;“童子郎”呼应汉代选才制度,喻其年少通经、德行出众。诗人以典故与历史人物的映射,将少年才学与家世渊源巧妙勾连,形象愈发饱满。颈联聚焦蜀地风物,“鱼笺”为名纸,暗指少年以诗赋才华邀人题咏;“橦布”制粗衣,喻其归乡后简朴自守。雅致与质朴的意象对比,既凸显其文采斐然,又赞其品性淳厚,更以地域风物烘托归途特色,画面感与象征性并重。尾联以“薏苡扶衰病”寄寓关切,薏苡为蜀地药材,既实指少年携归调养亲疾,亦隐喻其肩负家族期望;“归来幸可将”一语双关,既祈归途平安,亦盼其才华终有所成。全诗在淡笔勾勒中融孝道、才德、亲情于一体,含蓄深沉,尽显王维“诗中有情”的隽永境界。
上一篇:唐·韩愈《赠张徐州莫辞酒》
下一篇:唐·白居易《即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