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不见人":空阔的山林里看不见人,
# 空山:空阔的山林。
"但闻人语响":只听见有人说话。
# 人语响:人说话的声音。语:说话。,闻:听见。,但:只。
"返景入深林":夕阳返照的光射入深林,
# 深林:山林深处。,返景:同“返影”,夕阳,傍晚的阳光。景:日光。
"复照青苔上":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 复:又。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山水诗。诗歌描绘了鹿柴傍晚时分人迹罕至的空山、古木参天的树林等幽静景色,营造了空寂幽深的境界,表达了诗人对这种静谧之景的喜爱与陶醉。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动衬静,诗中“人语响”打破空山的寂静,以局部的、暂时的声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想象:诗人凭借敏锐的观察力与丰富的想象力,将傍晚空山深林的场景生动展现。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未见人却仿佛能想象出有人在山林间交谈的画面,赋予了寂静山林动态感;“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诗人想象夕阳余晖穿透茂密树林,洒落在青苔上的光影,营造出静谧且带有神秘色彩的氛围。自然环境描写:“空山不见人”描写了空旷的山林,展现出山中杳无人迹的寂静环境;“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描绘了夕阳余晖射入深林,照在青苔上的景象,通过深林、青苔等自然元素,营造出幽深、静谧的氛围。这些描写为全诗创造了一种幽深寂静的意境,也衬托出作者在修禅过程中的心境。
3. 分段赏析
首句“空山不见人”正面描绘出山的空寂,杳无人迹,“空山”一词在王维不同诗作中境界有别,此诗中凸显山林的静谧。次句“但闻人语响”,“但闻”二字巧妙,以局部、暂时的人语之“响”,通过反衬,更鲜明地表现出山林全局、长久的空寂,展现出王维对自然声响敏锐的捕捉与独特运用。第三句“返景入深林”,视角从空山中的声音转为深林的光影,夕阳的余晖斜斜地透入茂密的树林,打破了深林原有的幽暗,为画面增添了动态感与层次感。第四句“复照青苔上”,进一步聚焦余晖映照的落点,那束光最终洒在青苔之上,在大片幽暗的深林背景衬托下,青苔上这一抹微弱的光亮显得格外醒目,却又因深林的幽寂氛围,使得这光亮不仅未打破宁静,反而在对比中强化了深林的幽静氛围,给人以静谧又略带神秘的感受。
4. 作品点评
诗中创造出幽深而光明的象征性境界,将禅意不着痕迹地融入自然景色描绘,体现了王维作为诗人、画家、音乐家的多重才华。他凭借对色彩、声音的敏锐感知与对自然的细致观察,捕捉到空山人语响和深林返照瞬间的幽静,以有声之响衬无声之寂,以有光返照衬无光幽暗,耐人寻味。此诗诗、画、乐完美结合,语言清新自然,生动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 无言而有画意。顾云:此篇写出幽深之景。
宋刘辰翁《王孟诗评》
# 不言处反胜有,言复不佳。
明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
# 李宾之曰:诗贵淡不贵浓,贵远不贵近。如杜诗“钩帘宿鹭起,丸药流莺转”、李诗“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与摩诘“返景”二语,皆淡而浓、近而远,可为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
# 无言而有画意,“复照”妙甚。
明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
# 不见人,幽矣;闻人语,则非寂灭也。景照青苔,冷淡自在。摩诘出入渊明,独《辋川》诸作最近,探索其趣,不拟其词。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喧中之幽也;“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幽中之喧也。如此变化,方入三昧法门。
明李攀龙、袁宏道《唐诗训解》
# 此首眼目在“空山”二字。右丞笔下直是大光明藏,无有一字在也。
明末清初徐增《而庵说唐诗》
# 佳处不在语言,与陶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同。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景到处有情,情到处生景,可思不可象,摩诘真五绝圣境。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
# 五绝乃五古之短章,最难简古浑妙。唐人此体,右丞可称妙手。
清吴煊、胡棠《唐贤三昧集笺注》
# 写出幽深。
清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 人语响,是有声也;返景照,是有色也。写空山不从无声无色处写,偏从有声有色处写,而愈见其空。严沧浪所谓“玲珑剔透”者,应推此种。沈归愚谓其“佳处不可语言”,然诗之神韵意象,虽超于字句之外,实不能不寓于字句之间,善学者须就其所已言者,而玩索其不言之蕴,以得于字句之外可也。
清李锳、李兆元《诗法易简录》
# “不见人”“闻人语”,以林深也。林深少日,易长青苔,而反景照入,空山阒寂,真麋鹿场也。诗细甚。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空而非空,宛而不宛,闲淡入妙。
清张文荪《唐贤清雅集》
# 深林中苔翠阴阴,日光所不及,惟夕阳自林间斜射而入,照此苔痕,深碧浅红,相映成采。此景无人道及,惟妙心得之,诗笔复能写出。
清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 玉遮曰:只四语,令人应接不暇。
现代葛兆光《唐诗选注》
# “不见人”、“闻人语”,以林深也。林深少日,易长青苔,而反景照入,空山阒寂,真麋鹿场也。诗细甚。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悟通微妙?笔足以达之。“不见人”之人,即主人也?故能见返照青苔。
清张谦宜《茧斋诗谈》卷五
上一篇:唐·李白《送友人》
下一篇:唐·白居易《忆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