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横北郭":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
# 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白水绕东城":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
# 白水:明净的河水。
"此地一为别":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
# 为别:分别。别:告别。,一:助词,加强语气。名做状。
"孤蓬万里征":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 征:远行。,蓬:蓬草,枯后根断,常随风飞旋。这里比喻即将孤身远行的友人。
"浮云游子意":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
# 浮云游子意:喻游子四方漂游。浮云:比喻游子行踪不定。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落日故人情":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 落日:比喻难舍之情。
"挥手自兹去":挥挥手从此分离,
# 自兹去:从此离去。兹:声音词。此。
"萧萧班马鸣":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 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班,分别;离别。,萧萧:马嘶叫声。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诗,通过描绘城外送别场景,借青山白水、孤蓬浮云、落日班马等意象,抒发了诗人对友人远行的不舍、牵挂及深厚情谊。
2. 写作手法
比喻:诗中“孤蓬万里征”,把友人比作“孤蓬”,生动形象地体现出友人远行漂泊、居无定所的状态,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与担忧。“浮云游子意”,将友人比作漂浮不定的“浮云”,贴切地表现出友人漂泊无依的行踪和心境。借景抒情:“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描绘青山横卧、白水环绕的秀丽景色,虽未提“送别”,却在景中融入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以乐景衬哀情。“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在山清水秀、夕阳西照的美好景致中,将诗人对友人的眷恋与离别的惆怅融入浮云、落日之景,情景交融,感染力强。细节描写:“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通过“挥手”这一动作细节,生动展现出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场景,饱含不舍与祝福。“萧萧班马鸣”的细节,借马的鸣叫烘托离别的哀伤,以马衬人,深化情感。化用:“萧萧班马鸣”中“班马”化用古典诗句,赋予其新的内涵,借马鸣强化离别氛围,烘托出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含蓄而富有韵味。动静结合:诗开篇“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青山”矗立是静景,“白水”流动是动景,一静一动相互映衬,勾勒出一幅寥廓秀丽的送别图景;结尾“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挥手”这一动作是动态,而友人离去后空旷的场景为静,马鸣声更添离情,以动衬静,强化了离别氛围。
3. 分段赏析
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联开篇便交代了送别的地点。诗人陪同友人缓行至城外,二人久久不愿分别。放眼望去,葱郁的青山横卧于外城之北,姿态沉稳;澄澈的流水环绕着东城,潺潺而动。“青山”与“白水”相对,色彩鲜明,一静一动相得益彰;“北郭”和“东城”对仗工整,方位清晰。“横”字精准地勾勒出青山的静态之美,仿若一幅宁静的画卷;“绕”字则生动描绘出白水的动态之姿,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气息。整联虽未直接提及“送别”,却通过这清新秀丽、开阔疏朗的景色,将诗人心底那份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委婉地融入其中,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离别的淡淡愁绪,以工丽的对偶句别开生面地开启了这场送别。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此句紧承首联,切入离别主题。诗人直言在此地分别后,友人就如同那孤零的蓬草,将随着风飘向万里之外,踏上未知的征程。这里诗人以“孤蓬”自比友人,形象地表现出友人远行的漂泊无依之感,生动传达出诗人对友人深深的不舍与牵挂。诗句在表达上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打破了严格的对仗束缚,别具一格,却更能让这份离情别绪毫无阻碍地流淌而出,直击人心,尽显李白诗歌豪迈奔放又情感真挚的特色。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这一联对仗极为工整,“浮云”与“落日”相对,“游子意”和“故人情”相衬。诗人巧用自然景象作比,天上漂浮不定的白云,恰似友人漂泊无定的行踪与心境;天边缓缓下沉的落日,仿佛诗人对友人难以割舍的眷恋之情。在这山清水秀、夕阳西照的美好景致中,送别之情愈发浓烈。此时,景中含情,情因景生,情景交融,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离别的惆怅渲染得淋漓尽致,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深切体会到那份难解难分的情感,极具艺术感染力。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别的最后时刻,诗人与友人在马上挥手作别,相互频频致意。“挥手”这一简单而又饱含深意的动作,将分别的场景生动呈现。而此时,两匹马似乎也能理解主人的心情,在即将分离之际,不禁萧萧长鸣。李白化用古典诗句中“班马”之意,一个“班”字,巧妙地赋予了画面更深的情感内涵,烘托出两人之间深厚的缱绻情谊。虽未多言内心感受,却借马鸣之声,将离别的伤感与不舍之情渲染到了极致,以含蓄而又极具张力的方式为全诗画上了意味深长的句号。
4. 作品点评
《送友人》是李白的送别诗作。从写作特色看,诗中运用丰富意象,“青山”“白水”“浮云”“落日”等,色彩鲜明且相互映衬,寓情于景,将自然美与人情美巧妙融合。“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借浮云、落日表达对友人漂泊不定的担忧和依依惜别之情,情韵悠长。语言风格清新自然,虽无华丽雕琢,却以质朴之词传递真挚情感,“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简单的动作与马鸣声,便将离别的不舍渲染得淋漓尽致。整首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既有惜别之情,又不失李白诗歌一贯的爽朗洒脱。
# “青山”“白水”,先写送别之地,如此佳景,与“孤蓬万里”对照。“此地”紧接上一句,“一别”,送者、去者合写;五、六又分写。“自兹”二字,人、地总结。八止写“马鸣”,黯然销魂,见于言外。
清屈复《唐诗成法》
# 三、四流走,亦竟有散行者,然起句必须整齐。苏、李赠言多唏嘘语而无蹶蹙声,知古人之意在不尽矣。太白犹不失斯旨。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 太白诗“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对景怀人,意味深远。
明末清初仇兆鳌
# 句法清新,出于天授。唐人之为短律,率多雕琢,白自脑中流出,不求巧而自巧,非唐人所能及也。
明朱谏《李诗选注》
# 蒋春甫曰:不如此接,便无生气(“此地”二句下)。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
# 评:不刻不浅,自是爽词。
清吴烻《唐诗直解》
# 质公曰:倏忽万里,念此黯然销魂。
不详《唐风怀》
# 起极弘远(首二句下)。接得轻便(“此地”二句下)。结更凄楚(末二句下)。
清刘邦彦《唐诗归折衷》引唐云
# 深情婉转,老致纷披,便可与老杜“带甲满天地”同读。
清刘邦彦《唐诗归折衷》引吴敬夫
# 前解叙送别之地,后解言送友之情。
清王尧衢《古唐诗合解》
# 首联整齐,承则流走,而下联健劲,结有萧散之致。大匠运斤,自成规矩。
清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
# 每句整齐。结得洒脱,悠然不尽。
明施重光《唐诗近体》
# 青莲五律无一首不意在笔先,扫尽人千百言,破空而下。
《精选五七言律耐吟集》
# 五、六澹荡凄远,胜多多语。
藤元粹《李太白诗醇》引严沧浪
上一篇: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下一篇:唐·王维《鹿柴》